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做夢時說的哪種語言?

你做夢時說的哪種語言?

「抵達美國半年後,某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裡的我用英語和人交流,流暢自然,好像在講德語一樣。」

在《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Wolf Wagner, 德語原版第一版出版於1995年)里讀到這一段,忽然想起自己也經常用其他語言做夢,醒來後一陣恍惚——我是誰?在另一個世界,我說了什麼?

某晚聽完演出回家路上

《文化震驚》的作者Wolf Wagner是西德人,高中時得到機會去美國做交換生,剛去時英文很爛,幾乎不和同學交流,只是抓住一切機會給家人打電話或寫信,通過說德語略微緩解Heimweh(思鄉病)。幾個月過去,他還是沒有克服說英語的恐懼,直到這個英文的夢。

「In whelcher Sprache tr?umst du?」

你做夢時說的哪種語言?

跨文化交流不是今天的主題,「怎麼學語言」才是。這個關於做夢的小故事恰好刻畫了我自己學語言的狀態,忍不住分享一下。

「夢卿,你是怎麼學XX語言的呢?」

好像從高中起就經常會被身邊的同學問到這個問題,一開始,我也說不出所以然,「我喜歡閱讀,所以經常看原版書,還挺有幫助。」

去年7月17日零基礎開始學德語,學的第一句話「Hallo!」,簡直和英文是雙胞胎,到3月31日考德福,八個多月,德語已經成了我的日常——閱讀、聽歌、觀影、日記、自言自語或偶爾的德語夢.....若更精確些,我學德語的總時長大概已經1900學時(45分鐘一學時):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的超級強化班(北京歌德學院),下午在圖書館學習到5、6點回家,晚上則是休息時間,常看德語電影作為消遣。

在學德語期間,經常不小心被人當成「學霸」,詢問德語有關的問題,我有時也提供了讓對方挺滿意的回答。於是決定,鼓起勇氣寫一篇「學語言攻略」,與所有想要學、正在學或是猶豫著是否該放棄學語言的小夥伴分享。

目前還沒有閱讀很多關於語言學習的學術研究或工具書,因此這篇文章更多是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對周圍人的觀察得出的一些體悟。可能有人懷疑其可行性。不過,我還是相信一點,學德語→學語言→學習新知識,這些動作的關鍵詞還是「學習」,而學習本身是可以觸類旁通的事,我的經驗也有希望被其他人借鑒和採納。

生平第一次試著在子非魚減少抒情,用「攻略」口吻提供一些「乾貨」,若偶爾控制不住思維飄遠了幾句話,請包容Sommer天生的文學化傾向性。另外,這篇文章可能被比較多學德語的朋友讀到,所以有的關鍵內容,我會寫中文和德語兩個版本,以求更準確表達。

以下的問題都比較大,若一次性推出會引發消化不良或是興緻大跌。考慮到微信這一媒介的閱讀習慣,我會先列出要討論的問題,在接下來幾個月分專題來發布。(希望大家多多反饋,給我多些動力繼續探索和分享)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有哪些可行性比較強學語言方法?

多長時間可以掌握一門外語?

你為什麼想學語言?

語言學習給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改變?

......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運動型。

動手型。

聽覺型。

視覺型。

交流型。

邏輯型。

三個月前學了一個關於「語言學習」的專題,其中一篇是對不同人的學習方式的分類。我一看,第一個選擇了「動手型」,接著勾了「聽覺型」和「運動型」。

錯誤「慘烈」的寫作練習

「動手型」指的是比較喜歡藉助紙筆來學習和記憶,通過寫作的方式來鞏固所學。學德語至今,我已經消耗了5支普通鉛筆、兩盒墨水、三大本筆記、一本日記和無數草稿紙。前幾天寫中文時,才忽然發現自己的本子上德語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地位。

