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諜戰之王——諸葛家族的艱巨使命

三國諜戰之王——諸葛家族的艱巨使命

三國諜戰之王——

諸葛家族的艱巨使命

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有獨立的「用間篇」,可見中國古人早就非常重視諜戰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我傾向於認為,那些奮鬥在隱蔽戰線上的間諜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都是心懷無比堅定的信念的人,他們都是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的人,他們都是擁有無比睿智的頭腦的人,他們都是身懷無與倫比的絕技的人。

真正的超級間諜並不需要扒門縫、爬牆頭、上房梁、蹲牆根、撬門壓鎖、翻箱倒櫃……他們根本不需要去做那些低級的刺激、驚險的事情。

真正的超級間諜並不是那種不見天日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隱身人,他們都是活動在人們(尤其是那些有價值的人)周圍的人,他們都是偽裝高手,在平時人們能夠看得到的假象的偽裝下,進行著極其秘密活動。

真正的超級間諜平時會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竭盡全力施展才華,獲得敵方信任,打入敵方要害部門,掌握重要權力,然後,在關鍵的時候,誤導對手做出錯誤的判斷,進而作出錯誤的決策,犯下戰略性的錯誤,以此來為己方謀取最大的利益。

偉大的事業背後總有許多無名英雄的身影。他們在各種身份的掩護下,依靠他們的聰明才智,極其巧妙地完成各種危險而艱巨的秘密任務,默默地做著貢獻。

一直以來,我就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東漢末三國時期諸葛家族的三個最傑出的人物「一龍」、「一虎」、「一狗」沒有在一起輔佐一個「主公」?那個時代的人們都是以家族為單位進行社會活動的。比如荀攸、荀彧叔侄都輔佐曹操,比如夏侯家族,比如曹操的家族,比如司馬懿的家族……可是,諸葛家族的三個頂級精英卻分別輔佐了三位互相敵對的「主公」,這就非常奇怪了。更奇怪的是,諸葛家族的「一龍」、「一虎」、「一狗」竟然還都在各自的方面取得了極高的地位、掌握了極大的權力,諸葛亮、諸葛瑾、諸葛恪更是曾經位極人臣,權傾朝野。

經過仔細研究,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諸葛家族是奮鬥在隱蔽戰線上的佼佼者。

諸葛兄弟從小就體會到了「無間道」家族的風險,在諸葛亮的叔父遇刺之後,家族一度陷入危險而且窘迫的境地。在司馬家族的安排下,諸葛兄弟從小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特殊的訓練。最後由司馬徽直接安排,分別投效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大舞台上,展現出了驚人的風采。

諸葛亮的間諜生涯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先生,公元181年(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農曆辛酉年七月二十三)——公元234年(蜀漢劉禪建興十二年,農曆甲寅年八月二十八),在世的時候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被追謚為忠武侯。

唐代詩人杜甫有一首詩叫《蜀相》:

「三國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偶像化了的諸葛亮對後世的影響太大了。想當初在聽評書到了諸葛亮快出現的時候,人們無不莫名地興奮異常。好像是只要諸葛亮一出山,他就會立刻施展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復興漢室……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是一個期待了很久的神靈即將降臨一般。

真正的諸葛亮是這個樣子的嗎?

我跟大家一起來研討一下諸葛亮的真實一生吧。

在劉備的奮鬥史中,諸葛亮出現的時間不是特別早,而且剛剛出山的諸葛亮也太年輕了,才二十七歲(「官渡之戰」開始的時候,諸葛亮才十八歲左右)。畢竟諸葛亮太年輕了,而且身份極其隱秘,所以司馬徽在操作諸葛亮出山這件事情上是小心小心再小心,很怕露出一點馬腳。

然後是由徐庶出來打前站,打入劉備集團內部,大顯身手之後又「迫不得已」身赴曹營。在把劉備玩弄得滴溜溜轉、六神無主之後,徐庶才巧妙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並且把諸葛亮吹捧得天上少有、地上難尋,簡直就是無與倫比。就這樣,徐庶為諸葛亮打入到劉備集團內部、並且身居高位鋪平了道路。(詳見《使命家族》三國部分9.徐庶和司馬徽的真面目)

