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間此味,回味至今

人間此味,回味至今

春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3》,基本壓倒性的差評,卻勾起了我對吃的探求,是現代工業化模式更豐富了我們的餐桌文化,還是淳樸的老味道才是我們追求的真諦。在這樣的情懷裡,我看完了汪曾祺的《老味道》和《人間有味》兩本書。

汪老的散文也像他的小說,處處體現了風土人情的氣味。書中有過橋米線、小鍋米線的來歷,有汽鍋雞成功的秘密,有對高郵鹹鴨蛋的自豪,還有對河鮮的頗多介紹。可惜我從小以海鮮為上品,以河鮮為不齒,例如鯉魚、草魚都覺得不好吃,看來我是錯了,瀱魚就很美味,刺少肉嫩,沒有土腥味,松鼠桂魚和臭鱖魚其實都用這種古稱瀱的魚烹飪的。說到這裡,就看到古人之吃食與我們現在的聯繫。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中「采葵持作羹」提到葵這種食物。後來嘉慶年間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中把葵列為蔬菜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動的語氣,幾乎是大聲疾呼,說葵就是冬莧菜。看來清朝就已經搞不懂葵是何物了。因為那時北方已開始把白菜作為「百菜之王」,取代了冬莧菜(葵)。還有宋朝流行的「切膾」吃法,應該就是現在日本的生魚片起源。白石老人曾經為烤肉宛題字時,特別註明他對「烤」字的思考。可見食物從古至今都對文人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喜歡研究吃的人,也喜歡自己下廚。汪老也不例外。他走遍大半個中國,吃遍大半個中國,但最愛的還是他自家的小廚房。寫過一首打油詩:

年年歲歲一床書,

弄筆晴窗且自娛。

更有一般堪笑處,

六平方米作郇廚。

寫作之餘,逛逛菜市場,烹飪從採購挑選菜品就自己親力親為,要了解哪個季節哪些吃食最鮮,不同的原料要怎麼搭配、怎麼烹飪,都要在菜市場「謀劃好」,這是最重要的。回家烹飪只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現在我們餐桌上的食物豐富極了,可以吃到任何季節、任何地方的物產。太容易得到,反而我們對食物已經失去了尊敬,不覺得珍貴。例如一年四季有芒果,可都是沒有成熟時就採摘,在路途中催熟的,失去了原來的香甜;昆明代表菜汽鍋雞,原來只用武定壯雞,是一種被騸了的母雞,只會長肉才為「壯」雞,現在幾乎吃不到真正的汽鍋雞了。我們現在不是擔心吃不到什麼,而是擔心吃不出那種味兒了,所以才要苦心費力尋求那些老味道。

我的記憶里,在雲南吃過一次蘑菇火鍋,必須在當地服務員的幫助下,才能從幾十種蘑菇里,選出口味搭配合適的幾種,在極清的湯里,涮完一種再填新一種,等吃完後,才覺得最珍貴的是那一鍋湯,那是我唯一一次把湯都喝完的火鍋。人間此味……回味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光裂痕 的精彩文章:

漢字之美,「女」字相關

TAG:時光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