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S-400來了,建國近70年,防空系統為何仍要進口?

S-400來了,建國近70年,防空系統為何仍要進口?

近日,根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中國採購的S-400遠程防空導彈系統已由兩艘貨船運抵中國,首批數量剛好一個團。先前另一艘貨船由於在運輸途中發生事故導致S-400受損,這部分將在今年夏天運抵中國。至此,在採購俄制蘇-35SK戰鬥機之後,另一個被廣大軍迷熱議的S-400軍貿交易,歷經多年的唇槍舌劍也終於塵埃落定。

即將交付中國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MZKT 5P85SM2型導彈發射車

引進俄羅斯的蘇-35SK戰鬥機和S-400遠程防空導彈系統不管在軍迷圈內爭論有多大,從我國國土防空力量建設的角度來說,這是蘇聯/俄羅斯的先進軍事裝備第三次進入並幫助中國建設現代化的國土防空體系,其意義不言而喻。回顧歷史,沒有完整系統的國土防空體系其教訓是深刻和慘痛的。而在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從未擁有過系統完整的國土防空力量。

抗戰時期中國空軍主力戰機仍是霍克三型這類雙翼機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建立的空軍只能用悲壯來形容,由於技術、國際地位、綜合國力等各種因素制約,只能依靠採購美國、蘇聯、德國、英國等國家淘汰落後的飛機建立起薄弱的國土防空力量。由於實力懸殊,抗戰初期空軍主力便在日軍的瘋狂侵略攻勢下損失殆盡,明知無法取勝,中國第一批戰鬥機飛行員依然選擇頑強抵抗最終相繼悲壯殉國,之後中國空軍相繼依賴蘇聯援華航空隊和陳納德將軍組建的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即著名的飛虎隊,來跟強大的日本航空兵展開制空權的爭奪。

飛虎隊的P-40戰機,即便是這款美製戰機,在1940年後也談不上先進

而到了新中國之後,還未等人民空軍發展壯大,抗美援朝戰爭就爆發了。迫在眉睫的戰事讓剛剛依靠日本戰後遺留飛機白手起家組建的人民空軍,還未完成全部訓練就奔赴前線戰場。一邊戰鬥一邊學習的過程中,和秘密參戰的蘇聯飛行員一起創造了空中「米格走廊」,有效遏制了美國空軍的在戰場上的空中優勢。這是新中國空軍第一次出境作戰,也是第一次使用噴氣機參與的戰爭。

「一級戰鬥英雄」劉玉堤曾經駕駛過的米格-15戰鬥機,機身上的星星都是擊落戰果

要知道剛從陸軍轉變過來的志願軍空軍,所要面對的是經歷二戰洗禮,平均飛行小時數超過1000小時的美國海空軍飛行員,其中眾多王牌飛行員飛行小時數普遍超過3000小時。而志願軍空軍在參戰前平均飛行小時數不足100小時。用現在的話說,剛過科目二就要去達喀爾參加殘酷的拉力賽,所要面對的未知戰場不單單需要勇氣和犧牲精神,更是來自骨子裡對空中力量的渴望。邊打邊學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駕駛米格-15戰鬥機總共擊落美機330架,擊傷160架,標誌著我人民空軍擁有了與世界頂尖強者較量的實力。

美國F-86戰鬥機是米格-15的主要對手,兩者拉開了了噴氣式空戰序幕

抗美援朝結束後,我國政府深知國土防空對於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決定性作用,因此決定引進蘇聯的武器裝備建立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國土防空體系,其代表就是引進米格-17、米格-19戰鬥機以及S-75(北約代號薩姆-2)地空導彈。引進之後同時依靠自力更生的原則艱苦創業消化其技術,先後仿製出了自己的殲-5系列、殲-6系列戰鬥機以及紅旗-1、紅旗-2防空導彈。這些武器在50-60年代的國土防空作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中最早量產的殲-5在其服役僅僅2年後便擊落了入侵的2架F-84G和6架F-86F。

