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核革命的遠程毀滅力量,世界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怖的新時代!

核革命的遠程毀滅力量,世界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怖的新時代!

原標題:核革命的遠程毀滅力量,世界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怖的新時代!



各位網友大家好,清明假期繼續給大家連載20年前解放軍出版社的專著《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自此之後的劃分便是按照陸海空作戰的變化,比如,他認為第七次是陸戰革命,主要特徵是在拿破崙戰爭和美國內戰的時期內,出現了鐵路和電報,槍和火炮也普遍加上了膛線。在美國內戰中,聯邦軍和南部邦聯軍隊都使用了鐵路網,大大增強了戰略機動能力。電報可以在軍政領導之間傳遞信息,集結大的兵力集團,在更大的範圍協調分散行動的部隊。


美國內戰


在美國內戰後期,連發槍大量使用,使單兵的火力密度、射擊精度和距離有了相當大的提高。1864年和1865年的戰役以大量使用壕溝和野戰工事為特徵,士兵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鎬,防禦工事受到重視。其後50年內,火炮進一步改進,同時出現了機槍,使火力密度、射程和射速大大提高。由於1871-1914年之間沒有發生大的戰爭,所以許多領導人對機槍和火炮的這些變化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第八次是海戰革命,主要特徵是軍艦告別了槳帆和木船,採用了蒸汽動力和鋼鐵船體,使海軍遠洋機動和作戰能力迅速增強。16世紀以後,由風帆驅動、裝備近程火炮、在海戰中占支配地位的木質軍艦一直沒有什麼驚人的變化。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頭幾十年的過程中,開始產生了一系列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木質軍艦讓位給金屬船體、蒸汽機推進、裝備遠程線膛炮的軍艦,使海上戰爭的特點惹人矚目。法國人當時處於領先地位,1846年首先在輔助船上使用蒸汽動力裝置和螺旋槳推進器;1851年第一艘高速蒸汽動力推進的軍艦拿破崙號下水;19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建造第一個遠洋鐵甲艦隊。後來,英國很快超過法國而處於領先地位,1906年第一艘裝備巨炮的無畏號戰列艦下水,繼而發展了潛艇和魚雷,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戰略封鎖、襲擊商船和反潛戰等新型作戰樣式。



拿破崙號是歷史上第一艘專用蒸汽戰列艦


第九次是兩次世界大戰革命,主要特徵是出現了機械化部隊和適合於大規模機動作戰的編製體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地面部隊開始使用機械化和無線電等新型裝備,機械化、航空和信息發展標誌著一個軍事紀元的成熟。一戰後,坦克、飛機、潛艇、航空母艦、內燃機、無線電和雷達等方面的改進使閃擊戰、艦載航空兵、現代兩棲戰和戰略空中轟炸成為可能。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出現了一批全新的軍事編成樣式,如裝甲師、航母戰鬥群、遠程轟炸機部隊。第十次是核革命,主要特徵是核彈頭與彈道導彈結合後形成巨大的遠程毀滅力量,使世界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怖的新時代。


以武器裝備劃分軍事革命


也有依據戰爭中所使用的武器裝備進行劃代的,比如俄羅斯軍事專家就曾將戰爭分為五代:第一代是不使用火器的步兵戰與騎兵戰;第二代是採用黑色火藥與滑膛槍炮的戰爭;第三代是採用膛線輕武器與管式火炮的戰爭;第四代是採用自動武器、坦克、軍用飛機、信號設備與大功率新型運輸手段的戰爭;第五代是核戰爭。在這五代戰爭中,交戰雙方的重點是限於地面,即攻防的寬度與縱深,垂直坐標(空域)是輔助性的或支持性的。這些戰爭都是依靠地面部隊擊潰敵人,破壞其經濟潛力和政治制度。戰爭以大規模消耗戰為主,往往造成重大傷亡,並需要佔領敵方領土。



