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拍出《起跑線》?

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拍出《起跑線》?

《起跑線》符合國內社會環境,但國內拍不出——豆瓣網友

文|魏建梅

這一次,我們的確又被打臉了。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當下國內很多家長的「共識」。《起跑線》直面的就是有關孩子「起跑線」教育的這一話題。

對,還是印度電影。中印兩國相同的社會問題,但又一次讓印度電影搶了先機。

上映三天,《起跑線》的影片口碑一如既往地位居高位。目前,《起跑線》貓眼評分9.0,豆瓣8.1。

其中,貓眼有80.2%的用戶給出了9-10分的評價,豆瓣中也有80.5%的用戶都給到了4分以上。而「符合國內社會環境,但國內拍不出」的類似言論在豆瓣評論區也比比皆是。高口碑的加持,《起跑線》最終能走出票房長線,預測其票房最終可以達到2億左右。

其實,每逢印度電影上映,國內總會掀起一波自我批判浪潮。但儘管如此,國內電影市場似乎並沒有形成改觀大勢。大部分國內電影人仍然始終遊走在安全領域,對於真正能觸碰到社會痛感的敏感題材仍然畏手畏腳,不敢靠近。

這不禁讓我們再次發問:我們真的不能拍不出《起跑線》嗎?印度電影在國內接連爆發,真的有觸碰到國內電影人對於電影的赤誠之心嗎?我們離印度電影究竟還有多遠?

印度電影在國內的接連成功,在於國內電影市場人文關懷作品的斷層

《起跑線》講的是一對新興中產階級父母,為了不讓女兒輸在起跑線,嘗盡各種方法要把女兒送進當地最好的私立學校的故事。故事可以說既簡單又套路,但最耐人尋味的還是隱藏在故事之中的,印度電影一貫敢拍敢言的人文關懷。

與《三傻大鬧寶萊塢》一樣,《起跑線》也將視角對準印度畸形的教育體制。不過,這次影片的主角不再是深處困境的學生,而是同樣飽受體制危害的家長。

影片中,號稱月光集市「商業大亨」的拉吉和太太米塔,為了順利把女兒送進德里文法學院,躋身上流社會,可謂絞盡腦汁。買學區房,參加父母面試培訓班,甚至企圖通過賄賂、走後門等非法途徑獲得入學資格。最後,拉吉和米塔通過「做苦工裝窮人」的方式贏得了這場「幼兒園招生」大戰。

作為「望女成鳳」的典型父母代表,拉吉和米塔為這場戰役嘗試的所有方式似乎都不為過。但成功後的拉吉和米塔卻為此深感愧疚。因為這種成功是建立在剝奪了真正窮人孩子的受教育權基礎上的。

這樣的結果對於拉吉和米塔來說,同樣也是始料未及。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原本就已經病態百出的印度教育體制。另外,在這畸形的教育體制背後,階級固化、種姓制度等社會問題也不斷蔓延滋生。這些也都在影片中被毫無保留地揭露。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影片中那一群窮人所表現出來的優良品質:那種為朋友女兒籌學費,不惜藉機碰瓷的單純,那種即使自己孩子沒有被錄取,也要含笑為朋友慶祝的善良。也正是因為他們,拉吉和米塔才真正認識到事情的本質,並勇於回到原點,送女兒進了去往公立學校的校車。

人文關懷的凸顯是印度影片的一大殺手鐧。《起跑線》中拉吉和米塔的自我成長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之前《三傻》從學生角度對教育體制的諷刺,《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關於重男輕女等問題的反擊,《我的個神啊》《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對於宗教的抨擊,無不體現著印度電影人對於國家、社會及個人的關懷。

而對於跟印度有著相似社會環境的我們來說,反映家暴、重男輕女等社會問題的印度電影同樣能讓我們產生情感共鳴。另外,《起跑線》中凸顯的新興中產階級關於孩子教育的焦慮感,在國內難道不也是同樣存在的嗎?