仿製蘇制米格-17F的國產殲-5戰鬥機首架原型機

殲-5、殲-6裝備部隊後,徹底扭轉了有空無防的局面,海空軍航空兵飛行員駕駛殲-5、殲-6擊落過F-84、F-86、RB-57A等眾多美製軍機。其中殲-6擊落當時最先進的「火蜂」高空無人偵察機和裝備先進雷達導彈的F-4「鬼怪」II戰鬥機,成為世界空戰史上的經典戰例。中國地空導彈部隊裝備的S-75(薩姆-2)擊落侵入領空的美製RB-57D高空偵察機,開創了世界防空史上用防空導彈擊落飛機的首次戰例。隨後仿製S-75的紅旗-1開窗首次擊落U-2高空偵察機的戰績,改進型紅旗-2自1967年定型裝備部隊以來,其改進型號至今還在我軍服役站最後一班崗,除了擔負戰備任務以外承擔防空導彈人員訓練任務。

紅旗-2防空導彈自1967年研製成功裝備部隊,其改進型至今還在服役

依靠以米格-17、米格19和S-75地空導彈為代表的先進裝備引進並消化技術國產化,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了系統完整的國土防空體系,在五六十年代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總體實力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進入七十年代以後,由於眾多因素造成我國國防科技逐漸落後,經濟建設緩慢,由此帶來的武器裝備發展更是長期停滯,國土防空力量中堅依舊以殲-5、殲-6和紅旗-2為主。

90年代之前我國空軍主力戰機仍是殲-6系列

1961年就開始著手仿製米格-21的殲-7戰鬥機數量不但難以滿足基本需求,甚至其技術水平與蘇聯時期的原版米格-21比起來依然是屬於比較落後的,更無法和當時已經服役的第三代戰鬥機相提並論。1979年設計定型的殲-8戰鬥機也僅僅是殲-7的放大型,低空纏鬥等性能甚至還不如殲-7。從60-90年代,最為可靠的主力戰機一直都是仿製蘇制米格-19的殲-6,該機從1960開始生產,一共生產了5205架,直到2010年6月12日才全部退出空軍編製序列。

殲-7系列直到80年代才實現穩定量產,圖為90年代投產的殲-7E

1991年發生的海灣戰爭徹底擊碎了中國國土防空的幻想和僥倖心理,當時伊拉克裝備有米格-23、米格-25以及第三代戰鬥機的米格-29,地面防空導彈部隊裝備的是當時較為先進的薩姆-6、薩姆-8、薩姆-11。反觀當時的中國仍以老舊落後的殲-5、殲-6和紅旗-2挑大樑,哪怕是殲-7和殲-8這類二代機也是數量較少。然而裝備性能遠遠超過中國的伊拉克,卻被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空中力量徹底碾壓,伊拉克防空導彈部隊甚至無法組織有效的指揮便被摧毀在發射陣地上,戰鬥機為躲避空襲而或沙漠,或飛去鄰國伊朗避戰。以空中力量打擊為主的現代信息化戰爭令世人為之震撼,對中國造成的影響簡直就是透心涼。警醒後的中國開啟了第二次國土防空體系現代化建設。

海灣戰爭時期美軍愛國者防空導彈因攔截伊拉克飛毛腿彈道導彈而大出風頭

中國在和俄羅斯經過漫長而艱苦的談判後終於達成協議,首批8架俄制蘇-27SK第三代重型戰鬥機和4架同型雙座教練機於1992年飛抵中國安徽蕪湖空軍基地,同年11月剩餘的12架也交付完成,標誌著中國空軍正式進入第三代戰鬥機時代。1996年在完成第二批次24架蘇-27SK交付後開啟了引進生產線的談判,也就是後來中國本土組裝並用自產零件逐步替代進口的殲-11戰鬥機。2003年完成國產化並改進的殲-11B首飛,標誌著中國空軍進入新時代。蘇-27開啟了如同當年米格-21在中國一樣充滿傳奇的歷史進程,也為我國國土防空撐起了一片由重型戰鬥機保護的和平藍天。

蘇-27SK戰鬥機給中國帶來了三代機

1991年和蘇-27引進同時進行的還有S-300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首批2個營的S-300PMU於1993年交付,並很快擔負起了北京首都圈的防空戰鬥值班。由於此時的國產遠程防空導彈紅旗-9仍舊處於技術攻關離服役還遙遙無期,於是在1994年引進l第二批次的改進型S-300PMU1。1996年台獨勢力借著美國的干預氣焰囂張,試圖在國際社會上製造分裂事實,而此時的中國空軍只有為數十架蘇-27SK能夠壓制台灣空軍,一群人民空軍飛行員站在殲-6面前高喊「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畫面震撼人心的背後卻是無奈的現實。迫於壓力在2001年又追加了一批S-300PUM1部署於上海及周邊地區。第四份也是最後一份合同在2004年簽署,此時要引進的是最新改進型S-300PMU2。

