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下午在小飯館吃飯,旁邊坐著一個快遞小哥。

小哥跟老闆娘在聊著孩子上學的事,說道兒子現在在上幼兒園,馬上就該上小學了,而自己是不可能讓兒子上得起北京的小學的。

「一上小學,他就得離開北京回河南老家了,到時候可能半年才能見一面。」

與此同時,北京西城區宏廟小學的學區房,儘管經歷了最嚴調控,依然徘徊在18萬/平,這種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負擔得起的價格。

再與此同時,北京多得是有錢沒資格的家長,國際學校往往成了他們最後的選擇。好一點的國際小學一年學費要十幾萬幾十萬,但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壹哥不是小學教育這方面的專家,這些只是我的道聽途說。

你肯定聽過這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可能還聽過這句話——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壹哥想說的,是這些在中國大地上俯拾皆是的事情,卻被印度人搶先拍成了電影。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新片——《起跑線》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不知怎麼,這些年的印度神片總是能把中國的問題揭露出來。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切中了性別歧視、階層固化、浮躁的娛樂圈……好吧,這些問題也許是世界通病。

但這最新的一部,卻扎紮實實地讓中國人如坐針氈,因為它講的是——上學難。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豆瓣8.1,imbd7.9,中國觀眾特別待見這部電影。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為什麼?因為中國觀眾和海外觀眾理解這部電影的起跑線就不同:從幼兒園開始沒有硝煙的戰爭,從小學開始嚴格的社會階層劃分,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上學,永遠是中國人心中最大的痛苦。

顯然,這痛苦也是印度人的。

《起跑線》的男主伊爾凡·可汗你不陌生,《貧民窟百萬富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有他的身影。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電影已經上映三天了,票房雖然沒有爆炸卻也看得過去。壹哥去電影院看了一下,整體而言,電影拍得算中規中矩,有笑點有淚點。

不過巨大的題材優勢之下,電影本身的質量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電影情節很簡單,講的就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拚命讓孩子上名校的故事。這個故事用海報里的一句話就能完美概括——「孩子們的比賽,父母們的戰場」。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故事開始於印度的月光集市,伊爾凡·可汗飾演的服裝設計師拉吉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太太米塔是他心目中的女神,為了滿足她的一切需求,萬物皆可拋。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兩人的女兒乖巧又可愛。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一切都很完美,直到他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孩子該上學了。

拉吉心很寬,說讀公立學校就好啦,我們當時也是從公立學校出來的,現在不也混的有模有樣嘛!

米塔提出不同意見了:「不錯是不夠的,在公立學校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女兒會害怕跟別人溝通,如果別人說英語她就會很惶恐,她會不適應社會,然後她會孤獨和沮喪,如果她開始吸毒那怎麼辦。」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米塔的推理是:公立學校=糟糕的教學環境+不說英語貧民階層同學=與社會脫節=人生的失敗者。

典型的學校決定命運論,很眼熟對不對?

他們倆找的諮詢師也是這個理論,她說:「也許你倆在擇校時的一個字,就會毀掉女兒的一生。」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老婆至上的拉吉,只得硬著頭皮加入一場擇校大戰。

為讓女兒順利進入德里最好的小學德里文法學校,他們使出第一招:學區房。全家搬出住了平民區的租屋,搬進高檔學區房,而且兩人還請了諮詢師來全程培訓自己。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學區房還是不夠保險,於是兩人馬上使出第二招,扮土豪。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因為最好的那些學校,面試孩子的時候,其實是在面試家長。為了給考官一個好印象,他們把能買到的名牌都穿在身上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結果呢?滿身土豪氣讓兩個人受到了智商上的鄙視,服裝店老闆被想當然地認為是不懂教育的,所以女兒當然還是被pass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這就放棄了嗎?

不可能,夫妻倆的諮詢師又給他們出了第三招:裝窮人。

在印度,政府還是提倡所謂「教育公平」的,規定包括每所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名額留給貧困學生,包括那些最好的學校。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這下就好辦了,全家搬到貧民區,開始了扮窮生涯,啃下一個貧困生名額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但是,扮窮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學校會對每個申請貧困生名額的家庭進行家訪,看看是不是真貧困。要通過調查員的檢查,他們一家就必須融入貧民生活,做戲做足,可是這個中產家庭哪知道窮人怎麼過日子?

