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立:地中海的海市蜃樓(二)
原標題:倚天立:地中海的海市蜃樓(二)
倚天立:地中海的海市蜃樓
——對胡夫金字塔、亞歷山大港和羅塞塔石碑的質疑
第二節公元前2580年時,埃及農業生產水平和人口規模估算
一、今天的埃及有多少畝耕地?
今天,埃及國土總面積為100.2萬平方公里,地形相對平坦,境內大部分地區屬於低高原,其中,國土總面積96%的土地為荒漠,只有大約4%左右的土地為耕地,全部面積為310萬—407萬公頃,即4650—5106.6萬畝。
201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埃及耕地面積為2670千公頃,即4005萬畝;
在埃及國家埃及概況介紹頁面上,埃及耕地面積是310萬公頃,摺合4650萬畝(地址是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02/08/3872310_475034320.shtm)l;
而在中國土地資源網上,埃及耕地面積是34044萬平方公里,摺合5106.6萬畝(地址是http://www.tdzyw.com/subject/shijiegengdi)。
由於所得到的埃及耕地的數據不統一,這裡取最大值:5106萬畝。
現代埃及的耕地面積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尼羅河三角洲,第二部分是尼羅河沿岸河谷地帶的零星耕地,第三部分為西部綠洲法尤姆等地區。
後面二者稱為「河谷與綠洲」部分。
尼羅河三角洲屬於沖積平原,其面積已基本停止增長,目前其總面積為2.4萬平方公里,阡陌縱橫,城鎮遍地,集中了全埃及50%以上的工業和4800萬居民,另外,還有許多不適合耕種的沿海灘涂和鹽鹼地。
尼羅河三角洲上的耕地面積,佔全埃及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為3400萬畝左右。
那麼,「河谷與綠洲」部分的耕地面積總共就為:
耕地總面積5106萬畝—三角洲上耕地面積3400萬畝=1706萬畝
1971年,埃及建成阿斯旺大壩,新增耕地面積近200萬費丹(1費丹約為6.5556畝),約為1300萬畝,這也就是說,在1971之前,尼羅河河谷地帶的零星耕地面積就只有:
「河谷與綠洲」部分面積1706萬畝—阿斯旺大壩新增面積1300萬畝=406萬畝
尼羅河河谷地帶的典型地貌(網路圖片)
二、公元前2580年時,古埃及會有多少畝耕地?
跟今天一樣,古代埃及的耕地構成也是分為三角洲、河谷地帶和法尤姆地區三個部分構成,只是面積的數字變化很大而已。
但是,在公元前2580年,法尤姆還沒有開發,據說,阿蒙尼姆赫特三世(前1842-1797)才著手對法尤姆沼澤大規模排水,開墾了大約450平方公里的耕地。在托勒密王朝時期,法尤姆地區進一步排水開墾耕地,湖區達到了大約1200平方公里的農耕地(此處耕地數據無法考證)。
第一,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在1971年前,尼羅河「河谷與綠洲」部分耕地面積為406萬畝,那麼,考慮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或者奴隸社會早期的人類灌溉能力和墾荒能力等條件限制,勞動生產率只有今天十幾分之一,我們假設在4600年前,當時的耕地面積只有今天的二分之一,約為206萬畝。
第二,在4600年前,尼羅河三角洲有多少畝耕地?
