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斯與《間諜之橋》背後的故事

老斯與《間諜之橋》背後的故事

老斯最近上映的新作《頭號玩家》是徹底火了,不得不讓人讚歎他寶刀未老。

其實作為一個勤奮的導演老斯幾乎每年都有新片上映,且質量不俗,比如這部《間諜之橋》。

《間諜之橋》根據美國律師詹姆斯·多諾萬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1960年美軍偵察機執行秘密任務時被蘇軍擊落,多諾萬律師為了營救飛行員而捲入了冷戰風暴中心的故事。

創作背景

導演斯皮爾伯格在本片中講述了特殊時期的一次極不平凡的外交事件,還原了當時猜疑、偏執、恐怖的歷史氛圍。

時代背景

二戰結束不久,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冷戰政策。赫魯曉夫上台以後,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從50年代後期起,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本片的真實事件就發生在這期間,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

緩和方面:1955年,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解決了二次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同年,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係。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蘇首腦戴維營會議是蘇聯推行美蘇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美國實際上承認蘇聯是超級大國這一事實。

圖片:當年的柏林牆

緊張方面:1961年蘇聯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使美蘇關係更加緊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

事件原貌

1960年5月1日,原定偵察蘇聯境內的任務,因天候不佳延後了三天。在這次代號為「大滿貫」的任務中,鮑威爾的座機原定從巴基斯坦白沙瓦出發,往西北方向飛行至鹹海,轉往北至葉卡捷琳堡,再往西北至普列謝茲克,最後飛離蘇聯,至挪威的博德機場降落。沿途拍攝這兩座城市附近的洲際彈道飛彈基地,以及相關軍事設施。

圖片:左圖為原定飛行路線與座機被擊落位置,右圖為鮑威爾與U-2偵察機殘骸。

不料飛機升空沒多久,在哈薩克上空就被蘇聯盯上。蘇聯派出一架攔截機,並發射了14枚防空飛彈,鮑威爾的U-2偵察機在傑格佳爾斯克附近被擊中。他在高空中冒險跳傘,順利在地面獲救。但不幸的是,由於不會說俄語,馬上就被當地軍隊所逮捕。因為鮑威爾在慌忙中來不及將機艙內的機敏設施銷毀,U-2偵察機的殘骸最後在蘇聯境內的葉卡捷琳堡附近掉落地面,隨後被蘇聯軍方所扣押。因此,鮑威爾本人與U-2偵察機殘骸,成為蘇聯後續與美國談判的最大籌碼。

鮑威爾尋獲的個人物品,U-2偵察

在談判的緊要關頭,保險律師詹姆斯·多諾萬,被美國政府秘密徵召,為被指控的蘇聯間諜阿貝爾做辯護。政府對於定罪的渴望使他的辯護從審判開始前就註定了失敗,於是他提出判阿貝爾終身監禁而不是死刑。這讓美國和蘇聯有了談判的條件,尤其是在一名美國飛行員加里·鮑爾斯在蘇聯墜機並被俘獲之後。

左圖為多諾萬本人,右圖為湯姆·漢克斯

經過反覆的斡旋,美國和蘇聯達成協議。1962年2月10日,正值柏林牆建立後的半年。雙方在格林尼克大橋上,順利的完成了人質交換。該地位於西柏林與東德邊界,而非西柏林與東柏林邊界。人質的成功交換,讓兩國的緊張氣氛降溫許多,但後續的冷戰局面則有了重大變革。

當年的人質交換場景與今日的格林尼克大

在人質交換成功後,鮑威爾隨後返回美國,並在1965年被CIA授予「情報之星」的獎章,1970年發表了他第一本有關墜機事件的回憶錄著作,紀載了當年空中偵察以及墜機事件身處囚梏的故事。1977年8月1日,他在一場飛行事故中過世,死後被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中。而他的其中一位兒子,在1996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郊外設立了一座冷戰歷史博物館,展出了許多有關冷戰時期的歷史文物,以及鮑威爾當年墜機事件的許多相關物品。