現如今,國內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也湧現出一大批新興中產階級群體。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並躋身名流,這些新興群體同樣會將這一厚望寄予孩子身上,逼迫小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企圖從技能上不落後於其他小朋友。

相比於印度版《起跑線》通過父母弄虛作假,矇混過關的方式讓孩子進入名校,來表現幼兒教育「起跑線」的問題。國內這種現狀,何嘗不也是一種幼兒「起跑線」教育的一種詮釋方式。而且,這樣的方向切入也更貼近國內現實生活的。

然而,會有人拍嗎?幾乎不會。但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想法創意真的被落實到了實處,再配以一個適合出演且有演技有實力的演員,比如黃渤。這樣一部片子,其票房肯定10億起步,甚至攀升到20億。

印度反映社會現實的人文類電影在國內部部好評,部部爆款背後,其實恰恰證明了國內電影在這一領域的斷層和缺失。國內沒有人拍,習慣並精於此類題材的印度影片自然也就被抬高了身價,並給予中國電影人一個響亮的耳光。

我們也曾站在「起跑線」的邊緣

我們真的拍不出像《起跑線》這種反映現實的影片嗎?其實並不是。

早期的《秋菊打官司》,以及《我不是潘金蓮》《驢得水》等都是深刻批判現實的優質影片。但可以發現,這類電影大都是以第五代導演為主的老一代導演在操盤。去年大爆的《芳華》也是由已經進入花甲之年的馮小剛導演拍攝完成。

如今,這一代導演儼然已被很多新興導演所替代。而新一代電影導演大多都聚焦在年輕人喜歡的題材領域,他們拍出的作品也大都在迎合年輕受眾。在反映現實,揭露社會陰暗面方面,則很少有人會涉及,將其搬上大銀幕。

如此,這些新時代的作品,在畫面表現上或許會更炫酷,但在故事架構以及價值觀的傳遞上也就缺乏了那麼點人文情懷。

但是印度現實題材影片在國內接連火爆,說明中國年輕觀眾還是喜歡、認同這一題材的。

另外,不管是《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還是《起跑線》,在登陸國內院線之前都已經在印度上映了。國內在正式上映之前,網上也都有了資源。但在這樣的前提下,影片仍舊取得了強烈反響和較為不錯的票房成績。顯然,這一類影片在國內已經形成了剛需。

觀眾對於人文作品的需求其實是一直存在的,但電影人、作品卻雙雙出現了斷層,而我們也離「起跑線」越來越遠。

中國如何才能拍出《起跑線》?

印度影片反映的社會問題離我們並不遙遠,這些問題在國內的嚴重程度甚至絲毫不亞於印度,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是可供國內電影人大施拳腳的豐富沃土。但是,我們還是沒有拍出像印度電影一樣有思想深度的電影。

還是同樣的問題,如何才能拍出來呢?

首先,國內電影人一定要敢於正面困境,不斷做出突破。人文類影片的創作是有一定難度的。在這類題材上,人物設定、故事進展不僅要求貼合現實,還要有更為豐富的含義性、批判性,以簡單的故事映照整個社會大環境。

比如《起跑線》《三傻》從一個家庭,或三個學生出發,諷刺一個國家病態的教育體制,《摔跤吧!爸爸》同樣立足家庭,反映重男輕女、甚至國家機構的黑暗面等社會問題。

但有困難並不意味著做不到。前幾年,國內同樣出現了很多批判現實的力作。像《我不是潘金蓮》從一對鄉下小夫妻入手,揭露黑暗的官場生態,《驢得水》從一群支教教師出發,表現出知識分子以及各階層的醜惡嘴臉。這些優質的國內作品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其次,批判現實類作品因為題材的特殊性,難免要觸碰紅線,向禁區貼近。這也是國內很多電影創作者對這一類型望而卻步的原因。

但審查並不是人文類題材作品無法在國內生根發芽的借口。去年,《二十二》《七十七天》《岡仁波齊》《芳華》《無問西東》這些爆款人文類影片接連出現,以及春節檔上映的《紅海行動》,包括電視劇領域的《人民的名義》等原本很難通過審查的影片,也都如願與觀眾見面。

因此,我們拍不出像印度影片一般具備人文關懷價值觀的真正原因其實並不關乎審查的力度,其關鍵還是在於創作者本身。

對於國內電影人來講,滿懷對整個社會的關懷,勇於做具有人文價值的作品,才是真正成為大師的必修之路。

在這一過程中,電影人一定要在保護好自己的基礎上,敢於往前走,為國內電影的開放發展不斷尋求突破口,為推進完善國內審查制度做貢獻。也只有這樣,國內電影市場才能繁榮起來,並逐漸走上正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起拍電影 的精彩文章:

小黃鴨力爭「國民新萌寵」,海外銷售破千萬的《媽媽咪鴨》才是3月最值得關注的國產片
3月票房收51億超北美,第一季度票房202億超北美近30億!

TAG:一起拍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