前面,我們已經有了現代地質科學對尼羅河三角洲形成時間的判斷結果,就可以大致估算當時古埃及在三角洲上的耕地面積。
尼羅河在7000年前開始發育,4600年前,尼羅河三角洲發育時間並不長,成形的部分基本上都是被河流切割的灘涂、鹽鹼地和沼澤,不適合人類的大規模農作(甚至現在的三角洲仍有廣大地域不適於耕種),三角州由南向北逐漸形成了少量帶狀的較為穩定的平地,以及支流之間的沙質地隆起的部分,才能穩定實行農業生產,因此,4600年前,尼羅河三角洲上的耕地面積不會太大。
另外,在第一節,我們已從陳中原教授的《尼羅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變動及其對環境的影響—與長江三角洲的對比》一文中了解到到,距今2000—3000年時,廣布三角洲的6—7條河流逐漸消失,原因就是人類的農業活動能力增強所導致。這也說明在此之前,三角洲上的農業生產水平相對比較低下。
我們假設,4600年前,古埃及在三角洲上的耕地面積,只有今天三角洲現有耕地面積的六分之一,即3400萬畝的六分之一,約為567萬畝。
從尼羅河三角洲破碎的形成過程來看,這個估計是合理的,只有多沒有少。
由此,我們就大致估算出,4600年前古埃及全國的最大耕地總面積為:
「河谷與綠洲」部分223萬畝+三角洲耕地面積567萬畝=790萬畝
表一:埃及不同歷史年代的耕地估算表
單位:萬畝
劉文鵬先生在《古代埃及史》一書中引用的《哈里斯大紙草》中的數據說:底比斯的阿蒙神廟、赫利澳波利斯的拉神廟、孟菲斯的普塔神廟和一些小神廟佔用的田地面積,加起來共有1070419斯塔特(1斯塔特合2375平方米),摺合381萬畝,而這只是全國耕地面積的七分之一,這就是說,拉美西斯四世(據說生卒年為前1186-1155)的時候,埃及全國耕地面積為2670萬畝,達到了1971後埃及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2%。
考慮到尼羅河三角洲的發育歷史,再加上阿斯旺大壩增加了大量的耕地,《哈里斯大紙草》的這個數據明顯是不真實的。
(1885年出土於底比斯一處墓穴中的《哈里斯大紙草》,長達40餘米,據說是是拉美西斯四世統治期間的宗教、政治、經濟等資料彙編,草書中還附有很多彩色插畫,描繪了法老們在神前祈禱的各種姿態。在墓穴潮濕的墓穴環境中,紙張歷經3000餘年而無碳化現象,顏色也沒有脫色,字跡清晰可讀,存偽。)
三、公元前2580年時,古埃及一年的糧食平均畝產
(一)埃及的自然條件,非常不適合農業生產
學過地理的同學都知道,埃及這個地區的氣候條件十分惡劣,非常不適宜農業生產。
其一,除尼羅河三角洲以外,埃及大部分國土處於沙漠或者荒漠地帶,高溫乾旱,土地貧瘠,植被稀少,不利於莊稼生長;乾燥少雨,通常年降水只有100至200毫米,夏季七八月間平均氣溫約為30攝氏度,最高可達48攝氏度左右;冬季氣溫通常在5攝氏度至10攝氏度之間。
其二,尼羅河三角洲屬於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雨熱不同時,夏季高熱乾旱,冬季潮濕多雨。這就是說,三角洲秋季就應該播種,但時令隨之進入冬季,低溫多雨,不適合莊稼生長。等到夏天到來,可降雨稀少,並且從上游衣索比亞高原上來的洪水泛濫數月,7月開始,直到10末才結束,洪水很容易把兩岸耕地里的種子與禾苗沖走,所以,尼羅河流域的夏季同樣不利於農業生產。
其三,公元前2580年時,古埃及還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缺乏大規模系統灌溉的組織能力,而且沒有金屬農具,甚至連鋤頭和鐮刀普遍都是木頭製作的,即使是刀耕火種的水平都達不到。有人認為,古埃及古王國時代估計開始出現青銅,但即使如此,青銅製造成本高昂,產量很小,並且硬度太低,所以,一般不會用作農具,更不可能廣泛應用。
埃及博物館館藏的古埃及早王國時期的木製鐮刀和木製鋤頭
其四,雖然,尼羅河上游的青尼和白尼為熱帶多雨區域,有巨大的徑流量,但進入中游後有很長的河段流經沙漠,沿途因蒸發、滲漏而失去大量徑流,水量只有損失而無補給,因此,水量並不浩大。尼羅河河谷十分開闊,平均寬度10—15公里,在非洲的旱季時,尼羅河水量較小,尼羅河河道只有平均幾百米的寬度,而在非洲雨季到來之後,洪水來得及其迅猛,泛濫數月之久,水面十分寬廣,幾乎淹沒了所有的農田,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據資料介紹,在整個洪水泛濫期間,全部耕地都積滿了0.5—2米深的河水。
對農作物來說,有水的時候脹得要死,沒水的時候渴得死,這幾乎就是毀滅性的。
