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毀譽參半的魏延

毀譽參半的魏延

【評彈】戰長沙

 【評彈】蔣調唱腔選

蔣月泉 

00:00/08:11


毀譽參半的魏延

魏延是東漢末三國時期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他在民間三國「24將」里排名第20位,武藝高強勿庸置疑,自從跟隨劉備之後就一直忠心耿耿,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最終謀反的結局令人意外,慘遭被殺也令人痛惜,《三國志·蜀書》和《資治通鑒》有其記載。此一回書評就來看看這魏延的故事。

一、魏延生平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人,東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大將。

魏延勇猛過人,善待手下軍士,士卒用命,其部隊是劉備部下很有戰鬥力的一支主力。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戰功卓著被封為牙門將軍,攻下漢中後又被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立下戰功。魏延平素與隨軍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最後敗逃,被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魏延死後,留下遺迹很多。一是魏延祠。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三泉鄉白雀村,松柏掩映間有一座仿古建築,這就是魏延祠。據說井岡坪上曾有魏延祠,後被拆毀,現在的魏延祠是在1995年重建的。祠堂廊上立有三塊石碑,上面分別刻有「南鄭侯魏延簡介」、「魏延率兵駐此認證碑記」、「魏延祠考察記」。二是魏延故里。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固縣鎮魏家小河村,村莊內留有魏家祠堂遺址和栓馬樁等遺迹。三是魏延墓地。魏延被馬岱追殺於漢中北門外,就地葬在今漢中城北石馬坡(也叫石馬堰)。墓早已夷為平地,僅存墓前石馬一匹,1973年移存於漢中博物館。

二、毀譽參半的一生

收川之戰露頭角。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其抵禦張魯,魏延帶領手下部隊作為主力隨劉備入蜀作戰。212年,劉備與劉璋決裂,進退維谷的劉備起兵攻打劉璋,但當時軍兵不滿萬,孤軍無糧。劉備派遣黃忠、魏延等分統軍隊平定廣漢郡,數有戰功。214年,魏延隨劉備攻克益州重鎮雒城,並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並佔領了成都。

鎮守漢中揚威名。219年,劉備在沔陽自稱漢中王,定都於成都,主力回撤後必須留大將鎮守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此將非張飛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聞聽此事很是震驚。劉備大會群臣,當面問魏延道:「我現在委你以重任,你就任後有什麼打算?」魏延對答道:「要是曹操帶領手下全部人馬來攻打漢中,我自己就能為大王您抵敵;要是曹操派個手下偏將率領十萬八萬兵來進犯,我能夠全部活捉他們。」劉備聽後大為高興,眾人也十分佩服魏延的氣魄和勇氣。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魏延被封為鎮北將軍。223年劉備去世後其子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北伐中原顯崢嶸。魏延加入劉備政治軍事集團比較晚,和黃忠資歷相當。但黃忠憑著刀馬神箭,很快進入蜀漢集團超一流將領行列,甚至超過了早先加入的趙雲趙子龍,魏延的大放異彩則是在蜀漢「五虎上將」相繼去世之後。

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準備北伐,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228年第一次北伐開始,魏延向諸葛亮進獻奇計,建議由他統領手下兵士,另走一路奇襲關中。因為長安守將夏侯楙(音mào,茂)怯而無謀,到時一定會張慌失措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冒險並沒採納。

這件事後世爭議很大,我認為這是蜀漢當時與魏國達成戰略均勢的唯一一次機會。若換我指揮,肯定主力走陳倉古道,分一路奇兵出子午谷,兩軍會師長安城下,關中可定。之後就會居高守險對曹魏形成壓倒性態勢。假如蜀漢真的佔據了長安之地,就有了戰略迴旋縱深,如果打不成則大不了退回漢中根據地。後來的戰爭進程充分驗證了這一點。夏侯楙因為無能而被擒充分證明魏延的先見之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沒採納魏延之計絕對是錯失絕佳良機。

等到魏國回過味來,重新啟用司馬懿調集重兵拒守,高壘不戰,打起了戰略消耗。蜀漢軍兵始終不能過渭水,戰略進攻變成了戰役襲擾,屢攻不得手的諸葛亮在進攻路線上做了各種嘗試,最後被累死在前線。何也?戰爭指揮藝術不夠。看毛主席謀劃的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遼瀋戰役關閉錦州一鍋端,都是神來之筆,那才叫非凡的天才軍事家,諸葛亮顯然不在其列。假設歸假設,歷史就是歷史,在隆中讀書推演了多年的諸葛亮能做到此已是不易,畢竟比騎戰馬多年馳騁疆場司馬懿的實戰經驗差一些。

「兵者,詭道也」,所有四平八穩的戰略萬全之策最後都被證明是敗筆。看一下解放戰爭的粟裕用兵,對比一下曹操手下善於弄險卻算無遺策的郭嘉,就明白諸葛亮為什麼六次北伐中原都勞而無功。戰爭的常態就是戰略進程的可預見性與具體戰役的不可預見性,戰役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賭搏,沒有了豪賭的勇氣和手腕,不具備你死我活的必勝信心,終將成就不了宏圖偉業。諸葛亮的精妙算計中最缺乏的恰恰就是這個,兵取長安成了武侯一生難以逾越的一道檻。

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中地區,魏延大破魏國將領費瑤和郭淮,因功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進封為南鄭侯。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延、高翔、吳班大敗魏兵,獲甲首三千級。

爭權奪利身首分。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病勢於五丈原,秘不發喪,長史楊儀率領大軍徐徐退卻。自認為是鐵定第一接班人的魏延知道消息後大怒,抄小路日夜兼程趕到楊儀大軍前面,並把所經過地方的閣道全部燒毀。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魏延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但兩軍一照面,魏延手下大軍隨即潰散,因為本來就是一家人,造反終究不得人心。只剩下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魏延並且斬殺之,一代名將就這樣結束了一生。

三、後世評價

後世對魏延的評價,以貶為主,因為他自身性格上有缺陷,天生就是個是非簍子。當時的很多人看得很清楚,諸葛亮在用其善於勇猛衝殺的優點時也時刻提防其張口咬人。諸葛亮去世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夠制服了他,所以其被殺也是咎由自取。我簡單整理幾句後世評價,謹供大家參考比較。

當時蜀漢的聯盟東吳主孫權看得最清楚:「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三國志》作者陳壽為魏延蓋棺定論:「魏延以勇略任,並咸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我比較傾向於《三國志注》作者裴松之的觀點:「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為怯。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將。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倖,盡定咸陽以西邪!」南宋程公許也說:「魏延驍勇,欲以奇兵間道與大軍會,孔明信用其說,安知三秦之不歸於漢?」

明清思想家王夫之的觀點也差不多:「魏延請從子年穀直搗長安,正兵也;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秦、隴,奇兵也。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拊其背而震驚之,而魏異是。」

後人有詩嘆魏延曰:

偏師任重鎮雍涼,吞拒雄言信可量。

死戰陽溪榮節綬,生封南鄭比關張。

過人剛猛終何處,傲世才情只剩狂。

有角麒麟刀下用,千秋不值魏文長。

黃其軍

作於2018年3月31日(古歷二月十五)

文中照片來源於網路,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河歌者 的精彩文章:

「割席分坐」的管寧
呂蒙的白衣渡江

TAG:黃河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