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寒食節讀寒食貼

寒食節讀寒食貼

寒食節是啥玩意, 現代人或許只知清明不知寒食。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古代在清明節前二日。後來直接與清明節並為一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說起寒食節的源來, 不得不提介子推。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對於介子推「割股啖君」和介子推「守志焚綿上」這兩個典故,小編實在覺得匪夷所思, 在沒有抗生素,麻醉藥和高超外科技術的古代, 隨隨便便就割塊肉下來, 還不死翹翹,這古人的體制真是勝過小強, 而找人就焚山,結果搞出人命來, 這個晉文公也是腦子壞掉了。 不過這兩個典故以訛傳訛出了一個重要的節日「寒食節」,也催生了代表宋人書法之巔峰的天下第三行書-- 蘇東坡的《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黃州寒食帖》這卷傑作的最大特點就是把詩句的內容和書法的筆意高度地統一了起來。從書寫第一首第一字「自」開始,藏鋒撇出的第一筆即充滿了一種蒼涼無奈的意態。詩人即使在如此處境中,仍念念「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真是報國無門,有家難歸!開始數行寫得還平緩,控制住滿腔的激憤,如琴曲般輕輕的散板。漸漸地開始躁動不安,到「蕭瑟」、「海棠」等字突然「跳進」,用筆方折勁硬而又回鋒收斂,到「病起頭已白」逐漸減弱,似乎波聲遠去。第二首「春江」一開始就用強音,接著如濤聲,如擂鼓,如閃電雷鳴,節奏忽強忽弱,既突然又自然。到「破灶」、「途窮」等字大大跌宕起伏,此時如樂曲已達高潮,然後突然收筆寫「吹不起」做結束,真是「餘音裊裊,不絕如縷」。這種分析看上去似乎是作者精心構思,但蘇軾在寫的時候毫無這樣的意思,他是信手寫來,全靠平時文化素養的積累,

蘇東坡的字很多人覺得不好看, 扁扁的。可很好玩的是,所有認為蘇軾的字了不起的人,都是大家覺得字寫得最好的人。 黃庭堅以」石壓蝦蟆」來形容蘇軾書寫時,經常出現的橫扁結字。根據黃庭堅的說法,東坡不善懸腕,故書寫時的活動範圍較局促,單字的右側不易開展,如戈筆就容易成為病筆,形成」左秀右枯」的狀況。然此現象就如」西施捧心而顰」,雖然是缺點卻也是其書作之特色。」銜紙」二字懸針筆法,極其生動,可知蘇軾並非不能懸腕。蘇軾對黃庭堅書法的評語,認為其結字過於狹長,外觀猶如」樹梢掛蛇」。不過,東坡也在自己書法中加入此種結字,以增加章法的跌宕變化。

所以我的意思是是說,其實一般人不懂蘇軾的字,覺得這種字很容易寫,我也會寫。可是黃庭堅就說這種字簡直美得不得了,因為它是率性而為,所以它是最難的。 美學當中最難的是自然而不做作,當然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書法是難,因為它難的不是技巧,而是難在心境上不再賣弄。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關注公眾號,獲取更多書法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上太極 的精彩文章:

TAG:紙上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