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雙叒叕來一部神片,印度電影怎麼就這麼火?

又雙叒叕來一部神片,印度電影怎麼就這麼火?

《摔跤吧!爸爸》是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上的一次奇蹟。

隨後,又來了叫好又叫座的《神秘巨星》和《小蘿莉》。而2018年,還將有5部印度電影來華,今天上映的《起跑線》無疑也會繼續成功。

顯然,印度電影已經悄悄變成了中國影市「進口片」的第二極,做到了法國、英國、德國、日本這些老牌電影強國都沒有做到的事。

不過在「會喘氣的電影史」賽人老師看來,其實也毫不意外,三十年前,印巴電影就在我們這裡紅極一時。

當年成功的那些因素,在今天依然奏效。

印度之光

文|賽人

作者簡介:五歲開始泡影院。中國5000年歷史上,比他看片更多的人,不超過十個。而且,每一部看過的電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宛如昨日。

現在的迷影青年,目光基本聚焦在北美,也就是美國電影。

美國電影在1978年以前,因兩國關係的敵對,只有特權階層或相關研究單位(不限於文化機關)方可一睹。1978年元月一日中美建交,美國電影才得以進入中國的公眾視野。

1978年長春電影譯製片廠譯制的美國電影《摩登時代》在中國公映

當年上映的美國片,一是不夠同步,好萊塢八大公司的電影進不來;二是題材和內容上有所限制,都較難與國內觀眾會晤。也就是說,足夠引發觀影熱情的美國電影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影院還是相當稀缺的。稍有觀賞性的,也予人以B級製作之嫌。

真正受歡迎的,還是日本電影和印度電影。

普世的套路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秉著開放搞活的綱領,經濟還沒怎麼有太大動靜,文化上已門戶大開,最受惠及的是電影。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縣城,都能看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光影次第,大國不說了,連斯里蘭卡、委內瑞拉、南非等國家的電影也能領教到。

單說印度電影,無論在視聽衝擊還是敘事移情上,都過於簡潔明快,愛憎分明。但這恰恰滿足了最基礎的人群對自身和他者的想像。

印度電影的套路也是固定的

更重要的一點,印度電影有著鮮明的教化功能。絕大多數人去觀影,是要領略到以弱勝強的快感,感受到付出必有回報的淋漓,觸及到因謹守規則而被善待的寬慰,再然後是夢想與現實共擁時的歡欣鼓舞。

說到底,受教育是最大的娛樂,你看所有的賣座電影,基本都是通篇的大道理。而這在大量的印度電影里,應有盡有,且絲毫不擺架子,與其說是保守,不如說是恆定的價值觀在撫慰升斗小民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能與不堪。

若仔細觀摩印度電影,你會發現它所講述的故事,跟火車站文學並無二致,是在曲折離奇中,迎來令人振奮的圓滿。一開始自然是好人受屈,壞蛋睡得最香;有情人難成眷屬,親人相見不相識。但在一系列峰迴路轉之後,一切又恢復到最和諧的秩序中來。那些被有識之士所詬病的俗套,實際是有效且可靠的。

《燃情邁阿密》的聲色之宴

對於國門初開的國人而言,再濃郁的異域風情,終要過渡到自己的心情中來。這樣看來,中印兩國文化母題的相近,是印度電影在中國大行其道的最重要的內因之一。它的講述方式也迎合了最普遍的受眾對於敘事的接受程度。可以轉彎,但不要九曲迴腸。可以曲折,但不必翻山越嶺;印度電影,是純粹東方式的口感,是入口即化,即食即得。

肉慾的啟蒙

還有一點,即印度電影的重中之重,既無歌不歡,無舞不樂的場面。國內現在的發行商,常擔心印度電影的歌舞場面過多過頻,會削弱國人的觀影感受。而在印度電影在中國最遍地開花的那一時期,國人因娛樂方式高度貧乏且受限(私人組織個舞會,一不留神,會有牢獄之災),看一場美崙美奐、洋溢著肢體擺盪的歌之舞之,絕對是莫大的享受。而印度女性豐腴且有所坦露的身形,也算是讓眼睛吃上了冰淇淋。

《奴里》

應該說,那個年代的印度電影,也是重要的性啟示之一。當年看《奴里》時,當女主被性侵,那雙不斷反抗的手,漸漸鬆軟下來時,真乃破天荒的震撼。更多的是為她們肥美的肚皮、如上了發條般的腰臀而引發種種遐想。

《流浪者》中的主題歌《拉茲之歌》

要說的是,當年一部盛況空前的印度電影下檔之後,人們還會用收音機、電視機再度領略,在相聲和小品里,還能找到它們的影子。像《迪斯科舞星》中的插曲,是響遍大街小巷。而印度最重要的導演之一拉茲·卡普爾自導自演的《流浪者》中的主題歌《拉茲之歌》,我懷疑是個中國人就會隨口哼唱起來。

這三座高峰

《流浪者》是文革後全面上映的第一部印度電影,很快引爆了觀影狂潮。在觀影人次上,是新千年迄今為止,所有印度電影加起來都遠遠不及的一部。人們在討論這部電影時,不是問你看過沒有,而是問你看過幾遍。

文革後全面上映的第一部印度電影——《流浪者》

嚴格來說,《流浪者》是部復映電影,1955年就在新中國得到公映。1978年再度與國人相逢時,就爆發出超乎尋常的能量。那句「強盜的兒子就一定是賊」的經典台詞,其鏗鏘有力的質疑,與當時國人飽受出身論之苦形成再鮮明不過的比照。太多人通過這部影片,借他人酒,澆心中塊壘。