美國F-35戰機


第六代戰爭正在出現,其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精確制導武器、新概念或新殺傷機理武器將取代核武器成為主要突擊力量。從武器的能量和殺傷機理來看,今後的新型武器主要是利用聲、電磁和輻射原理。二是龐大的陸軍集團大規模地面作戰為主轉向激烈的空中和空間作戰為主。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將使外層空間成為連續偵察、指揮、控制與通信,導彈攻擊和預警,天氣預報、導航和電子戰的基地,外層空間將成為主戰場。交戰雙方的重點將放在垂直坐標或空天坐標上,地面平面作戰將變為輔助性作戰。軍隊的主力將用於在太空和空中作戰,主要是空戰、海戰、防空戰和電子戰,陸軍的重要性降低,以火力殺傷為主的大規模地面作戰行動將逐漸失去其必要性,龐大的陸軍裝甲部隊不再決定戰爭的結局。



未來防空系統


三是以火力系統為主的對抗將讓位於以信息為主的較量。過去的戰爭主要是密集的火力突擊,今後將依賴於高速數據傳輸、處理和指揮控制系統。戰爭中不再有前線,空間將成為實施軍事行動的獨立戰區。不再過分強調武器的破壞力,主要是突出高精度和有選擇地殺傷。戰爭的目的也不再是大規模消耗和摧毀,而是打知識戰、信息戰,強化實時管理和控制戰鬥,已往戰爭中武器系統之間的格鬥將變為信息系統之間的格鬥,使敵人整個戰區和全縱深陷於癱瘓,而不必佔領敵人的內陸本土。第六代戰爭距離成熟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目前仍處於一個新舊並存和相互交替的轉型時期,傳統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低技術的游擊戰或空地一體戰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從20世紀切入來劃分軍事革命的次數


也有人隔斷歷史,直接從20世紀切入來劃分軍事革命的次數,據此劃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特徵是坦克裝甲車輛、飛機、潛艇和化學武器的大量使用。20-30年代,坦克和飛機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軍隊的編製和構成,蘇軍率先組建了第一個完整的裝甲師,並用5年時間第一個建立了空降兵部隊。圖哈切夫斯基的「縱深戰鬥」理論早於德國的閃擊戰理論,並為後來的「閃擊戰」理論提供了靈感和啟示。


閃電戰與縱深戰鬥理論


第二次革命出現在二戰末期,主要特徵是核武器和遠程彈道導彈。德國的V-2導彈和美國核炸彈的出現,使世界在50年代以後進入了一個熱核武器與彈道導彈相結合的武器發展時期。50年代末蘇軍第一個研製出洲際彈道導彈並提出戰略火箭戰理論,而美軍則大力發展戰略轟炸機和彈道導彈核潛艇,美蘇的核競賽使世界進入了一個核恐怖時代。



德國V-2導彈



第三次革命從70年代開始,主要特徵是發展探測設備、電信、自動數據處理、先進的常規彈藥、航天器及無人和有人駕駛的飛行器,以及定向能武器等,傳統的以鐵和鋁製造武器的戰爭時代正在被用硅製造武器的戰爭時代所取代。60年代末以後,微型晶元、計算機、基因工程、激光等一大批高技術迅猛發展,1973年中東戰爭和1982年貝卡谷地之戰中以色列以10:1的殺傷率贏得戰爭勝利對世界是一個巨大衝擊,不少人開始探索新技術革命的理論。



貝卡谷地之戰


以色列國防軍



以色列空軍F-15進行演習


當時前蘇聯的總參謀長奧加爾科夫元帥已經意識到一場軍事技術革命正在到來,所以積極鼓吹髮展高技術武器,認為高技術武器將在未來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可惜這種超前的軍事思想沒有被保守的軍政領導人所接受,反而被排擠出總參謀部,被貶為西部戰區司令。偵察、監視及目標捕獲和先進彈藥的結合是這個時期武器裝備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有人駕駛的運載工具變得越來越容易受到攻擊,因而精確制導彈藥越來越受到重視。


——本文摘自《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第一部:潮起潮落。第4章:以知識為基礎的軍事革命。P52

截稿至:1998年10月。 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次印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局座召忠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把自己最新護衛艦賣給印度,卻要進口中國的054A?
假如有一天你走丟了,猜猜人們多久才能找到你?

TAG:局座召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