其五,對埃及中下游來說,尼羅河是純粹的「客河」,它不是由當地徑流匯聚而成,只是單純流過,因此,尼羅河中下游兩岸缺乏長江中下游那樣的縱橫交錯的水網,由此也就缺乏連綿的植被根系發育和深厚的土壤發育,而這些又是農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所以,古埃及所在的尼羅河河谷地區,不可能是像印度、伊朗這樣的農業傳播地帶,更不可能是像中國這樣的農業開創地帶,農業生產水平極其落後,糧食平均畝產自然也就十分低下。
(二)用中國西周時候的糧食畝產來推算古埃及的糧食畝產
1、關於平均畝產
由於缺乏古埃及農業生產的準確研究資料,我們只能用中國古代的農耕水平來進行參照和比較,由此推算出4600年以前古埃及的農業生產水平。
余也非先生在《中國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考略》中認為,按照《管子·禁藏篇》說「歲兼美惡,畝收一石」來計算,戰國時候的小麥產量摺合成今制計算,1市畝約產麥0.732市石強,即73.2市斤。而兩漢的平均畝產,摺合成今制計算,大約1市畝北方可產麥0.804市石,即80.4市斤,南方產稻米0.536市石弱,即53.6市斤。
我們再來看看甘肅皋蘭地區的一種叫「和尚頭」的小麥品種。
「和尚頭」是皋蘭北山乾旱、強光照地區種植的優質小麥之一,其特點是耐旱、耐瘠薄、耐鹽鹼性能,在西北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在上個世紀50年代,全縣種植20多萬畝,60年代增至36萬畝左右。隨著水利事業的發展,1980年「和尚頭」種植面積仍在20萬畝左右。1986年以後,「和尚頭」種植面積10~12萬畝,平均畝產75公斤左右。其中,8萬畝旱砂地「和尚頭」小麥,平均畝產100公斤左右;4萬畝早土地「和尚頭」小麥,平均畝產45公斤左右。
80年代初,西南邊遠地區還有很多地方實行刀耕火種,留種子,很少用或不用化肥,自耕作方式和明朝都沒有多大變化,畝產稻穀400餘斤算好田,冬小麥畝產一般在200斤左右。
綜上,余也非先生的估算更符合中國農業生產當時條件下的真實生產力水平。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估算中國西周時候關中平原一帶的農業畝產。
在《周禮·大司徒》里,總結了當時中國人的生存狀況:「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
《孟子》也說過:「周人百畝而徹」,「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這說明在西周時期,肥沃的土地,100畝地才能養活一家人(8口人),稍差一點的,就需要200畝,再次的就要300畝。
西周時期的一畝,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以今天的面積來換算,在土地條件良好、農耕技術全球先進的中原地帶,公元前1000年左右,需要良田33畝、中田60畝或者差田100畝,才能養活當時的一家8口人。
我們假設西周時,男女老幼每人平均每月消耗糧食22公斤(其中,強勞動力消耗30公斤),8口之家一年就要消耗2112公斤,那麼,三種等級的土地畝產便為:
良田(土地非常肥沃、人工灌溉穩定):64公斤
中田(土地肥力一般、人工灌溉不能完全穩定):35.2公斤
差田(土地貧瘠、完全依賴自然降雨):21.12公斤
根據以上各種資料,我們假定在4600年以前,古埃及小麥的平均畝產水平達到了1500年以後中國關中平原的水平:
良田(土地非常肥沃、人工灌溉穩定):64公斤
中田(土地肥力一般、人工灌溉不能完全穩定):35.2公斤
差田(土地貧瘠、完全依賴自然降雨):21.12公斤
2、關於土地等級
2014年,中國農業部發布《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根據這份公報,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27.3%;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比例為44.8%;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比例為27.9%。
根據這個公報,可以確定中國18億畝農業耕地中,良田、中田、差田的比例為27∶45∶28。
儘管埃及原始農業遠遠達不到今天現代農業的灌溉條件和精細化程度,但我們還是套用中國現代農業的這個比例,來對古埃及的770萬畝耕地劃分等級,得:
良田:208萬畝;
中田:347萬畝;
差田:215萬畝
於是,根據以上資料,我們設定前2580年時,埃及糧食生產的平均畝產為39.02公斤。
表二:中國不同歷史時期與埃及前25世紀糧食平均畝產估算值
單位:公斤
四、公元前2580年時,古埃及的糧食總產量有多少?
