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假如失去一切,「我」還剩什麼?

假如失去一切,「我」還剩什麼?

O  Mio  Babbino  Caro

 Romance  of  the  Violin;The  Essential  Joshua  Bell;Le  Mystère  Stradivarius

Joshua  Bell 

00:00/03:26

假如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或戰爭來臨,

假如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面臨著崩塌與失去,

假如我的房子、車子、存款、title、朋友圈、最愛的人,

都離我而去。

剩下的「我」,是誰?

剩下的「我」,還擁有什麼?

我們似乎習慣了用「我擁有什麼」,來定義我是誰。

可當我一無所有時,我是誰?

【一無所有時,「我」是誰?】

我,還有我的身體。我的四肢和軀幹,我的眼耳鼻舌,我的五臟六肺。

外在的身體和身材會老去,畢竟它們的終極目標就是死亡。

我依然還有我的大腦,儲存著我的認知和技能,讓我有著溝通和學習的能力。可是,似乎連大腦也要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老化。

我,還擁有體驗與感受。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體驗到身邊的一草一木、細雨微風。通過味覺和嗅覺,體驗到食物的美味與花朵的芬芳。通過內心,體驗到身體的知覺,體驗到情緒的波瀾。

儘管身邊的人與事來了又去,努力緊緊抓住,但也可能終究抵不過命運。我的身體也已從出生這一刻開始,朝著衰老和死亡的輪迴邁進。但是,我永遠不會被奪走的部分,是我的體驗。此刻每一瞬間的體驗。無論擁有了多少人、多少財富、多少title,我的幸福指數完完全全取決於我的體驗。即使我坐擁一切,也不代表著我一定會美滿幸福;即使我一無所有,我依然可以在黎明時感受日出的神聖,感受陽光灑在大自然之中的美好,聞到雨水灑在植物上的清香,體會到周圍的人們傳遞的友善與愛意。

可是,我的體驗似乎也並非真實。同樣一首歌,有時聽覺得優雅,有時卻又覺得悲傷。步行在瑟瑟發抖的陰雨之夜,我的體驗並不愉快;看見前面那個沒有傘的孩子在雨中愉快的奔跑,雨天的給我的體驗又開始轉變。同樣的情境,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快樂,也可以感受到憂傷。

「我」,到底是在如何體驗著這個世界?

我的所有感受與體驗,都是在受到外界的信息激發後而產生的。而信息輸入端,來自於我的感官。「我」通過與外界互動獲得的對自己的認知,也是如此。而我對於這些信息輸入的解讀方式,卻取決於我的內在——我過去的經歷、受過的教育、生長的環境,都將影響我對於這些外在信息的解讀。

因此,「我」作為一個體驗者在這一端;而真實的世界,在另一端。位於中間的感官,作用是攝取信息;而最終決定我是否能夠體驗到幸福快樂的因子 ,取決於我的內在——這個充滿了各種噪音背景的舞台。

(註:上圖根據Carlo Pomeda老師哲學課內容繪製)

也許,「我」,只是作為一個觀察者存在著,觀察著我的感受和體驗,觀察著我身邊來來去去的人與事,觀察著我的身體和大腦,隨著時光慢慢流去。

也許,這才是「我」最真實的狀態。

【瑜伽到底有什麼用?】

瑜伽,就是幫助我們找到作為一個觀察者而存在的狀態。

它是一種工具,幫助我們去找到——如果我擁有的一切都崩塌,那個能夠讓我屹立不倒的內在核心是什麼?

1、「我」到底是誰?

這一切,應該從內在開始認知,而不是僅僅藉由外在的人與事物的反饋來認識自己、證明自己。因為,在「我」之外的一切的人與事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正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需要從「夢幻泡影」中醒過來,明白身邊的一切(人、事、情緒),無論是感覺很好,還是感覺很糟,都是短暫的,都不是恆定不變的。外在的一切人與事,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可以從它們身上看到自己缺失的部分,短暫的擁有它們,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完整和圓滿;可是外在永遠在變,我們無法永恆的擁有它們,一旦它們離開,就會感到痛苦、自卑、匱乏和缺失。真正的能牢牢抓住的只有自己,那個在剝離了一切外在之後,剩下的自己。

為什麼內在會感到缺失和不滿足?為什麼我們會需要外在的穿著、身材、工作、財富、地位、伴侶來肯定和填滿自己,來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堅強的、成功的、獨特的、被愛的?為什麼我們的內在會出現帶有缺失感的坑洞,感到空虛,需要外在的人與事來填滿?