再往後,等曹操徹底吞併袁紹的地盤,接著揮師北進,剿滅烏桓,包圍匈奴左賢王部,接回蔡文姬,然後就是劉備完成「三顧茅廬」的使命。

接下來就是由諸葛亮來給劉備進行洗腦。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向漢高祖學習,重溫光輝歷程」,繼而給出的藥方必然是「再走漢高祖的成功道路」。劉備果然「茅塞頓開」,不知不覺中又鑽進了曹操的圈套,開始了為死對頭曹操而拼搏的新的奮鬥歷程。(詳見《使命家族》三國部分11.矇騙千年的奇謀「隆中對」)諸葛亮順利地打入劉備集團的核心。

再接下來就是,劉備避禍流竄荊州,曹操尾隨藉機摘桃。

魏延在襄陽東門獻城的關鍵時刻,諸葛亮見劉備態度堅決,就是不進城,便又向劉備獻計率軍民直奔江陵。

為了避免東吳像荊州一樣投降,諸葛亮到東吳聯絡,成功地鼓動了東吳出兵反抗曹操大軍。(細節從略)

赤壁之戰的玄機,草船借箭的默契。一把大火,結束了一場早就準備好了的敗仗,暗中協助完成了所謂的三國時期七大成功的奇略之一。(詳見《使命家族》三國部分12.赤壁之戰

落實「三分天下」的既定的戰略,把禍水引向益州的「再走漢高祖的成功道路」。

為了緊隨劉備集團的核心,把握劉備集團的發展方向,避免與曹操直接衝突(怕露馬腳),諸葛亮設計除掉鳳雛,然後順利回到劉備身邊。(細節從略)

曹操奪取漢中張魯的地盤後,為了配合劉備順利地佔據蜀中,以實現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堅決抵制了劉曄追擊劉備的建議,事後又假惺惺地表示為此惋惜。(細節從略)

荊州地處中原,四戰之地,一旅偏師駐守在此,即便是百戰百勝也不能對戰略格局產生決定性影響,而失誤一次就會喪師失地,就算是領兵者能夠逃脫滅亡的命運也會讓人威信掃地。荊州就是典型的不勝之地,而善戰者首先要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諸葛亮利用關羽曾經降曹的經歷大做文章,離間劉備和關羽,讓關羽孤立地留守荊州西部(典型的不勝之地),最終置關羽於死地。後又借題發揮陷害孟達,離間劉備與劉封的關係,害死劉封……諸葛亮還多次蠱惑劉備稱帝,引誘劉備犯政治上的錯誤……終於引起李嚴、陳到、魏延等人的疑心。劉備也曾經對諸葛亮產生了疑慮,遂一度閑置了諸葛亮。(細節從略)

劉備攻打東吳,不僅僅是要為關羽報仇那麼簡單。現在的劉備已經不是當初的劉備了,他意識到了蜀中的戰略短板,那就是無法直接出兵中原,奪取天下。為此,劉備準備借為關羽報仇之機進行戰略重心的大轉移。所以,劉備率領傾國大軍,就是要攻佔長江中下游地區,取得戰略出發地,進而北進中原,奪取天下。這是劉備內心的想法,並沒有告訴其他人,更沒有跟諸葛亮講,因為他對諸葛亮還是有所懷疑的,雖然沒有什麼證據。但是,諸葛亮還是察覺了劉備的用心,故而巧妙安排布置,陷劉備於險地,兵敗而回。因為諸葛亮事先極力反對劉備此次出兵,顯得有先見之明,事後又竭盡全力營救劉備,劉備再次被假象迷惑,遂於白帝城託孤。

經過長期「雪藏」,諸葛亮巧妙地隱藏了真實身份,擺脫了嫌疑,樹立了威望。終於,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再次被重用,並且實際上掌握了蜀漢的最高權力。為配合司馬家族的戰略目標,諸葛亮鼓動人們積極伐魏。為此,諸葛亮製造「木牛」(以訛傳訛成了「木牛流馬」)以利運輸,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既消耗了蜀漢的國力,又提高了自己的威望。結果是後來魏國使臣看到的,蜀漢治下「民有菜色」。而製造「木牛」的技術是掌握了「中國皇家圖書館」的曹家(包括司馬家)秘密送來的,讓蒲元出面來完成的。據王充在其著作《論衡儒增》中記載,魯班曾經「為母作木車馬,木人御者機關備具」。說明「木牛流馬」(詳見《使命家族》補遺篇1.《旋璣玉蘅經》及木牛流馬詳細解說)之類的運輸工具至少在東漢之前就有了,只不過流傳範圍很小,沒有全面推廣開。而且,真正完整的「木牛流馬」技術並沒有全部被諸葛亮掌握。

諸葛亮阻止了魏延的「子午谷之謀」,使之成為三國時期三大未成功的奇略之一。本來以小攻大,必用奇謀,否則必敗。可是,諸葛亮在這種問題上卻偏偏要極端保守,表面上似乎極其小心謹慎,其實是別有用心!