前面,有了糧食平均畝產和耕地面積,我們就大致可以估算出古埃及4600年以前的糧食總產量,為:
208×64+347×35.2+215×21.12=約30067萬公斤,約合30萬噸
估算說明:
a、毋庸諱言,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古埃及的耕地面積時逐步變化的,但是,我們只估算公元前2580年左右的大致數據;
b、在估算埃及現有耕地面積時,我們在幾個統計口徑中取最大值;
c、在估算古埃及耕地數量時,我們在扣除阿斯旺大壩新增的土地面積後,只是估算尼羅河三角洲耕地面積為現代耕地面積的六分之一,其餘為二分之一;
d、在對古埃及耕地進行分類時,我們採用了中國21世紀現代農業的分類標準;
e、在估算古埃及平均畝產時,我們採用其後1500年中國西周時期關中平原平均畝產做標準;
f、只估算風調雨順的豐收年,如果是災年的話,收成就必然會大幅度減產,甚至可能是顆粒無收;
g、耕地只計算用來種糧食,而耕種別的植物如蔬菜、水果、動物飼料等的土地,均不計入耕地面積。
h、有人認為,埃及的氣溫可以實現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實際上,在夏季,埃及乾旱無雨卻洪水泛濫,在冬季,雖然降雨,但氣溫較低,均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就算戰國時代精細耕種的齊國,都只能做到一年一熟,而中國農業做到一年兩熟,都是到隋唐時期才普遍實現。所以,新石器晚期、奴隸社會初期的埃及農業,能做到一年一熟已經不錯了。
我們大致估算出古埃及的糧食總產量是30067萬公斤,其中消耗項目有:
第一,損耗
由於生產效率的低下,公元前2580年的時候,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在播種、收穫、運輸、儲存、加工的各個環節中,糧食的損耗是很大的,這個損耗率在現代社會差一點都會達到20%。
假設古埃及的損耗率為15%,那麼,損耗的糧食數量為:
30067萬公斤*15%=約4510萬公斤
第二,留種
埃及地區主要是生產小麥,而小麥種子每畝最少需要6—15公斤,土地越貧瘠,種子越原始,需要的種子數量越多。古埃及土地面積為790萬畝,以每畝平均消耗種子8公斤計算,需要種子數量為:
770萬畝*8公斤=6160萬公斤
第三,沒有參與金字塔修建的牲畜飼料
這一點忽略不計,我們假定牲畜飼料完全可以依靠尼羅河流域內的植物來解決。
那麼最後,4600年前古埃及能被食用的糧食為:
總產量30067-損耗4510-留種6160=19397萬公斤,摺合約20萬噸。
五、公元前2580年時,古埃及一年糧食產量能養活多少人?
