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腦海里還有40年前上海最真印象嗎?路透社記者蘭克拍攝的1976年上海相冊大放送 2015年他重訪上海淚眼模糊

你腦海里還有40年前上海最真印象嗎?路透社記者蘭克拍攝的1976年上海相冊大放送 2015年他重訪上海淚眼模糊

1975年英國倫敦來的25歲青年邁克爾·蘭克(Michael Rank)進入上海東北角上的復旦大學研修漢語,他拿起135相機(35 mm相機)開始拍攝復旦大學,也走出校園拍攝上海街景。那時候邯鄲路上還走有軌電車到虹口公園,從那裡去外灘南京路去淮海路看老房子。他在2005年整理照片並電子化,於是我們看到了他鏡頭裡的上海1976。

在我們報道《1980年上海長啥樣子?》增補版採用了蘭克的幾幅照片,今天將這位路透社記者的上海影集歸攏做個長篇放送,也以此紀念這位去年離世的老記者。

Shanghai1976歷史影集里有人物,他們一群在復旦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宿舍生活照以及和中國同學的合影照不是我們專題範圍,蘭克拍攝的上海街景40年後被觀看,多少會給上海人一種苦澀回味,當道路應付車多而變寬,我們要加快步伐過街,容積率更高的大樓擋住視線,我們已經適應從樓與樓的夾縫間偷得片刻和煦陽光。

關鍵詞:紐約曼哈頓懸日(Manhattanhenge)

蘭克的上海相冊從1975年開始的,當時他從北京大學研修完來上海,我們比較感興趣的是他出了復旦校門後在外灘南京路淮海路一帶的活動,他定格了外灘以西地區的一些歷史建築物的1976模樣。

陝西南路上的紅房子西餐社原址洋房已經湮滅,下圖上海音樂學院內的德國古典風格洋房目前尚存但已經被改動得面目全非。

1980年30歲的蘭克被聘為英國老牌通訊社路透社駐北京記者。

我們還是看看他在上海期間拍攝到的街景照片,這些照片已經成為上海城市史的珍貴影像資料,感覺40年的上海很閑散甚至散漫到無規則,也許在上海人眼裡亂穿馬路不是太破壞規則的事情,外來人則認為無法接受,他拍了很多這樣的照片。

蘭克抓拍的能力還是可以的,對膠片相機來說,全手動狀態下靈活使用還是要熟練掌握光圈快門感光度的。不像現在模式化了。在建築物拍攝上,蘭克俯瞰角度選擇蠻考究的,有些曝光不足也正常的。

有些城市天際線被人為破壞,馬勒別墅1990年代後期左鄰右捨出現高層建築,原先平視北歐風格閣樓頂尖在藍天白雲的背景里已無可能。

上海1976春末夏初時節,路邊的巨幅海報指明了當時還是樣板戲當道,但百貨公司櫥窗里有了電視機這個高檔用品,儘管還是黑白的,儘管還只有9寸和12寸兩個尺寸。

我們小時候搬個小板凳去有電視機的鄰居家蹭看。

關鍵詞:向陽院

蘭克的鏡頭前是還沒有對世界開放的中國,他有意識到這個神秘的國度之於記者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一批彩色膠片照片是上海40年前的真實模樣,如果和一些歷史文字合併翻閱會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感覺。寫新新聞的作者看著照片就可以隨手寫出時代風貌來,不用空想和臆測。

他從復旦大學出發,但學校里新鮮事他也有心,黑板報大字報都留了影。

大學裡的繪畫人材很多,我記得後來複旦大學主幹道也叫南京路的一側黑板報一長溜,各個系的板書都是專業水準。那時沒有電腦排版,一切皆手寫。現在街邊隨便什麼文印店出什麼海報十分鐘,復旦學生食堂門口沒有手寫海報了。

2015年,蘭克重返上海,這一次他是來看新上海,也重走了1976年照片里的每一段路。許是病魔已纏身,蘭克不少數碼照片發虛。

當見到在上海研究城市變遷歷史的俄羅斯女生,焦點沒有虛化。

katya knyazeva 以後會介紹的,很厲害的老上海圖片資料掌握者和分析員。

好久不見

 醉佳時分

彭佳慧 

00:00/04:36

來看看蘭克2015的上海之旅

他曾在中國兩所名牌大學研修漢語,會讀寫,他看懂了那塊牌子?下圖他紀錄了柯靈故居改造前的模樣。

他還醉心於尋找上海的歷史痕迹,現在我們可以讓蘭克放心,在城市更新中歷史文脈不會輕易斷裂,長陽路原猶太人集聚區里的舊房子拆除過程中發現的老店招都妥善處理並安置在博物館了。

蘭克最後去了這個城市東北角上的復旦大學校園,有軌電車早已拆除,大門沒變,老樓保留下來一部分,他應該找到自己曾經住過的宿舍樓。

重訪上海兩年後,邁克爾·蘭克因患重病去世,享年67歲。訃告里說他喜歡研究鳥類,他應該是一隻從西方長途飛行到東方的大鳥,在東方看到了很多新鮮的事情,他把這些新鮮故事告訴了全世界,現在大鳥只是飛累了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灘以西 的精彩文章:

從金星家的樓頂看下去 茂名路從北到南歷史影像里的細枝末節
八年了 回看2010年世博會那年 台灣理財團隊上海房產投資實錄

TAG:外灘以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