當權之後,諸葛亮設計陷害李嚴,逼死陳到,除掉了劉備安插在軍政兩界的親信和制衡勢力。諸葛亮活著可以用以計謀巧妙地限制魏延發揮作用,卻怕死後魏延掌握權力繼續北伐,對魏國構成威脅,所以,站在曹魏的立場來看,諸葛亮即便死後也必須要除掉魏延,以絕後患。另一員特殊的武將,同時也身兼劉備的秘密武裝的首領陳到,是劉備最終極、最精銳的武力保障——白耳軍的統帥。白耳軍還兼有秘密情報功能,後世傳說的趙雲的許多事迹實際上就是陳到的。劉備老謀深算,安排陳到外出獨自領軍,可是諸葛亮還是巧妙地逼迫陳到自殺了。武將系統處理乾淨了,內政管理方面的文官系統也不能放過,所以諸葛亮設法踢開德才兼備的李嚴,而提拔才德皆劣的楊儀。至此,諸葛亮完成了對蜀漢軍、政、情報系統的清洗。在此還要特殊提出的一件事是,諸葛亮為了根除蜀漢的後備接班人才,利用馬謖的年輕和缺少實際經驗,巧妙地設了個死局,以激將法引誘馬謖上當,在街亭打了敗仗。諸葛亮就是這樣巧妙地除掉了非常有才幹、非常有發展潛力的馬謖,還死無對證地假借劉備之口污衊馬謖(聯想到劉備曾經閑置諸葛亮的事實,恐怕劉備倒是曾經認為諸葛亮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想當初,劉備對馬謖是非常賞識的,曾經評價馬謖是「不世出之大才,然少歷練,若假以時日,必為棟樑。」眾所周知,諸葛亮南征之所以能夠非常成功,就是因為採納了馬謖提出的戰略戰術。由此可見馬謖是何其地冤枉!(詳見《使命家族》三國部分14.真正的魏延)

為了繼續維持貫徹「三分天下」的大戰略,諸葛亮選擇了姜維做繼承人。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忠於漢室,才能出眾,對曹魏有致命的威脅,而姜維在實際才能上遠遜魏延。事實證明,姜維在以後果然機械地遵守所謂諸葛亮遺命,九伐中原,最終耗盡蜀漢國力。這使我想起了有關拿破崙的一件往事:拿破崙曾經經常在公開場合極力稱讚一位敵對國家的將軍,當然了,這位將軍的才能是極其平庸的,是拿破崙在內心裡根本就瞧不起的。可是,由於拿破崙的極力稱讚,卻使那位平庸的將軍在他的國家備受重用,並且掌握了指揮軍隊的大權。結果是,在後來的戰爭中,拿破崙率軍輕鬆地擊敗了由這位可憐的將軍率領的軍隊。我認為,拿破崙和諸葛亮的做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諸葛亮率領蜀軍與曹軍進行過六次大戰(所謂的六出祁山,實際上只有兩次,且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因暴雨受阻,雙方並未交戰),還有後來姜維的九伐中原,這些舉措都明顯違反了《隆中對》裡面特殊強調的根本戰略,諸葛亮的做法與說法絕對是自相矛盾的。

諸葛亮還做了許多極其成功的典型案例:

諸葛亮破壞了魏延設置的戰略要地——陽平關興勢山的防禦。(細節從略)

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失敗背後的陰謀,諸葛亮巧妙利用各種條件,配合司馬懿、司馬昭父子宣揚天意,為以後天下歸晉打下伏筆。(細節從略)

諸葛亮替司馬懿除掉潛在的障礙——魏國的大將張。(細節從略)

……

做了那麼多的事情,不知諸葛亮心中是何感想?最終諸葛亮心力交瘁,壯年而亡。

後主劉禪還是很不簡單的,他對諸葛亮雖然有懷疑卻沒有確鑿證據。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的態度是不許眾官員祭祀諸葛亮,也不許立廟,連民間祭祀和立廟都不被允許。可是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實在是太高大了,在眾人強烈要求的壓力下,劉禪不得已而退了一步,勉強答應了人們的要求,允許諸葛家的人祭祀諸葛亮。官員中只有譙周(《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非常有才學,人稱「蜀中孔子」)因為在接到通知之前就去弔唁諸葛亮了,他也就成為了唯一的諸葛亮葬禮上的外人。據《三國志譙周傳》記載:「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還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儀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之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而且,劉禪還閑置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這一閑置就是近三十年。

