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兩千多年了,數學家為何仍痴迷於質數研究?

兩千多年了,數學家為何仍痴迷於質數研究?

撰文 | Martin H. Weissman

翻譯 | 佐佑

3月20日,數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阿貝爾獎頒發給了數學家羅伯特·朗蘭茲,以表彰他對數學作出的終生成就。朗蘭茲提出的綱領探討了數論和調和分析之間的深層聯繫,這種聯繫被數學家用來解答與質數性質相關的問題。

2300多年以來,數學家一直都在試圖更好的理解質數。可以說,相關的研究構成了數學史上最大最古老的數據集。我們不免好奇,質數如何能讓數學家為之著迷上千年?

如何尋找質數?

為了研究質數,數學家將整數一個個通過他們的虛擬網格,將質數「篩選」出來。這種篩分過程在19世紀就產生了含有數百萬個質數的表格。現代計算機可以用這種方法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找到數十億個質數。但篩分的核心思想卻在2000多年間從沒改變過。

數學家歐幾里德(Euclid)在公元前300年寫道:「只能為一個單位量測盡的數是質數。」 這意味著質數不能被除了1之外的任何數字整除。根據慣例,數學家不將1計為質數。

歐幾里德證明了質數的無限性,但歷史表明是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為我們提供了快速列出質數的篩分方法。

篩分的想法是這樣的:首先依次過濾出2、3、5、7這四個質數的倍數。如果對2到100之間的所有數字執行這一操作,很快就會只剩下質數。

在1到100之間篩分2、3、5、7的倍數,結果只會餘下質數。| 圖片來源:M.H. Weissman

通過8個過濾步驟,就可以分離出400以內的全部質數。通過168個過濾步驟,可以分離出100萬以內的所有質數。這就是埃拉托色尼篩法的力量。

表格×表格

為質數製表的早期人物代表是 John Pell,一位致力於創建有用數字的表格的英國數學家。他的動力來源於想要解決古老的丟番圖算術問題,同時也有著整理數學真理的個人追求。在他的努力之下,10萬以內的質數得以在18世紀早期廣泛傳播。到了1800年,各種獨立項目已列出了100萬以內的質數。

為了自動化冗長乏味的篩分步驟,德國數學家 Carl Friedrich Hindenburg 用可調節的滑動條在整頁表格上一次排除所有倍數。另一種技術含量低但非常有效的方法是用漏字板來查找倍數的位置。到了19世紀中葉,數學家 Jakob Kulik 開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他要找出1億以內的所有質數。

Kulik 用來篩分3、7倍數的漏字板。| 圖片來源:A?AW, Nachlass Kulik /Denis Roegel

若沒有高斯等人對質數的研究,這個19世紀的「大數據」或許只能作為一張參考表。在有了這張包含300萬以內所有質數的列表之後,高斯開始著手數它們,每次以1000為分界點分組。他找出1000以內的質數,然後再找出1000到2000之間的質數,然後是2000到3000之間,以此類推。

高斯發現,隨著數值的增高,質數出現的頻率會遵循「反對數」定律逐漸下降。雖然高斯定律沒確切地給出質數的數量,但它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的估計。例如他預測了從1,000,000至1,001,000之間大約有72個質數;而正確的計數是75個,誤差值約為4%。

在高斯的第一次探索之後的一個世紀里,他的定律在「質數定理」中得到了證明。在數值越大的質數範圍內,它的誤差百分比接近於零。作為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的黎曼假設,也描述了高斯估算的準確程度。

質數定理和黎曼假設都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和資金,但這兩者都是在早期不那麼迷人的數據分析中得到的。

現代質數之謎

現在,我們的數據集來自計算機程序而非手工切割的漏字模板,但數學家仍在努力尋找質數中的新模式。

除了2和5之外,所有質數都以數字1、3、7、9結尾。在19世紀,數學家證明了這些可能的結尾數字有著同樣的出現頻率。 換句話說,如果數100萬以內的質數,會發現大約25%的質數以1結尾,25%以3結尾,25%以7結尾,以及25%以9結尾。

質數的結尾數字。除了2和5之外,所有質數都以1、3、7、9結尾。| 圖片來源:theConversation

幾年前,斯坦福大學的數論學家 Robert Lemke Oliver 和 Kannan Soundararajan 在一個觀察質數和下一個質數的最後一位數字的實驗中,發現了質數的結尾數的奇異之處。例如質數23之後的下一個質數是29,它們的結尾數字分別是3和9。那麼是否在質數的結尾數中,3和9的出現要多過於3和7嗎?

在1億以內的連續質數的結尾數字對的出現頻率,相同的顏色對應於相同的間隔。| 圖片來源:M.H. Weissman

數論學家預計會有一些變化,但他們的發現遠遠超出預期。質數與質數之間被不同大小的間隔分開;例如,23與29之間相差6。但是像23和29那樣的先以3再以9結尾的質數比先以7再以3結尾的質數要普遍得多,儘管這兩種質數組合的間隔都是6。

雖然數學家很快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但是,在研究連續質數時,數學家大多能做的僅限於數據分析和儘力說服。而數學家用以解釋某事物為何為真的黃金標準——證明,似乎仍距我們數十年之遠。

原文首發於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prime-numbers-still-fascinate-mathematicians-2-300-years-later-92484?xid=PS_smithsonian,略有增刪。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這9件事,帶你回顧疫苗發展史
為什麼蜜蜂也有左撇子?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