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畫匠人張德印:創「新」是延續書法的根本

書畫匠人張德印:創「新」是延續書法的根本

確立以「新「為書法取法的理念,是保持學書法最終能按著自己的思路、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而走向大道的先決條件。古人講,「取法乎上「,「新「就是取法至上的前提。「新「就是創新。書法傳承是為了發展,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繼承,要發展就必須要創造。翻開中國古代書法史,魏晉時期是個分水嶺。之前,是漢字的產生、發展期,書法正伴隨著各種書體的演變而成熟,其間留下有名字的書家很少(當然還有其它歷史、文化原因);之後,是書法風格不斷演變的歷史,產生了眾多書家,他們都因「新「而延續著書法的根本。

古人講,「取法乎上「,「新「就是取法至上的前提。「新「就是創新。書法傳承是為了發展,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繼承,要發展就必須要創造。翻開中國古代書法史,魏晉時期是個分水嶺。之前,是漢字的產生、發展期,書法正伴隨著各種書體的演變而成熟,其間留下有名字的書家很少(當然還有其它歷史、文化原因);之後,是書法風格不斷演變的歷史,產生了眾多書家,個個自立風標,美輪美奐,遙相呼應,串聯起這一讓後人崇拜的書史,他們都因「新「而延續著書法的根本。

一、確立「母本」是取法的關鍵

如果說「新「是學習書法的首要,則由博而專是學書不可缺少的過程,只有通臨古帖才能產生真知灼見,這種見識也是發自內心而有條件地逐步確立的,才能發現合乎自我的經典對象,我暫把它們叫做「母本」。

「母本」就是建立適合自我生長、發育、並能不斷壯大的「革命根據地」,就是「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古人都有自己的「母本」。我們在研究書家檔案時,總要分析他的學書過程,經歷過哪幾個大家,最終成就了自己,而且最關鍵的是哪一家等等,這幾個大家就是他的「母本」。「母本」是自己精選出來的字帖,明顯帶有個人的審美傾向,因此她會影響你一生。對「母本」的練習,不能浮於表面,那是一個由粗入細、由細而精、由精而有所悟的量的積累。粗是粗略了解「母本」淵源、筆法要素、章法特點、審美要求等,這是一般人皆能做得到的。細是指進一步深入,無論筆法、結構、章法,還是氣韻,幾乎可以亂真,只有這樣才能算登堂入室。這才是當代李可染先生所說的「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

精是指取其精華,了解「母本」的精粹之處,同時也要發現她的缺陷,任何一件作品都是遺憾的作品,發現缺陷是學書過程中的一個飛躍。確立「母本」主要是精心模擬古人,幾乎放棄自我,正如劉熙載所說的入「他神」,如此才能入帖。這種專一、專註是獲取成功的重要保證。

二、尋找母本的生存空間

首先從書體上看。甲骨文是古老、神秘的,曾在很長的時間內是成熟的官方書體,它雖風格多異,但基本局限在一定的變化範圍之內,很規範,藝術創作所需要的想像空間受到了文字本身的局限。隨後的篆隸書,包括晉唐時期成熟的楷書,它們也曾一度輝煌,是一個時期的官方書體,包括筆法、結構、章法等書寫要求有著很強的規定性。尤其是唐楷,可用「黃金分割法」、「九宮格」等科學手段來進行規範,扼殺了藝術的想像力。

因此,唐以來,著名的楷書家、篆隸書家較少,而我們看到的是大量的行草書家,且成績斐然,光耀千古,這需要我們去反思。由於行草書書寫的不確定性、約束性小,想像空間大,尤其在大草書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因此,在書法史上從來沒有被認定為官方書體(章草例外)。這也警示我們,行草書領域的可塑性是極大的,這也是歷代大家們趨之若鶩的重要方面,也是今天學習行草書的人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寫大草書需要才氣、勇氣、俠氣、士氣、逸氣,常人難於應付,故歷來成功者寥寥無幾,但它卻是我們今天書家所研究、追摹的對象。

其次從書風、書家來分析。書風是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審美趨向之下所形成的趨於相對穩定的書寫特色,也可由相對趨同的審美取向的很多書家組成。例如唐楷,這一書寫特色是唐代書法的象徵,尤以顏真卿為代表。唐代楷書的形成有著它固有的文化背景,而魏晉清談不僅是文化上的,更是文字上的,行草、草書大行其道是書法呈「文字清淡」的樣式在文化上的具體反映「玄化」。楷書(小楷)成熟於禮崩樂壞的魏晉則是文字發展中的一個必然過程而已,它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一個使人奮進、秩序井然的社會環境。而唐楷「尚法「的形成是文化、社會發展在文字上的必然要求。因此,唐代楷書呈現出了一個大家林立、各派紛呈的局面。