諸葛亮去世了近30年之後,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終於完成了諸葛家族最後的使命。當時,鄧艾率軍兵臨城下,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劉禪不得不同意由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率領蜀軍守衛部隊裡面的精銳擔任保衛國都的重任。可是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卻率軍出城迎戰,而不是據守堅城,首先就令蜀軍放棄了有利的防守陣地和作戰環境。然後諸葛父子又在鄧艾的配合下打了一個小勝仗,結果導致蜀軍盲目樂觀,輕易出擊。終於,蜀軍竟然在自己非常熟悉的家門口陷入了千里奔襲的、外來的、鄧艾幾千人的軍隊的埋伏,致使蜀軍守備力量的精銳被殲滅。結果蜀國都城人心渙散,劉禪出城投降。諸葛父子就是如此巧妙地幫助鄧艾攻佔了成都,消滅蜀漢,最終完成了所謂的三國時期七大成功的奇略之一。人們都以為諸葛父子戰死疆場了,殊不知,他們就像我們看過的某些影視作品中的一些特工人員一樣,又「奔向了新的征程」。

鍾會滅蜀漢後善待諸葛家族,可是卻立刻滅關羽和張飛家族,其中的原因為什麼就沒有人提出疑問呢?

到了東晉的時候,司馬家族又想起了當年的諸葛亮,為了緬懷諸葛亮,東晉朝廷又特別追封他為武興王。那個時候,封侯拜相已經是極其難得的了,封王可就更了不得了,而且還是異姓王,封王的對象還一個死去多年的人。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諸葛亮在書法、繪畫、音樂、文學方面都有著極高的造詣。

當時及後世之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也大多非常高,有些甚至於近乎神化。

可是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多停留於表面,而且也多為人云亦云,真正動過腦筋的中肯的評價卻是寥寥無幾:

陳壽也僅僅認為諸葛亮的不足只是不很善於「應變將略」。

傳說中的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似乎正中要害,但是,如果大家知道了他們是「一夥的」,不知道人們會怎麼想?

後主劉禪對諸葛亮的表面評價似乎很高,可是當初他為什麼堅決阻撓對諸葛亮的祭祀呢?

唐朝的王勃也只是認為「故知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

宋朝的聶文龍、聶文豹見解雖然很是獨到,但是也沒能揭露本質。聶文豹認為:「古今論孔明者,莫不以忠義許之。然余兄文龍,嘗考其顛末,以為孔明之才,謂之識時務則可,謂之明大義,則未也。謂之忠於劉備則可,謂之忠於漢室則未也。」他們也被表象迷惑,最終還以為諸葛亮是忠於劉備的呢。

劉祁的評價則很是偏激,認為:「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劉祁把這些人都給「一棍子打死了」,這實在是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冤枉了很多好人。在當時,還是有很多才智之士都是極其高尚的,他們都是真正地忠於漢室的,希望國家能夠繁榮昌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的,比如荀攸、荀彧,荀彧就是因為後來看到了曹操篡漢的趨勢,導致他中興漢室的理想破滅而自殺的。

作為「無間道」諸葛家族的一員,號稱是諸葛家「一龍」的諸葛亮的真實身份就是一個隱藏得極深的卧底,一個極其成功的超級間諜。而且,諸葛亮妥善地保護了大哥的後人,也很好地照顧了三弟諸葛鈞一家。

一直以來,時至今日,就再沒有誰能夠識破諸葛亮的詭計,更不用說識破「隆中對」中的陰謀,以及識破所謂「三分天下」大戰略的本質,反倒是都經常被聞名天下的「隆中對」感動得熱血沸騰,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佩服得五體投地。

史書啊,你是何其地荒謬啊?!

