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終極之問》-孔子說—關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問題

《終極之問》-孔子說—關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問題

以藝術闡釋禪法

以禪法指導人生

歡迎關注公眾號:caoxiangluzhu

孔子說: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輸現成的知識,而是喚醒內在的靈性。」

(接上文)

你吳學問來自地球,對當下的情況比較了解,你不妨將涉及儒學的一些問題,一條一條提出來,我來回答,再不明白的,我們可以討論。

這個主意不錯。那我向您請教第一個問題,據我觀察歷史,發現了一個現象,中國秦漢以來,幾乎任何一個政權在奪取天下時和平定天下的初期都是反孔的,當政權運作到一定階段,又似乎必然地轉向尊孔,因此有人乾脆下結論,說您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有利於社會和諧,卻不利於社會發展。對此您怎麼看呢?

其實我孔丘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和反省這個問題。首先得承認,我的理論是站在人本位的層面,解決人世間的一些問題,既然致力於解決人的問題,就必然會有某種人為設定和立場,既然有設定,有立場,那就是有為之法,有為之法無論多麼嚴謹、多麼周全,都做不到徹底的圓融,必然還在輪迴的鏈條當中。

我的學說之所以給人以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印象,應該與我當年的做法有關係。我為了早日結束戰亂,讓老百姓有個安定的生活環境,就想到去說服各國的現有政權施行仁政,為民謀利,而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首先承認他們政權的合法性,幫助他們設計一套保全江山的方法,因此讓一些人感覺我好像是站在奴隸主貴族階級立場上,專門為利益集團服務的,後人的這種誤讀,我並不覺得意外。

然而,儘管我做了很大的遷就,當時各國的統治者大多還是不買我的賬,因此我的努力並不成功。後來我去世後,有些政權又發現我的一些說法對他們穩定局面有作用,再者我已不在世,影響再大也不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於是有人就提出,要充分發掘和利用我孔子學說中的合理成分,為他們的什麼什麼服務。其實他們眼裡的所謂合理成份,是在有利於維護他們統治的前提下選出來的言論。就這樣,我被抬出來了,再經過漢朝董仲舒等人的神化和拔高,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以至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那時起,其實我的理論已經被有選擇地修理過了。

再後來歷朝歷代統治者又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我的言論進一步增刪修改,我孔子的形象就越來越走樣了。於是乎,在一些人的眼裡,我便幾乎成了一個處處為統治階級著想,讓民眾無條件服從的政權幫閑了。

您是說,您本來是一位獨立思想家,而不是一個無條件擁護君王的人?

笑話,我如果只會對君王百依百順,絕對臣服,我何苦去各國敲人家門提建議獻計策呢?那我索性開班宣講皇恩,歌功頌德,帶領百姓學習領導精神就可以了,那我肯定會受到政權鼓勵,沒準還會得到大量經費扶持,何至於那麼凄惶潦倒?

這倒是,以您的智慧,若肯那麼做,生前就會很發達。

當然,推行一種思想,還是要講點策略。如果像如今社會上一班憤青,提不出建設性意見,只會不負責任地吐槽罵陣,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惹一身麻煩。畢竟朝廷是對社會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只要真想讓社會好起來,最好的辦法是和朝廷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如果沒法形成良性互動,那不是自己道德智慧太差,就是朝廷不可救藥,那我自會閉上嘴巴,躲到一邊,這叫獨善其身。

我曾講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就是說,你看這國家還有希望,有正氣,就積極獻言獻策,出點力,若看這國家沒希望,沒正氣,說不上話,出不上力,就投奔他國或隱藏起來,其實這就是態度。你朝廷做好事,我讚歎,我配合;你朝廷做壞事,又聽不進意見,我起碼可以保持沉默,不配合,不違心捧場。規勸聽得進規勸的君王,輔佐值得輔佐的政權,這是我的原則。如果你聽不進規勸,不值得輔佐,那我就躲你遠遠的。至於造反呀、暴動呀,那都不是君子該想的事。一個政權腐敗透了,氣數盡了,不推也會倒台,何況自有人推;只要這個政權氣數沒盡,暴亂、造反、奪權都沒有用,只能讓天下更亂,讓老百姓更苦。

