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初一女生在寢室被9名同學圍毆羞辱:你聽得懂孩子的求助嗎?

初一女生在寢室被9名同學圍毆羞辱:你聽得懂孩子的求助嗎?

近日,雲南昭通鹽津縣普洱中學,因被9名同學指責其向老師「告狀」,15歲女生陳某在宿舍內遭辱罵和毆打,打人者還錄下長達2分07秒的視頻發布到網上。

這類校園霸凌看多了,發現內容千篇一律:

孩子求助,家長聽不懂。女生父親不知道她為什麼「不想上學」,直至視頻曝光。

家長與孩子間的心理連接很弱:家長雙方或單方管控過嚴,限制了孩子的心靈自由。或者壓根就「看不見」孩子。這名女生留守+寄宿。

校園霸凌,並非朝夕形成。是長時間的放任、疏於干預的結果。

作為父母,我們平時要觀察孩子的狀態,傾聽孩子的聲音,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孩子通常會以何種方式來求助呢?

身體知道答案

有個做生意的朋友,想讓孩子小學開始寄宿。孩子沒表示反對,但開學不久,孩子生病了。

朋友無奈,將孩子接回家,病好了繼續寄宿。沒過幾天,孩子又病了。如此反覆。朋友索性由寄宿改為走讀,孩子居然好了。

由於孩子自身力量不足以對抗大人,他只能通過生病來反抗父母的安排。心理學家武志紅在《身體知道答案》里通過無數個案例強調說:

生理上的病痛,是精神病痛的呈現。潛意識裡的東西,往往在你還沒意識到以前,已經通過身體向你發出信號。

通常,在感覺夫妻關係遭糕時,孩子容易出狀況:生病/意外/成績下滑嚴重。孩子通過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試圖將父母從糟糕的狀態中解脫出來。

當父母能夠積極正面的回應這類信號時,孩子就可以放下焦慮,全心投入到自身成長。

旁敲側擊

如果孩子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尋求幫助,一旦父母不能夠正確的接收:否定、嘲弄,不置一詞,就會讓孩子有被否定和不被愛的感覺,處於一種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進而否定自己存在的意義。

2017年4月,90後台灣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殺。

當年,遭補習班的老師誘姦後,她曾小心翼翼地問媽媽(參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林奕含說,「沒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不甘心,這個疾病(經林父聲明,就是『誘姦事件』)它剝削了我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我曾經沒有空隙的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原本可能一帆風順的戀愛。」

如果重要的求助信息沒有被父母及時地捕捉到,這種失敗可能會改變孩子一生的航向。

反常行為

童童上小學後,脾氣突然變得非常暴躁:口算速度不夠快,她也能哭好半天。童童媽旁敲側擊地問了好多回,才弄清原來童童的同桌很調皮,總喜歡捉弄她:藏她的筆和橡皮、扯她的皮筋和辮子、故意說話讓老人冤枉她。

很多校園霸凌,被侵害的孩子都會一系列的反常行為:無原無故地哭鬧、不願意去上學、做惡夢……

可惜沒能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孩子在堅持一段時間後放棄求助,關閉與父母溝通的大門,對父母不再信任,獨自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這種對父母的不信任甚至可以持續一生。

負面的情緒,就像無邊的夜,只有用愛之光來照亮,黑暗才會消融。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到:一個3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才敢於說出真相呢?

1、尊重孩子話語權的家庭

如果孩子問:「媽媽/爸爸,我們班林左收到了一封情書,你說她應該怎麼辦啊?」

很多爸爸可能會說:「你挺閑啊?自己的事都管不過來呢,還操心別人。去,趕緊做作業。」

其實,那個林左就是她,她的內心正承受著煎熬,她肯那麼雲淡風輕地和你說出來,已經花費了所有的精力。你的斥責,讓她再沒有勇氣更進一步。

如果是同齡人,再無聊的問題,你都會勉為其難地回答。但若是孩子,你可能就拒絕繼續。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這個別人同樣包括自家的孩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有被尊重的需要,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

2、語言和情緒能夠自由表達的家庭

小時候,由於父親從不讓我插嘴大人說話,否則就暴力制止。現在,我通常是人群中最安靜的那一個。每次會議上發言,總需要鼓起極大的勇氣。

從心理學上講,大人的否定,讓我有一種不被接受,不被愛的感覺,潛意識裡我覺得自己的言論是微不足道的。

一個不敢自由表達的孩子,通常是內心千馬萬軍,外表雲淡風輕。遇到事情,大多選擇自己扛,很少主動找人幫忙。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父母讓孩子把所有的感情--用心的和消極的--都表達出來,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電影《奇蹟男孩》里,奧吉在抱怨自己的長相時。

媽媽說:「每個人的臉上都有痕迹,這是一張展示我們過往經歷的地圖,這張地圖從來不會醜陋。」

爸爸說:「我知道你可能不太喜歡你的臉,但是我喜歡,因為這是我兒子的臉。」

奧吉能夠在一年時間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他的負面情緒可以自由表達,能夠被家人「看見」,有很大的關係。

只有在愛如所是(愛本來的樣子)時,我們才無懼風雨。

3、大人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的家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小王子》這本書里說:每當我遇到一個我認為頭腦清醒的大人,我就會拿出我的第一幅畫,嘗試著問他。我想知道,他是否能看懂我畫的什麼。但他總是回答說:「這是帽子。」但我畫的不是一頂帽子,而是一條大蟒蛇正在消化一頭大象。

GIF

由於大人不理解,所以我又畫出了蟒蛇肚子里的情況,讓人們可以理解。大人們建議我別再畫這些剖開的或者不剖開的蟒蛇,多看些地理、歷史、算術和語法才是正事。

這就是典型的,大人以為自己了掌握的才是真相,但事實上恰恰相反。

如《小王子》電影台詞所說:每一個人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父母越是心智成熟,越能走進孩子的內心,越能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小王子》里的狐狸說過: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4、大人對孩子的話習慣追根溯源的家庭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士兵打電話給他媽媽,說:「我的一個戰友為了救我傷到了腿,我想把他帶回家裡照顧。」

母親說:「好的。但是多久?」

士兵說:「直到他死。」

他的媽媽說:「那樣的話你會毀了自己的一生,我不同意。」然後這個士兵掛掉了電話。

一天後,警察通知母親,他的兒子自殺了。當她看到現場的照片時,大哭起來,因為照片上兒子沒有雙腿。

我們不但要認真地傾聽孩子,還要因好奇問他為什麼?為什麼這麼想?為什麼這麼說?想法源自哪裡?問得越多,孩子的思路越通透,大人也越能給出合適的答案。

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整天天馬行空,說些莫名其妙的話,只是因為小腦袋瓜好奇所致。其實,很多時候他們說的話或者提出的問題都是有深層原因的。孩子的觀察力和感受力非常敏銳,大人無動於衷的事情對他們可能會產生很大的觸動。

所以,在回答孩子的提問前,先別著急給出答案,先弄清提問者關注的重點是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心是生命之根。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精神上的「富養」。

有的家長可能會焦慮,之前這些都沒注意怎麼辦呢?那還等什麼?立即行動起來。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自主學習《問題引領》:浮力
還只會穿小白鞋?百搭又減齡的帆布鞋你更值得擁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