以每人每月平均消耗小麥20公斤來計算,20萬噸的糧食總量,理論上一年最多可以養活大約81萬人左右。
20萬噸小麥供養81萬人,這就是公元前2580年,埃及境內從尼羅河流域和各個綠州地區的糧食總產量,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
但是,人均每月消耗20公斤小麥,這個數據只是一個理論上的統計數據,就像今天社會統計人均財富一樣,馬雲的財富只是被「平均」到了你頭上,而實際上跟你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即使在人類社會實現了高度文明的今天,財富的分配方式都極不公平,那麼,在最野蠻、最殘忍的奴隸制時代,埃及的財富分配方式只能是更加的不公平。
前2580年,在進入奴隸制不久,埃及的土地財富絕大多數都應該屬於法老和貴族,即使有一部分自耕農,數量也會非常少。那麼,法老和貴族控制的大片土地由誰來耕種?自然是由奴隸來耕種,奴隸自行解決工具和種子等所有問題,收穫之後向法老和貴族上交一定比例的糧食作為地租。
嚴格說來,按照李嘉圖的「地租理論」,在奴隸制下,奴隸是沒有資格上交地租的,因為奴隸自己都是主人的財產,所以一般情況下,奴隸除了以最低溫飽線養活自己和家人以外的所有糧食,都應該上繳奴隸主。但由於埃及糧食生產水平太低,如果首先滿足奴隸及家人的生活需求之後,估計也剩不了多少糧食,而奴隸主也沒有那麼善良大方,所以,後來封建社會的地主就給土地耕種者定了一個簡單的比例,你種我的地,你交我多少糧,這就是地租。
那麼埃及奴隸的「平均地租」是多少呢?
中國清末及民國,在北方和西南部分地區,谷租每畝通常為三斗左右(每斗30斤),錢租四五百文上下,至於地租率,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平分其糧」或「租取其半」仍然被認為是通行的標準。
參照「平分其糧」這個標準,並且假設埃及奴隸主還要「仁慈」一點,只收取40%的收成,給土地耕種者留下60%,即12萬噸小麥。那麼,以平民每人每月平均消耗小麥20公斤來計算,12萬噸小麥只能養活50萬人左右,再加上統治階級大約有5萬人的規模,那麼,在前2580年時,古埃及就只有大約55萬的總人口。即使翻倍,也不過120萬左右。
55萬,這就是公元前2580年,埃及境內從尼羅河流域和各個綠州地區的糧食總產量20萬噸小麥,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
五、六十萬左右的人口規模,分布在尼羅河中下游幾十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和綠洲之間,這樣的社會形態最多是個氏族或者部落社會,離王國階段還有好長一段距離。
即使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古埃及的農業生產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其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都實現了翻番,但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尼羅河流域所能支撐的人口數量也非常有限。
有些研究埃及的學者,也看出了在糧食供應上,很難讓金字塔修建隊伍維持一個較大的規模,所以,又提出一個觀點,說是金字塔的建造者主體部分不是奴隸而是農民,他們出於對法老的熱愛,在農閑時自己攜帶工具和糧食來參加修建工作,屬於自覺自愿,所以,埃及政府不承擔他們的生活開支。這些學者指著某處的挖掘現場,然後又到各處壁畫和各個石碑上找到某些依據,天馬行空地解釋一番,好像便為自己的觀點尋找到了圓滿的證據。
也許,被宗教觀念忽悠的民眾去「自願奉獻」的,可能會有極少一部分,但是當他們發現,「自願奉獻」的勞動的強度遠遠超過了自己所能承受的限度,甚至要搭上自己的生命時,這些民眾也會選擇「自願不奉獻」——腳底抹油,開溜。
這些學者,他們忘記了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規律,那就是不管在埃及還是在中國,不管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人類剛剛跨進文明門檻的時候,所經歷的第一個階段,既不是西方式的溫情脈脈的「伊甸園」,也不是東方式的天下大同的堯舜世界,而是一個極其殘忍、極其血腥的階級社會,等級森嚴,黑暗無邊,從殷墟里上千具活人陪葬的屍骨,到羅馬斗獸場里的上萬名角鬥士的屍體(據說公元107年,為慶祝勝利,圖拉真舉行了23天的慶典,期間殺死了一萬多角鬥士和一萬多頭野獸),都血淋淋地證明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從來都是一個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漫長過程。那種把奴隸社會想像得像田園牧歌那般美好的論調,不是在前騙自己,就是在欺騙別人。
六、公元前2580年時,古埃及大致有多少人口?