我再向您請教第二個問題:如今一些傳統文化的推動者,好像有一種狂熱和偏執傾向,在他們眼裡,一切中國的、古代的文化都是好的,可取的,應該奮力弘揚;而一切西方的、現代的文化都是邪惡的,應該摒棄的。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我的理論是講求中和、中庸、中道的,這也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左、不右、不偏激。我的理論一向是兼顧對立的兩個方面,要求都是雙向的。如果有人聲稱弘揚我孔子的思想,然而他只講臣要忠、要義,不講君要恕、要仁;只講子要孝、要順,不講父要慈、要正;只講學生要敬奉師長,不講師長要關愛學生,那就不是真正的儒學,如果他不是愚蠢的話,那就很可能是別有用心!我歷來主張兼容並包、和而不同,如果有人聲稱弘揚我的學說,然而他對東方文化全面肯定,對西方文化一概排斥;對傳統文化全面接受,對現代文明一概否定;對儒家思想視若唯一正確,對其它思想視為洪水猛獸,那就不是我的真正弟子,儘管他們可能出於好心,可常會把好事辦成壞事,稍不注意,很容易演變成偏執狂。偏執狂再自以為是,一意孤行,甚至可能成為極端分子。

是的,有些傳統文化的狂熱推行者,甚至把電視、網路等這些現代傳媒工具視為洪水猛獸,主張讓孩子遠離,一心只讀聖賢書。

這就有些太過了。一個現代人抵制現代文明,不僅不應該,也不可能,那除非把他們圈到深山裡,封閉起來,不讓他們接觸外部環境,可這樣一來,對孩子正常性格的養成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這個世界之所以精彩,就是由於有多種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如果失去這種碰撞和交流,只接觸同類的人群,只接受單一的說教,那必然造成一種僵化的思維,枯燥的人生。再說,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有負面作用,也有正面作用,關鍵在於因勢利導。不可否認,當代流行文化中確實有很多荒唐頹廢的東西,需要提醒孩子有所鑒別,有所取捨,但不能因噎廢食,如果採取消極逃避辦法,不讓他們接觸現代文明,那很可能製造出病態人格,搞出自閉症、抑鬱症。作為一個現代人,是無法永遠活在現代文明之外的。大棚里的蔬菜看似長勢良好,一旦暴露到自然環境中,就很容易凍傷枯萎。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在向他們推薦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讓他們接觸外部社會,接觸現代文明,讓他們經風雨、見世面,自己認識清楚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

這個問題我聽明白了。夫子,我再向您請教第三個問題:我注意到一些推行傳統文化的人,往往喜歡採取簡單的灌輸方式,指定一些特定文本和標準答案,讓孩子們背誦、背誦、再背誦,很少有講解,更沒有討論,說是到了一定年齡自然就懂了,這種教育方式可取么?

教育如果真這麼簡單就好辦了,那還需要什麼師資水平?隨便找幾個待業青年,或者到保姆市場找幾個阿姨就齊活了。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的文化素質和處世智慧十分重要。我的教育一向是啟發式的,因材隨類施教,決不搞什麼標準答案,也不主張死記硬背,否則就我的能力,要寫出個朗朗上口的什麼規、什麼經,讓人背下來照著執行,那是太容易了。我為什麼不這麼做?就是怕標準答案、標準行為規範會限制人們獨立思考,會使人們智慧退化。我沒有著作,所謂論語,是我弟子和再傳弟子們搜集整理的,而且其中很多並不是我的語錄,而是我的行為方式記錄,就是說,我更重視的是如何為人師表,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師資修養水平太重要了,如果你是一個孩子,有幸遇上一位德行高邁、智慧超群、處事圓融的好老師,那你不用背誦什麼經典,也不用刻意學很多知識,你只要能在這個老師身邊親近他、侍奉他、觀察他幾年,潛移默化間,不知不覺你就成材了。

如今這樣道德、才學、福報具足的好老師沒地方找呀!

這倒是,可既然做老師,總該有點智慧才是。我一向主張機動靈活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一次子路問我: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我說,怎麼可以這麼輕率呢,你上邊有父母師長,旁邊有兄弟同學,應該向他們多請教商量,不可貿然行事。可不大一會兒,冉有也用同樣的問題問我: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請示父母再決定干不幹呢?我說:你自己沒腦子啊?這點主見都沒有能成什麼事?結果公西華見我同樣問題答覆不一樣,就犯嘀咕,也來問我:老師,怎麼同樣一個問題,您讓子路多商量別人,卻讓冉有自作主張呢?我說:子路行事莽撞,容易頭腦發熱,我讓他慎重行事,多和別人商量;而冉有平時做事優柔寡斷、瞻前顧後、沒有承擔精神,所以我教他學會勇敢和果斷。教學如行醫,對不同的病,要開不同的方子,不能千篇一律搞標準答案。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輸現成的知識,而是喚醒內在的靈性。生灌硬填一些現成答案,那不是真正的教育,那是愚化,是洗腦,是扼殺思想、障礙智慧、遮蔽靈性的偽教育。

第三個問題:在世人的眼中,您孔老夫子是完人,是道德的化身,我想知道,您老人家對道德怎麼定義?怎麼理解?道德是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么?道德有一定的標準考量么?