邊聽歌邊看歌詞

「聽覺型」很好理解,偏好通過聲音刺激來製造新的帶有特定信息的「神經細胞」。聽歌是我最不會忘記的事,出門經常丟三落四的我,耳機很少會被遺忘。學語言時,我也喜歡通過那種語言的歌曲來感受這種語言的發音之美。周末的早上或平時的下午,我都會抽出一些時間來進行vorlesen(朗讀),讀教材上學過的文章或新讀到的詩歌、小故事。雖然發音至今還是不夠標準(我還是更重視清楚表達意思),但在聽廣播、看電影、德語歌的過程中,我漸漸能夠跟上節奏(包括一開始像聽天書的那種快速德語),理解90%或以上的內容。

運動型。左手是el,右手是la,學西語時,我用舉手的方式記名詞陰性陽性。學德語時,der、die oder das? 除了陰陽,還冒出一個中性das,想了老半天,決定還是「左男右女」,點頭表示中性。平時做題忘了詞性,就盡量回想之前身體是怎麼移動的,這時,當時舉起的手會條件反射式地自己跳起來,詞性問題也就不那麼惱人了。書上介紹的方法更加活潑,人站起來,前後左右移動雙腿來記一些知識。順便,這種學習法還可以久坐過程稍微活動筋骨。想到校園操場的流行標語——「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生活五十年」。

「視覺型」的人應該數量很大,因為現代人接觸信息主要都是通過「看」。名詞橙色熒光筆,動詞綠色熒光筆,重點單詞或句式用紅色鋼筆,不確定的用鉛筆。複習備考德福期間,我設計了一套自己的「顏色符號」,學習過程經常左手橙色右手綠色,衣服口袋裝著鉛筆(不小心暴露左撇子本質)。我們用的德語教材Hueber也是採用視覺刺激法來設計單詞小圖片,陽性名詞藍色、陰性紅色、中性綠色。

上課前偷拍女神老師Annika的「百寶箱」

「交流型」目前看來,在中國應用率很低。雖然有些人想要找個對話夥伴,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樣持續下去,兩個中國人一直講外語而非母語,總有點兒「彆扭」。那就找個不會中文的外國人聊天吧!(有條件的同學當然首選去母語國家學語言)我屬於臉皮厚的那種生物,大學時為了將多年傳統教育的啞巴英語培養成流暢的口語,逮住一切機會參加英語語言中心的各種英語活動,和外教與其他同學交流(英語活動製造了一種「場域」,大家只講英文也不覺尷尬)。

後來學德語時認識來自義大利的Cesare, 他已經學了快四年德語,英語比德語差很多,我們一認識,自然就用德語交流了。一開始我才A2,單詞量和各方面積累都很有限,努力搜羅少數可以用的單詞來表達,互相理解也挺順暢。到現在,Cesare卡殼的時候,我會試著補充:「...du meinst Eigenschaft(內在特徵)?」

「Ja, Eigenschaft. Du siehst schon, dass du jetzt besser als ich bist.」

(沒錯,就是這個單詞。你看,我說了吧,不出三個月,你德語就比我強了!)

至今記不清楚,一些陽性的特殊名詞複數怎麼變

「邏輯型」在理工生中比較常見。首先研究一句話的語法結構,再去理解它的含義;課後時間專註一個一個背單詞,必要的時候再用學過的語法知識來閱讀外語文章或是寫東西。

我語法一直一般,因為不打算成為語言學家,不用了解每個語法點叫什麼名字,對我而言,通過閱讀文章找語法規律,懂得為什麼、怎麼用就足夠。大學的外教、塞萬提斯學院(西班牙官方支持的西語學習機構)、歌德學院都是這麼教的。由此反觀,國內的外語教學,一個個語法點使勁摳,似乎背離了大部分人語言學習的目標——流暢使用。

需要提醒一點:這些類型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重點是認識自己學習的傾向性,找到自己的特長,然後按照相應的方式來學習。通過自我評估,我發現,自己在語言學習方面各類型都沾一點,除了邏輯型,所以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學語法知識,哪怕語法作業滿篇通紅也不計較。我又不想當超人,不必每部分都比人厲害,對吧?

前幾天發現的新男神,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專業的一位資深教授,將來必須去聽他的課

有哪些可行性比較強學語言方法?