鮑威爾長眠於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

然而,當年人質交換的主角之一,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媒體光環便明顯少了許多。魯道夫在人質交換後,順利回到家中與妻女團聚,並在蘇聯國內被塑造為「超級間諜」的形象。在返回莫斯科後,被任命為「第一行政官」,到處至學校等機構進行演講有關情報工作的經驗分享。此外,他也擔任過蘇聯間諜電影《死亡季節》的顧問。直到1971年11月15日,魯道夫因肺癌過世,安葬在敦斯克伊公墓。

魯道夫在莫斯科敦斯克伊公墓的墓碑

創作原因

導演斯皮爾伯格從小就很喜歡間諜電影,尤其是像《諜海飛龍》這樣的喜劇,所以一直想拍一個間諜故事。斯皮爾伯格說,他當時第一次看到這個事件的時候,就覺得這是一部電影。一個美國保險索賠律師是怎樣被拽出來,並丟進冷戰中心地帶的,這一點吸引他參與這個片子。最後,他選擇停下手中《吹夢巨人》的籌備,先拍攝《間諜之橋》。

另外,斯皮爾伯格的父親作為工程師曾經在冷戰期間被外派到蘇聯去工作,那是在加里·鮑爾斯的偵察機被擊落後不久,蘇聯人排隊去參觀殘骸,兩國之前的敵對情緒幾乎達到頂峰。他本人在冷戰時期的辛辛那提長大,當時美國的氣氛非常的緊張。當防空警報響起時掩護自己躲避閃光彈是那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湯姆·漢克斯劇照

斯皮爾伯格在電影中加了一場多諾萬的兒子把浴缸盛滿水,以防在核戰爆發時沒有水喝的戲。這正是15歲時他自己做過的事情。他整整裝滿了兩個浴缸、四個水槽和一個橡膠游泳池。「因為那時覺得世界末日就要來了。」

斯皮爾伯格與漢克斯討論角色中

創作經歷

影片主要在美國紐約、德國柏林以及波蘭等地拍攝。片名「間諜之橋」是指冷戰時期位於東德的格利尼克大橋,1962年,美國和蘇聯就在那裡交換了在蘇聯被擊落的美軍偵察機駕駛員加里·鮑爾斯。值得一提的是,在柏林的格利尼克大橋取景期間,德國總理默克爾參觀片場,並且觀看了影片的拍攝過程。

影片中的格利尼克大橋

名詞解釋

冷戰

是指美國和蘇聯及他們的盟友在1947年至1991年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衝突和競爭。標誌事件是由丘吉爾的—「鐵幕演說」開始,蘇聯入侵阿富汗、古巴導彈危機、柏林牆等等。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儘力避免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間諜之橋》劇照

U-2偵察機

這種多次進出鐵幕的U-2偵察機,可說是美國冷戰時期的劃時代重要軍事產物。在人造衛星及太空科技尚未發達的年代,人們利用飛機監控地面的技術不斷進步,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所研發的U-2偵察機,能夠不分晝夜在21公里以上的高空執行地面偵察任務。

左圖為裝設於U-2偵察機內部的攝影器材

主創揭秘

編劇 | 科恩兄弟

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兄弟是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編劇、製片。兄弟倆總是一起策劃、一起寫劇本,每一部電影從劇本創作到最終剪輯都牢牢把持著自己的控制權。

科恩兄弟

本片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是由科恩兄弟編劇。他們在角色之間有很多堪稱神來之筆的交流設計。除了語言上的黑色幽默,科恩兄弟為電影帶入了一些迷人的現實主義色彩。從故事上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時又持續保持著緊張的氣氛。

演員 |湯姆·漢克斯

美國著名電影演員。1999年,他參演了由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並憑藉在片中的精彩表現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獎。

湯姆·漢克斯

本片是二人繼《拯救大兵瑞恩》、《逍遙法外》和《幸福終點站》之後的第四次合作。湯姆·漢克斯表示,他和斯皮爾伯格已經培養了難得的默契,拍片的時候就像是在共用一個大腦。自己完全沒有談判經驗,這次出演一個天生就擅長談判的律師,是很有趣的挑戰。

即使已經遠離了戰爭年代,當時的緊張氣氛依然縈繞在很多國家的上空。《間諜之橋》不僅讓我們碰觸到真實的歷史,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思量。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邪神 的精彩文章:

又黑又硬,我喜歡

TAG:影視邪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