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鄧華司令員在志願軍總部的日子裡(中)

鄧華司令員在志願軍總部的日子裡(中)

原標題:鄧華司令員在志願軍總部的日子裡(中)



鄧華上將 ,1910.4.28-1980.7.3,享年71歲


四、建言停止第六次戰役


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要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擬制準備第6次戰役的作戰計劃,預定先以第一梯隊10個軍發起戰役反擊,集中兵力殲滅美軍第三師和土耳其旅。第二步,伺機殲滅美二十五師(兩個團)和南朝鮮軍第二師。另以5個師作為戰役第二梯隊,視情況繼續發展戰果。

志司作戰處遵照彭總的意圖和指示,即擬制了第6次戰役預定方案,準備待朝鮮雨季過後實施。



當時,鄧華作為志願軍代表參加開城停戰談判,他根據自己在前方所了解到的新情況,在8月26日從開城向彭德懷和中央軍委報告"當前敵人已有強大縱深的堅固防守,而且又是現代的立體防禦,是不可小視的。如我以現有力量和裝備進行攻擊,其結果有三:一為攻破了敵陣,部分殲滅了敵人;二為攻破了敵陣,趕走了敵人;三為未攻破敵陣,而被迫撤離戰鬥。不管哪一結果,傷亡和消耗均會很大,尤其是後者,對我是很不利的。……相反的,如敵離開他的陣地,大舉向我進攻,我以現有力量裝備是可以將其打垮,而求得部分殲滅的,代價也不會很大。"


鄧華這一建議被採納了。隨後,敵軍在9月間發動「秋季攻勢」,離開其陣地,「送貨上門」,中朝人民軍隊在粉碎敵人夏秋季攻勢中,殲敵25萬,超過了運動戰時期5個戰役殲敵數字的總和,而我方的損失則大大小於前5個戰役。


中央軍委、毛主席、彭德懷停止預定在9月發起的進攻規模更大的第6次戰役。聯想到第5次戰役沒有聽鄧華的勸阻,彭德懷曾感慨地說:「不聽鄧華言,吃虧在眼前!」


不打第6次戰役是完全正確的。有的軍事觀察家甚至認為:這是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關鍵。


還是在第5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期間。


一天中午午飯時分,彭總和鄧華邊吃飯邊聊天。


「總部領導的位子,是不是重新排一下。陳賡同志要來,我看第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員,就由他擔任好了。我自己則任第三副司令員兼第十三兵團司令,主要抓第十三兵團,第二副司令則由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擔任。」鄧華主動提出,要把自己的位子往後排。


「你怎麼撂擔子了呢,不行,不行!」彭總不同意,回絕了他:「這不用你考慮,是組織上的事。」

但鄧華還是堅持自己的主張,5月15日以個人名義,向中央軍委總幹部部並毛澤東主席拍發了電報,把他向彭總說過的志司副司令位子安排意見說了,建議軍委採納。


對於鄧華提出的排位子問題,彭總也委實斟酌了一番。一切考慮停當,5月27日,彭總執筆擬稿,向毛澤東主席發電:「惟便於聯繫各野戰軍,志司似應增加陳賡為第二副司令員,宋時輪為第三副司令員。」


6月1日,中央軍委複電,同意彭總建議,任命陳賡為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宋時輪為第三副司令員。這意味著從軍委到彭總都同意鄧華第一副司令員的位子不變。


讓位一事,顯出鄧華的胸襟與風格。後來李達到志願軍總部任參謀長後,鄧華考慮到李達是知名的軍事家,又比自己年長5歲。此時是志願軍代司令員和代政治委員的鄧華,處處尊重他,遇到開會,入場時他總對李達說:「諸葛先生請。」還尊稱他為「您老人家」,有一次,鄧華招呼吃飯,對李達說:「您老人家,吃飯啰!」


五、建言就地停戰談判


5次戰役把不可一世的美軍打到了談判桌上。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提出「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休戰」的建議。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美國政府之命發表聲明,同意進行停戰談判。7月1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與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通知李奇微,同意派代表與美方會晤。


經過雙方代表商定,1951年7月10日,在我方一側的開城開始舉行朝、中方代表與美方「聯合國軍」代表的停戰談判。


在前台參加談判的,則由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派出代表,組成朝中方面的停戰談判代表團。


朝中方面的首席談判代表是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南日大將。


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委派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鄧華和參謀長解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停戰談判的代表。

談判一開始,美方為了搶佔上風,就設置了重重障礙。剛談到正式議題劃分軍事分界線問題時,就出現了激烈的爭執。我方提出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恢復交戰前的狀態。美方拒絕這一合理建議,並且蠻橫地提出要求朝中方面讓出1.2萬平方公里土地,作為對他們「海空優勢的補償」。這種狂妄荒謬的要求,被我方代表駁得體無完膚,美方代表理屈詞窮,惱羞成怒,竟然公開威脅:「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但8、9月間的這種「辯論」,卻因志願軍的英勇戰鬥損失達15萬餘人,不得不因損失慘重而停止進攻。