使用單一語言的字典,不用手機查單詞。

Einsprachige W?rterbuch benutzen. Kein Handy.

學德語以來,我的書包總是很沉,因為自習時總要背上半斤重的《朗氏德德詞典》。這也是我大學時悟出的第一條心得——用英語學英語!在中國的外語課堂上,很少有學生能夠抵擋手機詞典的誘惑——簡單、快捷、中文解釋(通常還是免費的app)。

外教老師看著同學們對手機的投入度完全超過對他講課內容的關注,不得不提高音量來提醒,「Please remember, No cellphone during English class!" "Bitte, Kein Handy!" (上課期間請不要使用手機!)

我總記得John Harper(汕大人氣最高的英語老師之一,我大學的男神)上課時經常重複的一句話:

「Try to use your own word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is new word. "

試著用你自己話來解釋一個新單詞!

在紙質版的單一語言詞典上,一個單詞(尤其是動詞)往往有很多種解釋,而一次學到的只是其中某個含義,學生需要找到切合語境的解釋,並且放到文章里去理解,再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這一觀點成了我日後學習其他語言最常用的方法。所以,我的德語教材和筆記本上幾乎沒有中文(偶爾找不到德語單詞,會使用英文的近義詞)。

看單一語言詞典對大腦產生刺激,和看手機詞典帶來的刺激是很不一樣的。拋開手機詞典各種有誤的信息不說,前者更有助於理解和記憶。翻尋單詞時,心底默念著每個字母,找到時,基本上也記住這個單詞怎麼寫了。(這是我作為動手型學習者深有體驗的一點)

手機里最多的照片都是這一款「單詞特寫」

知乎上某語言大神提出一個理論:

用已掌握的外語A去學習外語B,學完B再用B去學習外語C。

我很認同,一是將語言B作為」工具「去學習C,可以檢驗自己對這門語言的掌握程度,同時不斷鞏固和深化對這種語言的理解。二是擺脫對母語的依賴,大腦會更加活躍,持續思索和」找詞「的過程會刺激更多神經,進而提高學習主動性。

就像學游泳,拋開陸地上直立行走對地心引力的依賴和踩到地板的安全感,徹底放鬆身體,感受水流的節奏,才可能浮起來,調動身體其他的肌肉群來向前移動。

不強求自己愛上所有文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材料。

Lesen Sie lieber die Text, was Ihnen interessiert.

從兒童繪本到青少年小說,從詩歌到文化研究專著,我在歌德學院圖書館的坐標隨著德語水平的提高一直在轉移。最近在讀一本長篇愛情小說,Klaus Kordon的Das Karussell(旋轉木馬),經常冒出一次性讀完的慾望,奈何有別的事情要做,只好一次讀幾十頁。(男女主角到220頁才相遇,高潮部分估計在400頁)

Das Karussell, 關於女主角初吻的片段

經常有小夥伴請我推薦書,若是比較熟悉的朋友(了解對方的口味和閱讀習慣),我會把自己閱讀過程一直保持興趣、踏實從頭讀到尾的一些書推薦給對方。更多時候,會問對方感興趣的領域,再推薦比較可能讓ta不無聊的書。

媽媽說,她懷我之後,工作地點由講台轉移到學校圖書館,擔任短期的圖書管理員。所以出生前的我是嗅著書香生長的。作為「母胎書蟲」,我是看到文字就興奮的那類人,除了對專業知識要求很高的理工科專著,大部分的書都能勾起我的閱讀欲,學語言時會定期在圖書館探尋心儀的外語原著,並帶回家「踉踉蹌蹌」讀下去。「第一本德語小說,讀懂60%--70%就不錯了。」Jula說過的,我也就不奢求,讀德語原著像讀英文那麼暢通無阻了。

來自波蘭的德語老師Jula在我們B2的第一節課剛開始就說:

「Lesen ist sehr wichtig. Bisher braucht euch das Gefühl für diese Sprache, und Lesen hilft.」

閱讀很重要!你們已經是B2水平了,現在的重點是培養語感,這種對德語的感覺,通過大量閱讀你才能夠達到!