諸葛瑾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大哥,也是很早就由司馬徽安排打入東吳集團核心的特殊人物。此後就一直跟隨孫氏家族,深受孫家信任,清楚東吳的底細,掌握很大的權力。

公元219年,受孫權派遣,跟隨呂蒙殺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的名義代替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

公元221年,劉備伐吳,諸葛瑾利用與諸葛亮的特殊關係,冒險刺探蜀漢軍情虛實,獲得諸葛亮給予的情報,順利地幫助陸遜擊敗劉備,阻止了劉備戰略大轉移的企圖。

公元222年,孫權受封為吳王,封諸葛瑾為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

公元226年,孫權聞曹操去世的消息,出兵兩路北伐,孫權與諸葛瑾各領一路。魏軍把主要力量都用於對付孫權,結果孫權被魏軍主力擊敗。而成竹在胸的司馬懿僅領少量軍隊對陣諸葛瑾部,在諸葛瑾的巧妙安排下,司馬懿斬殺吳軍將領張霸,斬首千餘級,諸葛瑾部就這麼糊裡糊塗地敗退了。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督,領豫州牧。

公元241年諸葛瑾卒,享年68歲。

世人對諸葛瑾雍評價甚高,說他雍容大度善思等等,其實正體現了所謂諸葛瑾的「大奸若忠」。(此處的奸專指為姦細,而且鑒於諸葛亮一直以來的良好聲譽,前面我沒好意思也這麼直接說諸葛亮。)

諸葛瑾長子諸葛恪,從小就有神童之名(有個「諸葛瑾之驢」的故事就是說諸葛恪的),深受孫權賞識。陸遜病故之後,諸葛恪為大將軍,領軍主管上游軍事。孫權臨終之時以諸葛恪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之後,諸葛恪掌握東吳軍政大權。掌權初期,諸葛恪與魏軍的監軍司馬昭串通,在時任魏軍鎮東將軍諸葛誕(諸葛家三傑之一的「一狗」,諸葛恪的叔叔,太湊巧了吧)的巧妙配合下,取得「東興大捷」,獲得極大威望,為其專權打下基礎。「東興大捷」是東吳僅有的兩次與曹魏徵戰取勝的戰役之一,另一次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也是事先安排好的敗仗,詳見《使命家族》三國部分)。而且諸葛恪的對手又是歷史上著名的、老謀深算的司馬昭和諸葛誕。哈哈,真是太奇妙了!

後來,諸葛恪成為權臣,被誅,導致東吳諸葛瑾後裔滅絕。但是,這個結果也極大地動搖了東吳的政治穩定,削弱了東吳的國力。

諸葛瑾次子諸葛喬,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充分體現了諸葛家族之間關係的本質,體現了卧底家族的風險和防範手段。諸葛喬有子諸葛攀,是為諸葛瑾之孫。東吳諸葛瑾後裔滅絕後,諸葛攀便恢復為諸葛瑾之後,回吳。

諸葛攀有子諸葛顯,是為諸葛瑾玄孫,留在蜀國。蜀國滅亡後,諸葛顯與諸葛京一同被遷移到河東郡,為諸葛瑾一脈唯一傳人。

*作為「無間道」諸葛家族的一員,號稱是諸葛家「一虎」的諸葛瑾的真實身份也是一個隱藏得極深的卧底,他與他的兒子都是極其成功的超級間諜。

三.諸葛誕

作為諸葛家族的優秀分子,諸葛瑾和諸葛亮的同族,號稱「一狗」的諸葛誕(與諸葛瑾、諸葛亮有著共同的爺爺諸葛豐)很好地在曹魏擔負著「看家」的重任,與徐庶默契地配合,圓滿地完成了「清理」內部的工作,無愧於「一狗」的稱號。諸葛誕後來升任鎮東將軍,後又對內平叛立功,升任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諸軍事。諸葛誕又派兵擊敗吳軍,遂被封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戶,官至征東大將軍。

諸葛誕最典型的成功謀略就是,為了幫助初出茅廬的侄兒諸葛恪建立軍功、豎立威望,他與司馬昭巧妙謀劃,順利地敗給第一次領軍與魏軍打仗的諸葛恪。

後來,諸葛誕看到司馬昭有篡魏的趨勢,因起兵反對司馬昭專權而被殺,雖然他們原來的關係非常的好。

如果願意的話,大家可以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諸葛誕當初為什麼沒有反對曹丕篡漢呢?

或許有人想問我:「你的意思是否是在暗示諸葛家族也跟曹操一樣與司馬家族有著一樣的血統呢?」

對此,我只能說,「呵呵,你很聰明而且很善於聯想嘛!」

但是,有一件事情大家應該知道,諸葛誕有一個外孫,他就是東安王司馬繇(yao,二聲,音同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駿傳統文化溯源 的精彩文章:

矇騙千年的奇謀——「隆中對」
中醫急症治療兩則

TAG:馬駿傳統文化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