瑜伽認為,所謂的「坑洞」其實並不存在,「真實的我」(Atman)原本就是幸福而完滿的,正如動物和小孩子那般簡單;那些感到缺失的部分,是我們的意識與「真實的我」失聯的、感受不到的部分,是那些我們原本具有、但以為自己不具有的潛能與特質。

2、怎樣找回「真實的我」,怎樣能在變化之中保持穩定和從容?瑜伽建議我們:

1)保持清醒的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從而保持內在的穩定

保持自我覺知,就是在經歷外在的人與事的過程中,觀察自己的身體、呼吸和情緒的反饋,通過這些舒適或不舒適的反饋,了解到自己內在的缺失感,並進行自我療愈。瑜伽的目的,就是讓每個人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自我療愈,清理那些阻礙我們與「真實的我」連接的障礙,讓內在回歸穩定而獨立的完滿感——無論周圍的人和事是來還是去,無論貧窮還是富裕,都不會影響我內心的平靜和圓滿。

2)那些阻礙我們看到「真實的我」的障礙,就是慣性的思維方式

瑜伽的重要作用,就是幫助一個人擺脫Karma。Karma俗稱業力,我的理解就是思維的慣性、或者說就是習慣。習慣的走某一條路吃某一家餐廳,習慣地認為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當我們有時在生活中或工作中卡出,跳出慣性,其實就是跳出一種僵化的思維方式,看到其實我們還有更多選擇的自由——例如別人通常覺得不好的事,我覺得是也可以是好事。

擺脫Karma,道理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太難了。因為我們的Karma、我們的思維慣性,它的形成是來源於過去的經歷,甚至可以追溯到童年或胎兒時期。Karma大多是在潛意識層面運作,我們平時可能根本意識不到,莫名奇妙的就無意識的做出了思維上的認定、或是陷入了某種消極的情緒。

3、瑜伽就是這樣一種工具:

通過練習自我覺知,幫助我們擺脫慣性,找回那種不會被外物所影響的內在滿足感。

擺脫Karma、跳出慣性,最核心的就是擺脫「二元對立」的想法——事情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黑與白,它們都是中性的,它們只不過是一種體驗而已。「我」只是作為一個體驗者而存在著。練習瑜伽,就是讓我們在盡情體驗人生的同時(放鬆),又能夠從自己的人生大戲中抽離出來(警醒),做一個客觀的觀察者,意識到戲中的我並非真實的「我」。「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to be in the world but not of it)」。「我」其實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觀察趨勢的發展、能量的流向。

瑜伽並不是主張消極被動的活著——反正人生就是一場體驗,那我隨便怎樣就好了。人生的目的地是死亡,而瑜伽追求的,是在有限的時間之中活出最真實的體驗——真正享受和熱愛人生這個過程本身,而不是執著於行動的結果。

例如 1)我發現自己其實不喜歡工作壓力太大的狀態,我的身體和情緒都很抗拒,其實我可以選擇另一種更輕鬆的活法,因為另一種活法也許錢少沒權利,但我感覺自己內心踏實、身體健康、能量滿滿。

又如 2)我想像別人一樣痛快的玩耍,看美劇、唱歌、泡吧,但我感覺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的身體和情緒都很抗拒,我覺得有一定緊張感的工作、一種時刻學習的狀態讓我的內心感覺更穩定,而這種穩定感不是來自與高強度工作和學習帶來的收入或名望,而是因為我的內心就是很享受這種高強度的狀態本身。

一切事情的發生,無論好壞,都有它的意義,都是幫助我們反思與成長的。正如只有經歷了恐懼,才更能感受到愛的美好;只有體驗過了「不是我」的狀態,才能找到「真正的我」是誰,找到那種只是單純享受活著的感覺,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了給別人看的人生。

為實現以上的目標狀態,為了幫助大家找到一種「無論外在怎麼變,我都感覺很舒適圓滿」的狀態,瑜伽提供了一系列工具——調息、冥想、體式練習等等,這些都是教我們如何建立、強化和保持自我覺知,幫助我們擺脫慣性思維方式的方法。

那麼,問題又來了:

1)瑜伽的調息、冥想、體式練習等,究竟是怎樣幫助我們鍛煉自我覺知、擺脫慣性的呢???儘管瑜伽更接近一種直觀智慧,但我不想盲目的練習。想要了解其背後理性的邏輯,而不是美容院式的道聽途說與忽悠。

2)如果我們的慣性模式大部分都在潛意識層面運作,平日里很可能意識不到,如何能夠覺知到它們、並且避免它們的發生呢?

關於這個問題,今後會推薦另一個有意思的工具來幫助解決:)

未完待續……努力學習研究中……

內容原創,圖片來自於網路

【參考資料】

Carlos Pomeda老師瑜伽哲學課.300H YOGA TTC @the clinic 2018.

阿馬斯:《內在的探索》.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與神對話》.

【衍生閱讀】

/理論探索/

/練習感悟/

/生活實踐/

請掃以下二維碼

關注小毛女的瑜伽體驗報告

NAMAST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毛女的瑜伽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TAG:小毛女的瑜伽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