「das Gefühl」(感覺)是學語言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當找到感覺後,閱讀時會很快進入文本,很精準抓到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大意。這部分需要投入足夠時間和心力,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所以我很懷疑各種28天、3個月XX語速成廣告的效果)

女:我是熱衷太陽那類人!

男:我覺得你更像一個深夜植物,從一場派對轉移到另一場!

若你像我一樣偏愛文學,可以多讀原版小說;若喜歡漫畫,可以看漫畫;不愛看書,就多看生肉(無字幕,或單語字幕)的電視劇和電影(需要注意:某些能力還是需要通過讀書來習得)。

興趣的重要性,在我這兒很明顯。藝術有關的詞語,幾乎看一遍就印證腦中。而我最大的死穴,至今沒法攻破——肉類相關單詞。因為已經5年多沒有碰過肉食,所有肉類在我認知里都是一樣的,怎麼看都記不住各種腸、各種動物肉類的名字。第二天我就放棄了強迫自己,轉向記更多蔬菜水果的名字。

「這篇文章有點無聊吧?我們快點過完,下節課做點別的!」有時,老師會這麼說。

(雖然我讀得還起勁,但身邊同學好像確實有點沒精神了)老師也會根據學生的反應來決定課程的進度。

作為學生的我們,大可不必迷信教材,只要掌握了一節課的重點,文章沒看懂,通過其他的內容去檢驗所學也是很好的。一定要找到讓你有興趣讀下去的內容,而不是被動跟著老師的作業走,把每篇閱讀材料當成任務或負擔!

不鑽牛角尖,不要遇到生詞就剎車,通過上下文來理解句意。

Durch Kontext konnten Sie die S?tze bzw. Artikel verstehen, alle W?rter mussen Sir doch nicht exakte Bedeutungen nachschalgen.

學A1時的德語老師Jeniffer給我們講了她當年在維也納學經濟學的故事。一開始上課時,她幾乎要崩潰:一門講座課(Vorlesung) 5小時,台上的教授一次性滔滔不絕,100多頁教材就這樣翻過了。回家後,她試著從頭開始,每個生詞都標註出來並查詞典找解釋。一下午過去,才讀了幾頁。後來,她不得不拋棄這種中國學生最習慣的方式,上課時間盡量集中注意,抓住關鍵部分,回家後有針對地學習。不懂的單詞,若不重要的,就不花費時間去查詢了。

若不是做圖書翻譯工作,逐字翻譯實在是不必要的。畢竟,大部分中國人學語言可能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的重點是快速準確地理解,這一能力與辭彙量並非成正比關係(記單詞也很重要,但更好地是放在句子和文章中記憶),需要在平時的閱讀中去培養。

閱讀筆記

把外語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用外語寫日記。用外語和自己對話,描述所見所聞。聽外語講座,參加各類外語活動。

Fremdsprache geh?rt immer zum Alltagsleben. Ich denke,spreche und schreibe auf Fremdsprache, um den richtigen und passenden Ausdruck herauszufinden.

我的上一本日記的前20%是西語,後面80%是德語,恰好反映了我來北京後語言學習的兩個階段。新的日記本目前是德語為主,過幾日要重新投入西語學習,大概會變成西語德語各一半,偶爾摘抄中文詩的格局吧。睡前用外語思考一下一天做了什麼,或是試著用新學的單詞造句子,都是很好地將外語「熟悉化」和日常化的方式。

第一篇西語日記,諸多語法錯誤

第N篇德語日記局部圖

「一天把新單詞使用20遍,它就進入了永久記憶區!」大學的英語老師Christina這麼說。說實話,我很少做到一天20遍,不過只要翻到似曾相識的單詞,還是會經常試著去造新的句子。

「Was ist das?」 「Wie sagt man es auf Deutsch?」 「Was habe ich heute gemancht?」

(這是什麼?這個用德語怎麼說?我今天做了什麼?)

