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不夠有錢的我們,只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不夠有錢的我們,只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文|朱澈 編輯|夏添

這兩天,又一部印度口碑神片——《起跑線》刷爆了朋友圈。豆瓣8.1分,貓眼9分票房逆襲直奔3億,而片名便昭示了這部片關於孩子教育話題的主旨。

為了孩子的教育你願意付出什麼?

省吃儉用、拚命掙錢、買學區房、混戶口、帶孩子上早教課、上最多的輔導班、上私立國際學校。

有朋友調侃,說這是朝陽的羊肉串店老闆娶了時尚芭莎的女主播,然後在通州買了套房,最後一起去給孩子選名校的故事。而犀牛君更關注的,是背後的階層焦慮。

「贏在起跑線」像一個緊箍咒,是一根抽動所有父母為之瘋狂旋轉的藤條。

別人家的孩子

前一段時間,馬伊琍的女兒愛馬得了2017年全國體育舞蹈比賽冠軍。

《爸爸回來了》里,可以看到王中磊的兒子威廉謙遜有禮,小小年紀已經能用英語跟人順暢溝通、毫無阻礙。

李湘的女兒王詩齡幼兒園就能用英語解題做題、闡述思路;黃磊的女兒多多10歲能寫英文劇本。

最絕的是,澳門賭王何鴻燊之子何猷君現身《最強大腦》,比賽第二輪,層疊消融環節,何猷君以1分10秒的成績,獲得冠軍。

四輪比賽拿了兩輪第一,率先晉級。

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

但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羅馬。

而且在普通人徒步跋涉的時候,他們乘坐高鐵、飛機、火箭,迅速抵達比羅馬更遠的遠方。

我們小時候的「別人家的孩子」,還僅限於巷子口的周姨的孩子考試拿了雙百分;現在「別人家的孩子」,我們早已難望其項背。

一方面已經無法提供像他們一樣優越的條件,另一方面他們的孩子甚至比你的孩子還更加努力。想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實現趕超是不太可能了,至少不要被一腳踢到金字塔底端。

就好像電影里,男主角拉吉一開始並不理解太太米塔對於女兒教育的執念。米塔幾近抓狂:

「你難道想讓她接受跟我們一樣的教育嗎?」

顯然米塔比拉吉更理解現實,更有憂患意識,她明白在印度,英語是階層的標誌,要想向上走,優質的教育是唯一的路。

優質的教育意味著你的孩子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里成長,跟誰是同學,優教育早已經成了階層的標誌。

這就是現實。無論在印度還是在中國。

向上?還是向下?

《起跑線》里米塔想讓女兒就讀的德里文法學校不僅要面試孩子,更要面試家長。

國內陸陸續續也有不少私立的國際學校有針對家長的面試,理由十分充足:考察父母是否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否能在家裡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否給孩子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私立的精英學校自然有資格和底氣面試家長。

拉吉和米塔為了面試儘可能的做了準備:用蹩腳的英語介紹孩子、全身上下掛滿奢侈品logo以彰顯財力……

目的是想讓面試官知道,他們的孩子同樣來自「上流社會」,有資格跟其他精英的小孩成為同學。

結果還是失敗了,教育顧問的說法真實得近乎殘酷:他們不想要一個服裝店老闆的女兒。

換作國內的語境,拉吉可以算是靠做生意致富的「土豪」,沒讀過什麼書,更不會英語,不會打扮,在派對上出盡洋相。

這樣一個土豪家庭,跟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相比,好像少了一些關於「家族」的積澱,也確實沒有所謂的「教育理念」。

向上的路走不通,只有向下。

印度的這所德里文法學校也有針對貧困生的扶持政策,有特招名額。教育顧問給夫妻二人出主意,建議他們找關係,去獲取貧困生名額。

不巧的是這一年貧困生審查變嚴,以往的路子走不通,審查的人會對申請人進行家訪。

由此,一家人開啟了在貧民窟的「變形計」。

電影里對於貧民窟生活的描寫是全片的亮點。

有錢人對貧窮生活的格格不入,天然就能製造許多笑料。而窮人們,尤其是他們的鄰居希亞姆一家的善良和熱情,讓人感覺溫暖而心酸。

然而,所有他們體會到的珍貴的情感不過是「體驗式」的,甚至是「欺騙式」的。就像希亞姆所說:

「窮人是沒有資格大悲大喜的。」

就像許多參加《變形計》的富二代一樣,通過節目他們獲得了以前從未有過的人生感悟,懂得了很多道理。

然而,他們並不會一直留在鄉下,他們會帶著窮人們教給他們的道理,開啟更美好的人生。

反觀在大城市打拚的我們,很多時候無法向上,也難以向下。

以北京為例,在教育資源最為密集的西城,被稱為教育資源的「宇宙中心」,去年出現46萬/平的天價學區房,其餘地區的學區房幾乎都以10萬/平起步。

即便你是中產階級,在如此的高房價面前,如果原生家庭並不富裕,那買上房子就要傾盡全家包括上一代人的所有,面對更天價的學區房唯有一聲嘆息。

除了房價,戶口是另一道要命的關卡。

對於北漂來說,不論多有錢,沒有戶口,都無法完成最後的高考。當孩子讀完小學和初中,那麼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私立學校或者回家。

王詩齡就讀的國際學校全英文教學,入學考試都是純英文,幼兒園到高中一體化,幾年前的價格就是每年20多萬元。這還不是最好的。

許多孩子只能因此回到老家入學,被迫遠離父母。

向上或是向下?

在許多人那裡或許並不是一道選擇題。

為什麼?

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把「教育是階層的特權」的本質揭露得更加赤裸。

《起跑線》中對家長的面試不過是確認家長來自上流社會,就算留給貧困學生的25%的名額也有像拉吉這樣的人找關係從中作梗。

在高檔小區的皮雅因為不會說英文被其他小孩排擠;在貧民窟,皮雅和朋友用很簡單的玩具就能在巷口玩一天,彼此追逐打鬧,好不快活。

這一切,父親拉吉都看在眼裡。尤其是希亞姆為了幫他湊夠學費不惜碰瓷自殘,他內心更是煎熬。

當他良心發現,向校長「自首」,校長的反應徹底讓他認清了上流社會的虛偽面孔。

於是他在開學典禮上請來了公立學校的孩子做了精彩的表演,之後就揭露校長的虛偽發表了演講,希望獲得共鳴。

可最終只有太太米塔一人起立為他鼓掌。

他並沒有成功煽動其他人共同抵制「把教育做成生意」的制度,更沒能抵制這所精英學校繼續排名第一。

一人之力,無法抗衡體制。無法改變環境,只能面對現實。

這是電影現實的地方,而在揭露現實之外,又給了一個理想化的結局。

而你們呢,奮鬥了這麼多年,捨得從這場戰役中抽身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犀牛娛樂官方 的精彩文章:

嘉行傳媒2017年凈利潤1.94億,頭部作品+當紅藝人引領利潤暴增近50%

TAG:犀牛娛樂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