據說,古王國時代的埃及法老每兩年就要清查一次人口和財產數量,但是,兩三千年里留下了那麼多的金字塔、神廟、王陵、壁畫和莎草紙,卻沒有一個清楚的人口數據留下來,搞得後來的研究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希羅多德認為,在26王朝的阿赫摩斯二世統治時期(公元前6世紀),那是埃及史上「空前繁榮的時代」,有人居住的城市有20000座。而古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則認為,在古埃及有18000座以上的重要鄉村和城市,而在托勒密臘加的兒子統治時代,其總數在30000座以上,人口總數大概是700萬人。
令人詫異的是,希羅多德據說生活在前5世紀,狄奧多羅斯據說生活在前1世紀,但是他們對自己幾乎是同時代的埃及人口統計居然是那麼的不靠譜。按照希羅多德的說法,前6世紀埃及有20000座城市,但即使每座城市只有5000人,那古埃及就有1億人口,而狄奧多羅斯的說法就更荒唐,前2世紀,埃及的700萬人口生活在30000座以上的重要鄉村和城市,那算下來,每座重要鄉村和城市就平均只有233個人。
這顯然是在信口開河。
美國學者巴策爾認為,在前3000年,埃及有87萬人口,在前2500年時,人口增長到160萬,而前1800年時,又增長到了200萬。而歷史人口學者麥克伊韋迪則認為,在前3000年時,埃及人口就達到了100萬,在前2000年時,進一步增長到了200萬。
從他們的計算方式來看,這些數字也是靠敲腦袋得來的,也缺乏說服力。
實際上,要研究古埃及的人口總數,不如去研究古埃及各個歷史時代的耕地數量和糧食平均畝產,相比之下,這個方法來得更為可靠。
第一,全新世以來,尤其是近7000年來,儘管地中海海平面逐步升高,但對尼羅河三角洲的影響是穩步變化的,也是今人可以大致調查出來的,所以,相對比較容易搞清楚埃及各個歷史時期的耕地面積變化;
第二,除了尼羅河三角洲,埃及其他地方的的地理條件變化並不大,搞清楚這些地方的耕地面積就更為容易;
第三,不管是在尼羅河三角洲,還是在尼羅河河谷地帶,還是在法尤姆及其他地區,埃及耕地面積都有一個不可逾越的上限,那就是1970年的埃及耕地總面積,我們只要以此倒推,就可以算出古代埃及各個時期耕地面積的最大值,從而估算出那個時期的最大人口數量。
這就是古埃及在耕地、糧食、人口等各個指標上的真實邊界,超過這個邊界,再宏偉的理論都是荒謬的。
我們的計算思路是這樣的:
1、埃及今天的耕地面積是既定的,在不同的統計口徑里取最大值5106萬畝,由此,我們可以往前倒推計算;
2、今天尼羅河三角洲的耕地面積是埃及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即3400萬畝;由此,除三角洲以外別的地區耕地面積也就推算出來,為1706萬畝;
3、在第一節,我們了解了尼羅河三角洲的演變歷史,了解到在4600年前,三角洲並不能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所以,我們估算那時三角洲上的耕地面積只有今天的六分之一,即567萬畝;
4、1971年,埃及建成阿斯旺水利工程,新增耕地面積1260萬畝,新增部分只能是河谷地區的,所以,在1971年前,埃及在三角洲以外別的地區的耕地面積總和也推算出來,為446萬畝;
5、考慮到埃及屬於沙漠地區的地質條件和灌溉條件的歷史局限,我們估算前2580年時,埃及在三角洲以外別的地區的耕地總面積為今天總面積的一半,即223萬畝,這個數字沒有低估;
6、兩個數字相加,由此,我們估算前2580年時,埃及全國的耕地面積大約是770萬畝,這個結論是有根據的;
7、我們估算前2580年時,埃及小麥的平均畝產(30817萬公斤÷790萬畝=39.02公斤),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西周時期關中平原的生產水平,考慮到尼羅河流域惡劣的自然條件,再考慮到古埃及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奴隸制早期的農業生產水平,這個平均畝產也是合理的;