這是我自言自語的三大問,對於培養口語、鞏固單詞和主動學習新的表達都很有幫助。好友L聽我說這種方法,開玩笑道:「自言自語不會變成人格分裂么?」

這倒啟發了我,以後可以問更加「高難度」的問題,一個人進行角色扮演,說不定學得更好些。(要是編不出來故事,朗讀話劇劇本,同時試著代入說話人的情境。臨時想到尚未實踐,日後分享成果)

設立具體清晰的目標,進行階段性總結, 樹立里程碑(Meilenstein einsetzen)。發現自己的進步,有針對性地訓練弱勢項目。適當自我獎賞。

2018年1月16日,歌德等級證書之B1考試。

2018年3月31日,TestDaF考試。

德福考試准考證

以上是我德語學習中兩個重點「車站」。除了日常上課外,我會每天固定一些時間準備考試相關內容。作為熱愛閱讀和「自由發揮」的物種,考試對我而言是語言學習中唯一沒那麼快樂的部分。不過,先拿下它再去評價它,這是我一貫的行動準則。必須承認,備考過程是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回顧和梳理,作用還是挺大的。(否則,我過去筆記本上鉛筆標註的小問號估計永遠停在那兒待解決了)

學習過程,需要持續「自主加油」(Selbststeuern)。做完一套模擬題後,做得好的部分畫一個大笑臉,不理想的部分打個問號,找出問題關鍵,明天繼續提升。這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方法,各科都適用。

課堂小練習

學語言時我還會用「看電影」的方式,來測試自己的語言水平。起初,沒有字幕的德語電影我會直接停止播放,還回圖書館,慢慢地,發現自己可以理解一部分,不知不覺,已經和看英語電影的體驗差不多——沒有字幕也無妨。不經過翻譯直接閱讀原著/觀看原版電影一直是我語言學習的源動力之一。這種「聽懂」的體驗是極大的鼓勵,像吃了一盆菠菜的大力水手,我從看電影里獲得Selbstwertgefühl (自我價值感),也愈發清晰具體地感受到這種語言背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

一支來自法國巴黎的樂隊,坐標黃昏黎明俱樂部(即DDC)

獎賞。作為一個多年規律作息的「老年星球」人,我好像對很多激烈的東西沒什麼追求,除了音樂演出、話劇和啤酒。一周去電影院看一部電影,一個月聽一兩次現場,兩個月看一場話劇,考試完喝杯生啤,這樣就算是幼兒園老師發的小紅花,我已經很滿足。(統計起來好像也不少了)

複習!複習!複習!

Wiederholung macht Master!

這是科學家們根據記憶曲線得出的結論,需要複習幾十遍(抱歉忘了具體規律),知識才會從短期記憶區(Kurzzeitged?chtnis)進入永久記憶區(Langzeitged?chtnis),我就不多說了。

一大早經常在歌德空教室的白板上記單詞,偶爾忘記擦掉,然後被保潔阿姨叫回來「快去擦黑板啦!」

太久沒有寫中文,今天打開電腦前竟然有點甜蜜的忐忑。想念母語寫作的親切,也很享受德語思考寫作的「自由」。語言學習攻略第一部分先到這兒,希望給正在學某種語言的你帶來一點點啟發。也期待你能夠留言分享你的語言學習故事,或是和我聊聊你的困難和困惑。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想到某個朋友的學語言問題,記得和ta分享。

有時候,我覺得挺痛心,這麼多中國的學生(包括我自己)花了很多時間精力金錢在語言學習,而獲得的效果卻很有限。並不是我們不夠聰明或努力,而是一開始的觀念和方法有問題。大學接受到汕大英語語言中心外教老師的英文教育,才知道——學語言也可以開心而有趣。

幸好,改變從來不晚。歌德學院有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每天準時到圖書館借來CD機聽德語聽力,下午上德語課。看著她,我覺得自己這個年紀至少還得再學5門語言,才對得起待開發的大腦皮層和20幾歲旺盛的精力。

最後是彩蛋時間,今天在萬聖書園偶遇的一首小詩,作者是另外一個安徒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非魚 的精彩文章:

靜水深流,一場小人物對命運的抗爭

TAG:子非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