鄧華鑒於美方恃強固執的態度和敵我雙方陣地位置等實際情況。於8月上旬在代表團內部提出了就地停戰的設想,因當時我方仍然堅持以三八線為談判目標,故擱置未提。8月18日,鄧華致電毛主席和彭總,建議我方不再堅持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就地停戰,以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他在電報中說:「就地停戰我方亦不吃虧,因臨津江以西、三八線以南面積雖小,但人口財富較多,戰略上敵陣地離元山較近,易登陸,但我陣地離漢城更近,亦易撫敵側背。」


鄧華的這一建議是很高明的,它與以三八線為界沒有實質性區別,但它合乎國際戰爭中停戰的慣例,使對方無懈可擊,而我方也不吃虧。因為當時我方已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 津半島、延安半島和開城地區。從戰略上看,敵人雖離元山近一些,易於配合其海軍登陸,但我離漢城更近,對敵心臟威脅更大。


毛澤東和彭德懷對鄧華的建議深表贊同. 鄧華的建議被作為中朝代表團的正式提案提交美方,因為完全出乎美方意料,美方對此措手不及。然而,因為鄧華提議邏輯縝密,完全符合國際停戰慣例,即使美方想否定也找不出否定的借口。這個方案一公布,美國報刊就說:「共產黨的建議使盟方處於尷尬的境地。」「暴露出盟軍司令部是希望戰鬥的一方。」儘管美方代表耍盡花招,但最後不得不接受這一方案。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問題達成了協議。


到1953年7月最後一次劃分界線時,志願軍總共向南推進了332平方公里,此時的美方已回天無力,只好在《朝鮮停戰協議》書上簽字確認。


1952年4月7日,彭總奉命回國治病,後來即在北京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由陳賡代理志願軍司令兼代理政委。


5月31日 鄧華回到志願軍司令部。


6月1日至9日 鄧華參加志願軍黨委會和志願軍兵團幹部會議,作題為《調整部署,加強縱深工事,堅決粉碎敵人的進攻》的報告。


6月11日,陳賡奉命調回國。


6月13日,鄧華被中央軍委任命為志願軍代司令員和代政委,全面主持志願軍工作。同時,鄧華以志願軍和人民軍聯合司令部副司令員的身份統一指揮中朝聯軍作戰,直到朝鮮戰爭結束。

六、指揮上甘嶺戰役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穀香兩岸……」一曲《我的祖國》讓人想到上甘嶺戰役。這一仗的勝利幾乎家喻戶曉,但今天卻極少有人知道指揮這場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的正是鄧華。


1952年9月18日開始至10月5日,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志願軍和人民軍聯合司令部副司令員鄧華與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司令部首長在正面第一線展開志願軍7個軍、人民軍2個軍團,向敵進行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並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毛澤東主席對這次戰術反擊作了很高的評價,他在10月24日給志願軍領導人的電報中指出:「此種作戰方法,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採取妥協辦法結束朝鮮戰爭。」


敵人在我軍連續打擊下,已失去了先機進攻之利,並逐漸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敵人為了奪回主動權,調整部署,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時許,范佛里特指揮美軍對上甘嶺發動了突然攻擊。當時在這2個高地上,志願軍第十五軍四十五師各有1個連防守。


當駐守這一地區的第十五軍秦基偉軍長打來電話,報告戰事情況時,鄧華代司令激動地說:


「我們等著他進攻等了四個多月了!送上門來了,好啊!」 鄧華下了死命令:「堅決守住陣地,粉碎敵人的任何進攻!」「原定反擊注字洞南山暫不進行,四十五師應迅速到五聖山集結,集中力量反擊敵人進犯。」 鄧華在電話中最後向秦基偉說:「號稱地下長城的坑道體系能否發揮作用,到了接受檢驗的時候了。」


有了鄧華的命令,秦基偉號令全軍:即便十五軍戰至最後一人,也決不放棄上甘嶺一寸土地!


