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擁有的這四樣東西,比考取好大學更重要
「考取好大學,畢業後找份好工作,然後過上好日子」,很多家長對孩子都有這樣的期望。不過,有些東西比考取好大學更重要。努力讓孩子擁有這些東西,他們的人生會變得更陽光、更美好。
積極的心態
擁有積極的心態便不會在困境中迷失,同時敢於挑戰未知事物。因為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所以會認真對待每件事,並全力以赴去做好。
要使孩子擁有積極的心態,父母的心態一定要積極,言行一定要充滿正能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不少父母(據說有七成以上)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社會的不是、工作的不是、生活的不是,向孩子傳遞一些負能量的東西。
有的家長看自家孩子總是各種不滿意,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優秀。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挑自家孩子的毛病。在孩子做出一些成績之後,父母不僅不誇讚他,還以責備的口吻訓斥他「你本可以做得更好,為什麼只取得了這麼點成績?」
有的父母看上去是在鼓勵孩子,其實是在傳遞失望。比如說,孩子數學考了第二名,父母覺得這個成績不錯,又希望孩子能加把勁下次爭取考第一,通常會「鼓勵」孩子:加油,下次一定爭取拿到第一。這時候孩子的心情是失落的,他本以為會得到父母的表揚,沒想到父母不僅沒有表揚還給他制定了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讓孩子倍感壓力。時間一長,孩子身上就堆積很多負能量。
遇到此種情況,父母應該大聲的跟孩子說:「能考取第二名太不容易了,你很棒,我們一起慶祝一下吧」。
懂規矩
曾有人跟我說:「一個規規矩矩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被我當場反駁。一是他沒有意識到規矩的重要性,二是他不理解規矩的內涵。
「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是老古話,現在說也不過時。規矩一定要有,但不能亂。
第一,規矩一定要合情合理,否則會遭到眾人反對,施行不下去。比如說,某位母親給正在學寫字的兒子定規矩:同樣的字,第一次寫錯超十遍,第二次寫錯超一百遍,第三次寫錯超一千遍,依此類推。這位母親的本意是想通過「嚴法」促使孩子更加專註,結果可能適得其反,若孩子真的把同一個寫錯了第三次或第四次,怎麼辦?
第二,規矩定了,就要不打折扣的執行下去。
曾有一位母親給上小學的孩子定了個規矩:每周只有周六晚上可以看電視。不過,有時候這位母親拗不過孩子的央求,同意他在周六晚上以外的時間看電視。這樣,規矩就成了沒有威嚴的「隨口一說」。
給孩子定下一個規矩,要讓他知道絕對不能破,如果壞了規矩,一定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好規矩會引導孩子形成一個好習慣,也是對孩子行為的一個限制。
在當今法治社會,沒有規矩、行為無拘無束的人並不會有好下場。
愛學習、愛讀書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讀書不僅讓人學到知識、了解未知世界,還讓人懂得了捨得、人性。愛學習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特有的靈性,他們有堅定的信念並為之奮鬥。
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能從不同角度理性看待問題,不會被別人左右,分析問題也更加透徹,更容易找到問題的根源。
社會複雜多變,不持續學習就會被淘汰,所以一定要讓孩子跟書本成為朋友、愛上學習。
抗挫能力強
有不少成績優秀的學子,在挫折面前低下了頭。無論在學生階段,還是離開大學校園進入社會,都不可避免會面臨各種打擊、失敗,在這些困難面前不停滯腳步、不傷心絕望,才能突破瓶頸,到達勝利的彼岸。
人們的抗挫能力本身並不強,需要在平時挖掘、積累。家長是這個積累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高三學生平時成績都是班級前五名,某次考試突然掉到十名左右,學生家長得知情況後,憂心忡忡。本來孩子心裡就不好受,家長又表現出焦慮,孩子會更加恐懼,結果可能就是高考失利。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人生中有很多困境、痛苦,這一切是人生必須要經歷的東西,沒有人能逃避,平常心看待就好。孩子的胸懷寬廣,就不怕各路「牛鬼蛇神」,且能正確、冷靜分析自己面臨的問題,然後迅速做出決斷並付諸行動。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未來,而孩子的美好未來不一定就是考個好大學或者出國深造,只要具有這四個特質,孩子的人生也一定非常精彩。


※「有關係」的學生家長找麻煩!老師不吃這一套
※好大學「不為權貴折腰,不為潮流降格」
TAG:軼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