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仰望陸家嘴,我們來聽一聽鋼筋與水泥的故事

仰望陸家嘴,我們來聽一聽鋼筋與水泥的故事

地標|1862時尚藝術中心

魔都,上海,它的魅力在於它總能把新與舊、強硬與柔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要從1862年開始講起,這個故事裡有江濤,有輪船,還有鋼筋與水泥。

緣起1862

1862年,英商在浦東濱江創建了祥生船廠,新中國成立後祥生船廠成為了上海船廠,1978年,國內第一艘出口萬噸輪「紹興號」在這裡下水。

2005年,上海船廠整體搬離浦東,舊址上建起了陸家嘴濱江金融城,浦江側畔的這座船廠作為歷史遺迹被保留了下來。

經過改造之後成為一處獨具風格的藝術中心,1862,這個名字,標誌著它將重獲新生。

在高樓林立的陸家嘴,這座充滿歷史感和工業感的船型建築不動聲色地吸引著路人的目光,漫步其中,腦海中仍然可以浮現出一百年前工人們忙碌工作的景象。

場館內設有一座可容納800-1000人的中型劇院,高十米,遍布著船廠時期生鏽的鋼筋,劇場的燈光照在粗糲的水泥地面,彷彿工業時代最後的縮影。

將工業與藝術融合得如此美妙,不得不令觀者心生嚮往。

所以,這裡我們來說說這一切的創造者——隈研吾。

「讓建築消失」

提到隈研吾,就會想到他的設計理念「負建築」。

沒有刻意浮誇的設計,只有極簡的線條,質感,讓建築消失在城市中,與周邊的環境榮威一體。

他善於就地取材,比如這座建立在長城下的竹屋。隈研吾大量運用了竹子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將中國傳統的建築理念和日本現代建築的空間設計進行結合,表現了東方民族的審美趣味和哲學智慧。

(隈研吾設計:長城腳下公社的竹屋)

他設計過星巴克,也設計過博物館;設計過酒店,也設計過教室。他善於將建築巧妙的隱匿於周圍的建築群中。

(隈研吾設計:日本太宰府星巴克)

他的風格就是沒有風格,如同流水一般,在他的設計可以是涓涓的溪流,可以是澎湃的江河,可以是廣闊的海……他將設計與自然融合,形成自己的「風格」。

(隈研吾設計:三得利美術館)

作為設計師,他沒有過多的理論,更多的是因地制宜。或運用單一的天然建築材料,或是多種材質融合,他的作品與光影、水流、空氣相輔相成,表達出藝術與商業的融合。

(隈研吾設計:三里屯SOHO)

過去與未來的撞擊

在對老船廠進行改造的時候,隈研吾在設計當中儘可能的保留了巨大空間所擁有的尺度感。在建築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擁有通透的視線。

「老廠房中預留在當代的購物中心或美術館中難以感受得到的尺度感是很重要的」。隈研吾如是說。

室內的大部分部件都保留了船廠時期的造型設計,經過建築師的二次設計,被賦予新的用途:銹跡斑斑的蒸汽管道變成了空調送風管、廢棄工業材料變成了場館的指路牌……

劇場座椅為滿足各種不同的演出需求被設計成可以收縮的,另外舞台也可以根據表演內容進行升降。

舞台的背景可以配有電動玻璃隔聲門,打開玻璃門就可以聽見黃浦江上傳來的汽笛聲。

這裡,將是更多奇蹟誕生的地方。

2018新生

投入使用的1862藝術中心迎來了自己的新生。試運營期間,賴聲川的《圓環物語》,張軍的當代崑曲《我,哈姆雷特》,Burberry品牌全球盛典發布陸續開展,1862帶給了我們無數的驚喜。

而前些日子在這裡上演的《海鷗》更令人拍案驚奇。這部由立陶宛OKT劇團帶來的契訶夫名作,在1862的劇場里綻放最獨特的光彩。最初,觀眾會誤以為是進入了一個糟糕的排練現場:演員在舞台上下走動、布景、操控燈光;退場後不下台,就坐在舞台一旁——他們是演員,是工作人員,也是觀眾。

打破「第四堵牆」的限制,使觀眾更清晰地感受到表演的力度,含笑亦含淚。劇場開放而靈活的舞台,配合演員生動而沉醉的表演,促使了《海鷗》演出的成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取走 的精彩文章:

注意!現在向你投喂一個吃貨節
愛,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頓飯

TAG:取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