但是,楷書資源也由此「用盡」,日趨裝飾和工藝。所以,自唐以來,已經沒有真正的「楷書家」了,即便「科考」越來越規範、系統,楷書要求更為嚴格,習楷者也更多,但也培養不出出色的大家。今天我們要「激活」唐楷,但願能「夢想」成真。

三、壯大「母本」是學書法的再度深入

這一過程是在了解「母本」生存空間的基礎上展開的。對「母本」學習的堅持並不斷充實是形成自我路徑的積累和依託。堅持對「母本」的學習是「專」,吃「精飼料」,由「專」而「博」,或者以「專」為基礎,不斷補充由「母本」局限所導致的包括筆法、結構、章法以及審美上的缺失等,不斷豐富和引入新的書寫要素及審美異趣來改善原有的不足,是學習過程中最終醞釀質變的再度深入,堅持以「觸類旁通」、「自然生髮」為基調,以此來擴展「母本」所輻射的範圍。

如此,在學習中的每一步都是環環相扣的,每跨一步是自然生髮而出,而非心血來潮,更不是人云亦云。這樣才真正做到學書時間、書寫經驗不浪費,不至於像一些學書者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最終無所獲。也由於這樣的學書過程是由感而發,是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有效反饋作用下的漸進,它具有自然生髮性、自我獨立性、全程統一性。

同樣,一本古帖,不長期臨習,不天天展玩於案頭是難能發現其秘密的,更不可能產生與遠古的先賢有心與心的交流了。這種方法也可有效防範盲從跟風現象的產生。壯大「母本」不僅豐富了書寫技巧,積累了創作經驗,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也是逐漸形成自我創作觀念的過程。不僅如此,也能總結和分辨歷代書法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是非、曲直,也逐漸能發現古人還給我們留下了多少空間。

四、學會「忘卻」

「忘卻」是重新回到自我書寫中來的開始,是創作中必須錘鍊的「心法」,是扔掉「拐杖」自立行走。我們在書寫中總是會留戀古人的這一筆、那一筆,這一組合、那一組合,或者是這一感覺、那一感覺,因為「她」太好了,太美了,但是「她」畢竟不是你的,自我的書寫似乎總有參照物,總有「母本」的影子,還停留在學書的基礎階段,而高一級的書寫是拋開所有的羈絆,忘懷一切干擾。如此,才能晉陞為真正意義上的「創作」,才能達到「不知何以為宗」的蛻化。這一「心法」需要長時間的磨練,因為人總有懷舊感、依戀感的,這是一個痛苦的歷練,但又是一個不得不經歷的過程。這需要多年,甚至一輩子來完成。

「忘卻」也是書寫中的一種膽識。古人講「可貴者,膽。」書法創作也需要「膽」。這種膽來自於自身,完全是自我元素的外泄,也正因有了膽才敢拆肉還母,拆骨還父,訶佛罵祖。應該說「忘卻」是一種化境,是書法走向自我的心路歷程。這種境界應該是我們不惜工本去穿越的。當然,這種穿越還需要深入生活,豐富的生活才是書法創變的手法更趨多元,這種書寫意味也才能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生根、生趣,壯大、壯實。

對每一位畫者而言,他們的繪畫作品,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財富,是他們真實的感情,是他們美好的願望。沒有優劣不分等級,是用心地感受和體會生活的結果。

學畫畫為的是做一個感性且細膩、優雅且有趣的人,而不是像塑料一樣,缺乏味道的人。不為名,不為利,純粹的喜歡畫畫。

學畫畫能讓你愛上這個世界,喜歡所有讓你喜歡的事物,讓你的生活充滿喜悅,而當你有了這些,你的心就會鼓鼓的,滿滿的。讓你的生活無比充實。

張德印,1963年生於河南,現為河南省德風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德風書畫院名譽院長、鄭州市戲迷協會會長、鄭州市天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德風收藏館館長、北京京華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文化產業報名譽社長、中國書畫名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書畫研究院鄭州分院秘書長。著名書畫經紀人、書法藝術家、河南新年戲曲大賽總策劃、全國書畫電視大賽總策、和諧盛世?百姓之福歌舞大賽總策劃。自幼好書法,博臨歷代碑帖。各體皆能,尤善行草,作品流暢瀟洒,天真率意,剛柔相濟,方園互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會界 的精彩文章:

名家張德印談書畫人生風險

TAG:商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