我國引進了三個型號的S-300系統,其中最早的S-300PMU已經面臨淘汰

大量裝備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極大提高了我國國土防空作戰能力。而紅旗-9研製項目陷入困境,其技術水平並不能滿足需求,在紅旗-9基本型少量裝備部隊試用以後,徹底推翻原始設計參考了S-300先進技術和設計理念的新紅旗-9在很短的時間內被研發了出來,並參加了09國慶閱兵。隨後改進型紅旗-9B也研製成功裝備部隊。

HQ-9和S-300有著諸多共同點

如今,國產第四代戰鬥機殲-20進入部隊服役,三代半戰鬥機殲-10B/C、殲-16以及艦載戰鬥機殲-15相繼服役替換老舊的第二代戰鬥機。在這種背景之下,面對的現實依舊不容樂觀,老舊的第二代戰鬥機殲-7和殲-8仍舊有八九百架的規模,而最早服役的蘇-27SK開始陸續退役,早起裝備的殲-11A和殲-10A也到了延壽升級的時候。此時引進蘇-35SK能有效緩解換裝壓力,同時為提升部隊整體戰鬥力提供強有力的裝備基礎,也為繼續改進國產殲-11系列戰鬥機提供較為先進的參考對象。

參加遠海訓練的蘇-35

相比戰鬥機部隊的問題,引進S-400卻似沒有必要性,乍一看我們有了紅旗-9B遠程防空導彈、紅旗-16B中程防空導彈、紅旗-17野戰近程防空導彈甚至下一代的產品也在同步研製中,再引進S-400就似乎顯得多餘了。尤其是紅旗-9最新改進型已經具備了末端反導攔截能力,新一代的先進動能攔截器也多次試驗成功,這些技術指標已經超越了俄羅斯的同類導彈,這時在引進S-400被廣大軍迷朋友吐槽也就在所難免了。

展會上的S-400防空系統

事實上,曾經的國土防空中堅紅旗-2系列依舊在服役,儘管有更先進的紅旗-12和前不久公開亮相的紅旗-22用以替換,剩下的紅旗-2數量仍舊有不少。更重要的是,S-300防空導彈部隊也面臨著現有裝備老化技術落後的局面,由於長期使用俄制模式導致部隊無法快速有效的轉換國產裝備。同時國產新一代防空導彈甚至反導攔截彈仍舊不夠成熟,為了避免出現裝備青黃不接、制約部隊戰鬥力發展的情況,當下引進俄羅斯最先進的S-400用以替換S-300自然是最為穩妥的做法。引進的S-400由於體系和S-300兼容,可以和裝備S-300的地導部隊協同作戰。

熟悉俄制模式的這些地導部隊換裝S-400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中國在五六十年代以引進米格-17、米格-19、薩姆-2為代表,第一次依靠蘇聯武器裝備建立起了自主、完整、系統化的現代國土防空體系。九十年代引進蘇-27SK和S-300為標誌第二次依靠蘇聯/俄羅斯武裝裝備,將處於危險邊緣的國土防空體系再次提升到世界先進水平,其歷史意義和對現如今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

隨著新軍事變革的加速發展,我國已不滿足於現有條件下的裝備體系,現如今隨著S-400和蘇-35SK的引進,標誌著中國開始第三次利用俄羅斯先進裝備,幫助我們提升國土防空作戰能力,甚至對我軍信息化建設都具有重要價值。所以,我們不能稍微取得了點成績就驕傲自滿,甚至是所謂的面子問題,從而否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對我國國防力量的積極作用。

當然,隨著我國和平崛起的步伐不斷加快,軍事裝備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本次次大規模裝備引進,很可能是中國最後一次批量採購俄羅斯成品裝備。兩國成立的中俄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對S-400和蘇-35SK成功達成交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有可能更加深入合作,利用雙方的各自優勢共同開發先進技術裝備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裡是嚙花熊的防務觀察,本文系軍事自媒體號「嚙花熊」原創,首發於騰訊企鵝號,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或平台轉載。本熊每天都會為諸君帶來不同的軍事解讀和裝備分析,喜歡就加個關注吧!關注「嚙花熊防務觀察」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軍事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嚙花熊 的精彩文章:

天上掉黃金難道上帝顯靈了?竟是俄羅斯運輸機「側漏」了
日本有多愛常規潛艇?戰後不到60年竟然造了10個型號

TAG:嚙花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