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道士王圓篆,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偶然發現一個「藏經洞」(現編號第17窟),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餘件。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寫本中除大量佛經、道經、儒家經典之外,還有史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世俗文書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的確,這些文物都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寶藏。由於資料範圍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尤其是那些世俗文書等提供了古代社會生活多方面的歷史記錄,因而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小編長期以來有這樣的疑惑:莫高窟是信眾做法的宗教聖地,藏經洞更是陳列「家珍」之場所,按說應當「一塵不染」才是,可是,藏經洞竟然儲藏了很多的世俗文書等,充當了「地方政府的檔案室」,豈不是風馬牛不相及?

從詞義上理解,世俗與脫俗是一對反義詞,水火不容,可是在這裡,脫俗經卷主動與世俗文本合二為一,是什麼原因呢?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多張紙粘拼接並且使用紙張的反正面,說明紙張缺乏和貴重)

一言蔽之,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實則是「洛陽紙貴」的原因。

寺廟傳教需要經卷,抄寫大量的經卷需要大量的紙張,同時,作為教科書的經卷,紙張的質量越上乘越經久耐用。

儘管紙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可是在早期(公元六——十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質量上乘的紙張是奢侈品。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洛陽紙貴是一個成語,出自《晉書·左思傳》。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 儘管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比莫高窟開始開鑿早半個世紀(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但是早期抄寫經書可以用「洛陽紙貴」作為佐證。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文獻尾題後有「用紙廿四張」字樣。很多的抄寫經卷卷尾都寫明用紙幾張字樣。說明紙張珍貴,管理使用嚴格。)

只能夠推測了。但因為紙張很珍貴,民間百姓買不起,古代衙門的官吏善心發作,把保存到一定期限作廢掉的世俗文本等捐獻出來,寺廟抄寫僧人就把這些廢紙翻過來抄佛經或者用來給壁畫打草稿。

既然那時的紙張如此珍貴,而藏經洞中居然藏著那些沒有反面利用的世俗文本等,當時僧人封閉藏經洞的動機對專家來說還是一個謎。

莫高窟藏經洞里儲藏的地契等文本雖然與莫高窟無關,也是事出有因

(《唐景雲二年張君義勛告》長155、高27.6厘米,白麻紙,共4紙)

比如說敦煌研究院所藏341號《唐景雲二年(711年)張君義勛告》,就是任命書,這是一個抄本,正本非常珍貴。

比如說P3964號文書《乙未年趙僧子典兒契》,講的是晚唐時期,在石窟中做彩塑的工匠趙僧子因為家中窮苦,把親生兒狗子典給他親家,然後寫了一個契約,上面有畫押。這就是古代的契約。

當時的人不在乎這些世俗文本對後人有用,可是對於 研究古代法律、經濟的專家來說,世俗文本內容比經書內容還珍貴。正是歪打正著。

古人如此節約用紙,令今人感慨。

參考文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2016年10月24日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講座整理文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侃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標題黨可惡,更可惡的是胡編亂造,盲目相信誤人不淺
20世紀初,列強探險家怎麼能夠用膠布等就能夠削下敦煌壁畫?

TAG:老張侃侃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