所謂道德,並沒有一個特定的行為模式可得,也沒法用一定的標準進行考量。道是事物的本性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德是合乎道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說合乎事物的本性和發展規律的思想和行為就是道德的,反之則是不道德的。事物是變化的,歷史是變化的,這是事物的本性使然,因此在不同時代,不同人文環境下,道德的表現形式也是不同的。

比方說,《二十四孝》中有個郭巨埋兒的故事,郭巨夫婦為節約衣食奉養父母,決定忍痛將親子埋掉,這在當時是合乎道德的,甚至是十分感人的,因為就當時人們的認知,自己親生的兒女被認為是父母的親骨肉,他們的生命是屬於父母的,父母可以任意處置。可是如果今天還這麼做,那就不僅不道德,甚至是令人髮指的犯罪行為,起碼是要坐大牢的,因為現代的認知是,只要一個人來到世間,他就享受獨立的人權,即使親生父母也無權剝奪。

比方說,古代是農耕社會,主要靠力氣吃飯,男人有力氣,女人力氣小,男人要外出勞動養家糊口,讓女人在家裡帶孩子、做飯、侍候男人,這既是對男人的尊重,也是對女人的保護,女人順從男人有其合理的時代意義,是道德的。而如今是現代化科技社會,女人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許多事情做得比男人還好,甚至不少國家的首腦都由女人擔任了,女人已經不存在對男人必然的依俯關係,此時如果還要把女人人為地限制在家裡,讓其專門侍候男人,不讓其參加社會活動,既是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又是一種性別歧視,既增加了男人的生活壓力,又剝奪了女人的發展權力,對雙方來說都是不道德的。

另外,德字的結構也很說明問題,左為雙人旁,是行字的一半,右上是眼,右下是心。這就告訴我們,發心要正,眼光要清,還要付諸行動。三者之中,發心是根本。可光有好的發心,沒有智慧,不明道理,盲行蠻幹,或者空喊口號不行動,那還是不行。

夫子對道德的解釋讓後學服氣。我再請教第四個問題:經典是智慧,而一般書籍傳遞的是後天知識,智慧可以讓人成聖賢,一般知識卻沒有這個作用,這樣一來,是否讓孩子多讀經就可以了,對其他社會知識和技能不必多學?

經典是聖賢智慧的載體,不同於一般知識,多讀點經典當然對開啟靈性智慧有很大好處,可是智慧一旦形成文字,事實上也變成了知識,如果只知道死讀經典,不在現實中實踐歷練,那也只是學了一堆名詞概念而已,徒增知見,不得現用。只有把經典的知識在生活中運用實踐,才能把知識還原為智慧。一般人把「學習」二字只理解為讀書,其實大錯,我之所以強調學而時習之,不是叫人光反覆背誦經書,而是強調一定要實踐。「學習」二字各有單獨含義,學是讀書、聽講,習是實踐。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是,學來的知識要常常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你學到的知識才能活起來,成為人生的智慧。腦子和手是要配合好的,光會死背書,不會做事,那是書獃子、老古董,不是聖賢。如果你有書本知識,又善於實踐,那你就厲害了,你會在生活中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因此,我一向主張廣學博取,六藝兼通。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是禮儀,就是學會尊重別人,善於在各種場合下與人溝通,也就是現在說的社交能力,這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能力。樂,包括音樂、書法、繪畫、工藝製作等,就是要培養審美能力,增加藝術修養,現在稱為美育。射,包括射箭、武術、擊劍等,就是要練就強壯的體魄,現在叫體育。御,包括駕車、划船等外出活動需要的本事,如果在當代,我肯定要鼓勵弟子學開車。書,就是要識字斷文,培養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數,包括數學計算能力、幾何通變能力等,也就是科學技術水平。如果在當代,我肯定鼓勵學生多掌握數碼技術,會上網、會刷卡。如果只會墨守成規,封閉隔絕,學生在社會上將無法立足,無法生存,更不可能有大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香廬 的精彩文章:

《終極之問》-孔子說—聖人之所以為聖人
《終極之問》-司馬遷說:你相信歷史嗎?

TAG:草香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