《流浪者》講述了當時印度社會上盛行的「血統論」下的一場驚世悲劇

除《流浪者》外,早在建國初期,印度電影就已經來到中國。在新中國公映的第一部印度電影,是印度大導演比麥爾·洛伊的《兩畝地》,他是一位備受國際矚目的電影人,其作品多次入圍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當然也包括這部拿下戛納電影節國際獎的《兩畝地》。

它以渾樸而深切的筆觸,直面印度最廣泛人群所面臨的,既習以為常又連綿不絕的苦難。它所描繪的階級壁壘,也暗合了國內的政治綱領,它滴血滲淚的控訴也切中了當時國內的時代需求。拋卻政治因素,這仍是部做工精良、力透紙背的傑作。

《兩畝地》所描繪的現實難題也是對當時國內生態的反映

印度國寶級的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這個連塔可夫斯基和黑澤明都敬服的電影藝術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大地之歌》也於1958年在國內公映過。全片以散點敘事的風格,群像式的描摹,在若有所思的緩慢鏡語中,道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蒼涼來。難以想像,當時的大多數國人看到這既先鋒又素樸的經典之作時會作何感想。

《流浪者》、《兩畝地》和《大地之歌》是目前公映的印度電影當中,藝術水準最高的三部。其後在國內上映的印度電影,都只能望其項背、自嘆弗如。

《大地之歌》被印度電影界稱為「第一部印度電影」、「印度第一部成熟的電影」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後期,在國內院線流連的印度電影,眼淚少了一些,笑容多了一點。提問的時候少,解決問題的辦法多。不再像《兩畝地》和《大地之歌》視人生的無解為最頂級的戲劇衝突,但也正如此,那些需要答案、需要指明方向的中國觀眾能在載歌載舞中獲得短暫的幸福。

幾條汗子

新千年以後的標誌性印度影人阿米爾·汗,他第一部與中國觀眾見面的影片是1991年上映的《冷暖人間》,這部酷肖羅密歐與朱麗葉文本的仇侶片,讓我們只是見識到身材並不挺拔的他身上出色的歌舞才能。

阿米爾·汗在《冷暖人間》

他真正讓國人眼前一亮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讓國人見識到他頑皮面孔下,一種極其自覺的對體制的對抗。再到《摔跤吧,爸爸》所掀起的票房風暴,讓印度電影人狠狠地嘗到了一把甜頭,更直接促成他出演的另一部影片《神秘巨星》,一躍成為國內首部印度分賬大片。阿米爾·汗也順勢成為國人最熟悉的印度面孔。從1991到2018,他出演的九部影片均在國內上映過。

2009至今,重要的印度引進片票房一覽

不知道,他在印度本土的聲名是否抵得上另一位阿米達普·巴強。在影史學家眼中,出演過180多部影片的巴強是收穫觀眾最多的演員(沒有之一),他主演的影片《命運》也在國內上映過,最近看到他的身影,是與成龍合作的《功夫瑜珈》。

阿米達普·巴強主演的《命運》在中國觀眾寥寥

一個很有趣的事實是,印度電影在上世紀末如此紅火,但在國人這兒,沒有像高倉健、阿蘭·德龍、山口百惠、奧黛麗·赫本那樣持久深入人心的明星,還沒有一張銀幕上的印度臉能成為國人床頭或枕邊的肖像。

其原因可能是印度電影熱鬧歸熱鬧,但大多無法持續可延伸的能量,做到真正的跨越族隔,成為整個人類慾望投射的對象,他們的故事在電影結束後很難再繼續生長,與我們的生命體驗如影隨形。

在此,祝願阿米爾·汗能打破這個先例。

領先我們的那一小步

阿米爾·汗的電影,也可以說近幾年的印度電影,有一個顯著的變化,那便是社會議題的嵌入,如女性地位、教育體制等。細思量,所言所感也只是浮光掠影,感懷大於反思,這同樣也可將之視為一種商業策略。你得在影片里投入大眾感興趣的話題,才能讓影片有發酵的可能。

《摔跤吧爸爸》是阿米爾汗反應社會現實的電影之一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摔跤吧!爸爸》再到《起跑線》,都指向了教育。《起跑線》應是最好的,劇作簡單卻圓潤,並有效地借富人過窮日子,來塗抹黑色幽默的元素。尤其是在片尾,主人公慷慨陳詞後,並未贏來雷鳴般的掌聲,只有妻子在鼓掌。這種只屬於「一個人的掌聲」,不僅讓全片從對教育體制的質疑過渡到階級固化的抵制,並讓整部影片的「功虧一簣」有了不需張揚的溫暖人心的力量。

我個人當然願意《起跑線》成為印度電影在中國的全新「起跑線」。

今天在中國上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印度電影之於國內創作者的最大啟示是,最基礎的電影,應當是健康的、明白的,不強人所難,也不違逆自己的初衷。倒一碗水時,自己得有一桶水。相信不管時代怎麼變化,總有些人心人情一直停留在廣泛人群的意識深處。找到它並不難,難的是對它要有切實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不要急於篡改電影的本來面貌。

THE EN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槍稿 的精彩文章:

遇見你真好:看完你之後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是枝裕和,大師級暖男

TAG:我是槍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