為了確保上甘嶺,鄧華一面下令十五軍嚴防死守,一面命令剛剛打完反擊戰路過五聖山的志願軍第十二軍停止北返,就地加入上甘嶺戰鬥。鄧華還決定,將原定10月中旬結束的第二階段全線性戰術反擊延長到10月底,並令東、西兩線我志願軍同時出動,對敵10餘處陣地發起攻擊,以使敵全線告急,顧此失彼。10月21日,鄧華打電話給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對前線部隊進一步鼓勵動員,他說:「目前敵人成營成團向我鋼鐵陣地衝鋒,這是敵人用兵上的錯誤,是殲滅敵人於陣地外的好時機,應抓緊這一時機,大量殺傷敵人。我們後方部隊全力支援你們,繼續堅決地戰鬥下去,可制敵人於死地!」

美軍志在必得,我志願軍寸土不讓。陣地反覆易手,坑道堅不可摧。我志願軍從表面陣地轉移到坑道工事,再從坑道工事發動反擊奪回陣地,如此激烈的陣地爭奪戰在上甘嶺戰役里總共上演了59次之多!志願軍頑強的戰鬥意志和靈活多變的戰術表現,亮瞎了范佛里特的雙眼,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原本設計只需兩小時便可以結束的戰鬥居然打出了整整43天!在此期間,他先後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在志願軍兩個連總共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下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炮火密度遠超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下,我志願軍陣地被平均削低2米,土石被炸松1到2米,許多坑道被打短了5到6米……,除了使用原子彈的權力不在他手上以外,這位前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生、美軍山地戰專家范佛里特,把他能夠想到的所有打擊手段和所有攻防戰術全都使用上了,但最後失敗者居然還會是他!


在43天的慘烈陣地爭奪戰中,我志願軍擊退敵人衝鋒900多次,共斃傷敵軍25000多人。在與美韓軍的生死大廝殺中,我志願軍陣亡烈士也達7100餘人,傷8500餘人,湧現出黃繼光等一大批甘灑熱血寫春秋的戰鬥英雄!10月30日,我志願軍在強大炮火的支援下,對敵人發起總反攻,奪回所有敵占陣地,以完勝戰績結束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這場「1952年最大最血腥的對抗」被許多軍事教科書譽為堅守防禦作戰的光輝範例,在中國戰史上也是極具重要性的戰役。



鄧華代司令員在上甘嶺戰役總結報告《1952年秋季有限目的的進攻與上甘嶺防禦戰役》中親手書寫:


「我軍經過1952年春夏季一系列鞏固陣地鬥爭,初步取得了依託坑道攻防作戰的經驗,特別是以坑道為骨幹支援點式的防禦體系形成後,陣地多趨鞏固,東西海岸也重點構築坑道工事增強了翼側防禦。同時由於後方的改善,交通運輸效率之增大, 供應補給有了保障,必要的物資、器材有了儲備。特種兵,特別是炮兵逐漸加強,兵員大大充實,士氣飽滿,求戰情緒高漲,這就使我軍不僅可以勝利地進行堅守防禦,並且具備了依託陣地實施進攻的有利條件。」


因此可見,1952年我志願軍與美韓軍最大規模最強硬度的一場激烈對抗戰,經志願軍最艱苦卓絕的戰鬥取得的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是鄧華代司令員精心組織和指揮的志願軍依託坑道進行陣地作戰的傑作。表面上43天的勝利,來自於志願軍兩年多秣馬厲兵的堅持之功。


上甘嶺戰役我志願軍之所以能夠頂住美韓軍不惜血本的狂猛攻擊守住陣地,「地下長城」功不可沒!作為志願軍在朝鮮前線的最高指揮員,鄧華為上甘嶺戰役勝利乃至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所作出了重要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甘嶺戰役後一個月,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宣布退役,心灰意冷回到美國。最終,"聯合國軍"前線指揮官克拉克沮喪地被迫宣布:"聯軍在三角山(即597.9高地)是被打敗了!" 有鑒於上甘嶺戰役的慘痛教訓,並下令「聯合國軍」停止制定任何針對志願軍的大規模進攻作戰計劃。


上甘嶺戰役的失利,讓美國總統杜魯門連任夢想落空,只得黯然落選。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6日,是由第十五軍四十五師、二十九師堅守上甘嶺2個高地坑道。後期即從11月6日至11月25日,上甘嶺2個高地,即由十二軍三十一師、三十四師堅守。(十二軍11月1日即已開始投入戰鬥)。2個軍大約各堅守一半的時間,2個軍每天夜晚都投入2個連,上到2個高地去輪換作戰,每晝夜都是經過極為慘烈的戰鬥。


上甘嶺戰役,上靠鄧華等志司首長的統一指揮協調,下靠戰場上十五軍、十二軍的浴血奮戰。在鄧華等志司首長統一部署、組織、指揮下,由2個軍以上的兵力,依靠志司炮兵指揮部集中大量的炮兵部隊、高射炮兵等部隊有力的支援,以及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的大力的後勤供應保障下,才使上甘嶺2個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的小高地的戰鬥,堅守了43天,發展成戰役規模的作戰。


歡迎大家閱讀「頭條公益資訊」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頭條公益資訊 的精彩文章:

杜義德將軍:與日本鬼子血戰到底
民國大元帥張作霖與他的鐵杆兄弟張作相

TAG:頭條公益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