老婆米塔用慣了自來水,在貧民窟里連水都不知道去哪打。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拉吉為了裝得像點,找了個工廠做工。辛苦一天賺得不如扣得多,晚上睡覺還要和腳邊徘徊的老鼠作鬥爭。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好在他們有一個赤貧的鄰居在「全程輔導」,他告訴他們:做窮人,也是一門代代相傳的「藝術」。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從怎麼擠公車,到怎麼領補助,再到如何苦中作樂……在專業貧困人士的幫助下,拉吉和米塔經受住學校調查員的家訪,裝窮成功。最終在抽籤大會上,女兒順利抽中了德里文法學校的入學名額。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可那個赤貧的鄰居也有個兒子,因為拉吉一家的擠占,丟掉了本來真實的貧困生名額。

電影最後,拉吉良心上實在過不去,跑去和校長攤牌。至於結局如何,還是各位看官自己去電影院看吧。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故事情節之外,我們中國人對電影里的那些上學難的細節,可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

老爸第一次為女兒報名時要排隊。讓他驚訝的是,很多家長凌晨就來排了,為了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用礦泉水瓶子接小便。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為了能讓女兒被錄取,倆人各種辦法使勁,連燒香拜佛都要做全套的: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想想咱們自己,當年上學的時候,咱們自己的父母也沒少受這罪吧?

就拿壹哥自己舉例子,當年為了讓我進重點中學的重點班,我的父親送禮請客陪人情,什麼招都使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父親請客喝酒,醉到不省人事的時候,還喃喃地說:「你得好好學習啊,不然對不起我這麼受苦。」

而最值得回味的,是這些家長這麼拼了命地讓孩子上好學校的原因。

諮詢師的話句句都扎心:

如果進不了頂尖的學校,就考不進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上填的不是好的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入任何一家跨國公司上班。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這種論調,何其耳熟!!

拚命為孩子擠進好學校,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說白了,還不是怕孩子承受未來的階層落差。

什麼是階層落差呢?片中印度頂級學校的教育環境,泳池、馬場、高爾夫,看的人眼花繚亂,你沒看錯,這是學校。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再去看看公立學校,教室是用木頭撐起來的危房,分分鐘可能出人命的感覺。這,也是學校。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學校的差距只是物質?

真正可怕的是——上什麼學校,決定了你身邊的人。

頂尖的私立學校,全英文教學,你的同學們張嘴就是英語,根本不會說印地語。在片子里,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在最好的學校里,在最好的社區里,有錢人家的孩子,只和講英語的人玩。

所以,社會的階層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完全固化了,根本不需要等你成人。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無論在印度還是在中國,教育都被認為是改變階層最高效的手段,也是打通未來人生之路最有效的途徑。

但事實如此嗎?恰恰相反,就像電影情節一樣,有錢人不僅可以佔用普通學生名額,還能使手段佔用貧困生的名額。吃了碗里的,鍋里的也要吃。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就像那個赤貧的鄰居說的:有錢人剝奪了我們的土地,搶走我們的錢,現在還要搶走我們孩子上學的機會。

教育不僅沒有彌平社會階層差距,反而將其進一步拉大。成功的人,孩子也越來越成功,「失敗」的人,孩子從一出生就失敗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這就是「起跑線」三個字的含義。不管在中國還是印度,教育都是一個死局。

但片子最後的一幕卻似乎給出了另一種思路,那就是:真的應該在小學階段就區分階級嗎?

這是一幕小學裡的演出,拉吉帶著公立學校的窮孩子和德里文法學校的富孩子一起表演,公立學校的孩子展現出了高超的才華,博得了全場的歡呼和掌聲。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當表演結束,拉吉介紹這些孩子的真實身份時,全場不出意外地靜默了。

但是細細想來,這很有趣:如果你不去以「好學校」和「差學校」區分孩子,孩子本身其實是一樣的。他們除了出身不同,根本就不存在智力、天賦、體能上的差距。

不是嗎?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以學校論階級,背後的邏輯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天生就比窮人家的孩子強,所以他們理應得到更好的教育。這實際上跟「白人天生就比黑人聰明,所以白人應該奴役黑人」的種族主義思想是一樣的。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而這場演出,從根本上動搖了這種邏輯的合理性。

壹哥覺得,這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所在:就算這個社會的階層固化已經無法改變,但至少我們可以努力不讓這些階層進入到小學裡,讓孩子就做孩子,不要做縮小版的成年人。

實際上,男主最後就是在做這樣的努力。

電影不能解答一切,但至少印度和中國教育的痛,被一部印度電影拍出來了。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有豆瓣網友心灰意冷地說,「中國電影拍不出這樣的電影嗎?對,我們就是拍不出」。

這話,我不同意。

壹哥願意等,十年,二十年,就算等到人生盡頭,我就不信中國人不敢拍,不能拍這樣的電影。

總有一天,我要在電影院里,為自己的《起跑線》起立鼓掌。

中國人最大的痛,怎麼讓印度人先拍出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