8、有了耕地數量,有了平均畝產,所以自然得到了1年的糧食總產量,有了總產量,扣除必然支出,自然就得到了大致的人口數量。
9、即使把估算數據放大一倍,即尼羅河三角洲的耕地面積達到了現今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他地區的耕地面積達到了1971年前的規模,那麼在前2580年時,埃及的人口數也只有60萬人左右的規模。如果我們再把糧食平均畝產翻一倍,人口總數也只有120萬左右,也都達不到巴策爾和麥克伊韋迪估計的那個人口規模。
實踐證明,幾百萬年來,地球上任何一個地區的人類的進化與發展,是不可能脫離生存資源而任意跨越歷史階段的,人類不可能提著自己的頭髮離開所生存的那個環境,在生存條件極其艱苦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銅時代,沒有充足的糧食基礎,人口大規模繁衍是不可能想像的。
麥克伊韋迪在《世界人口歷史圖集》中估算:
公元前5000年,埃及達到10萬人;
公元前3000年,埃及達到100萬人;
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口達到250萬;
公元前200年,埃及人口為400萬,中國為4200萬;
(其實,直到公元前220年,中國自己估計總人口2000萬左右,僅為埃及的5倍)
公元元年時,埃及人口為450萬左右,中國為5300萬;
1000年時,埃及人口500萬,中國5600萬;
1300年,埃及人口為475萬,中國8600萬;
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代的1600年,埃及人口300—500萬,而同期中國為1.6億。
法國人統治的1848年,埃及精確統計人口為450萬(最小值),而中國為4.1億左右。
在尼羅河三角洲提供的耕地越來越多、農業技術越來越先進的情況下,公元1848年時候的人口數跟1800多年前差不多,500萬好像就成了埃及人口的上限,無論如何也突破不過去,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對埃及過去的人口數量估計太高,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的各個歷史時期,埃及都遠遠達不到那麼多的人口總數。
另一方面,2000多年來人口數量的演變,也充分說明,在埃及這個沙漠綠洲地帶地區,在農業耕種沒有實現現代化之前,不可能承載太多的人口。否則,按照王陵壁畫上顯示出的古埃及那麼發達的農業生產水平,在3000年的歷史演變進程中,埃及人口數量就應該呈爆炸式增長,公元前2000年達到250萬,進入公元1世紀就應該跨過千萬大關,北非和中東地區的人口版圖就應該是埃及人口向四周蔓延,逐漸佔據人煙稀少的西亞和中東地區,而不是倒過來逆向流動,由阿拉伯人最終統治了埃及,而埃及本土民族最後則不知所終。
反觀同樣是文明古國的中國,儘管從北宋開始就進入了漫長的文明衰退過程,但中國的人口數量卻反而在逐漸增長,即使是在差點亡國滅種的清朝和民國時代,中國人口在1949年時也差不多到了6萬萬左右。
二者相比,如同天上地下。
縱觀公元1500年前的整個地中海地區,無論是北非還是西亞,無論是巴爾幹半島還是亞平寧半島,從來都是地廣人稀,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地中海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不適合農業生產,落後的糧食生產水平無法養育太多的人口。
因此,條件更差的埃及更不可能作為一個違背規律的特殊案例而出現,並且是出現在地球上其他絕大部分地區都還在蒙昧中沉睡的時候。
(未完待續。。。)
來源:天涯論壇
本文來何新新浪博客:


※何新: 改變中古世界史進程的怛羅斯戰役
※何新:重新評估孔子的歷史定位
TAG:何新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