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高君宇、鄒容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高君宇、鄒容

開欄語

慎終追遠,感恩英烈。清明時節,我們深切懷念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促進世界和平、人類進步而英勇獻身、畢生奮鬥的英雄模範和革命烈士。他們勇於奉獻、愛國奮鬥的偉大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向前。

精神永鑄,代代相傳。為弘揚傳承英烈精神和社會正氣,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積極營造紀念、緬懷、崇尚、學習英烈的浩然正氣和濃厚氛圍,從今日起,本報開設「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專欄,持續深入報道英雄模範和革命烈士的精神追求、感人事迹和突出功勛,持續深入宣傳人民群眾對英烈的崇敬緬懷。激勵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英烈遺志,弘揚偉大精神,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加滿油,把穩舵,鼓足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高君宇:寶劍火花獻身革命閃電彗星傳奇一生

山西日報記者陳俊琦報道:太原往北百餘公里,有一村莊,汾河從村西旖旎而過,村東緊臨峭拔高山,山頂烽火台巍峨挺立。因村居山麓,這個小山村被人稱為峰嶺底村。1896年,高君宇就出生在這裡。

高君宇的少年時代,耳聞目睹帝國主義列強和腐敗的清政府給中國人民帶來重重災難,並親身經歷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等巨大變革。高君宇的父親是中國同盟會會員,高君宇在父親的影響下,幼小的心靈里已經播下了反帝愛國的火種,接受了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啟蒙教育。

走出峰嶺底,高君宇先後考入靜樂縣高等學堂、山西省立第一中學。在太原讀書時,高君宇才16歲,在同學中年齡最小,但他勤學好問,成績優異。當時,山西省立一中是新思潮的中心,高君宇在這裡閱覽了大量進步書籍報刊,並把詩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作為言志詩。

高君宇從山西省立一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接觸到了李大釗、鄧中夏等一批良師摯友。五四運動中,作為骨幹分子的高君宇帶領青年學生參加遊行示威。1921年,高君宇受陳獨秀委託,回山西籌建社會主義青年團,並為團組織擬定了明確的宗旨:「喚醒勞工,服務社會。」當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高君宇是中共最早的五十幾個黨員之一,並且在黨的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黨的三大後擔任黨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1924年5月,高君宇返回山西籌建黨組織,召開了共產黨太原小組成立會議。同年夏天,經中共北京區委批准,中共太原支部正式成立。

高君宇離開山西後,擔任了孫中山先生的秘書。1925年,他隨同孫中山抵達北京。高君宇本來就有肺病,經常咯血,經歷了廣州的緊張戰鬥、北上一路勞頓,病情愈加沉重,被迫住院治療,後於同年3月病逝,年僅29歲。

高君宇堅定的革命鬥志和彗星般傳奇人生,令無數後來人追思緬懷。

峰嶺底村,既是高君宇的出生地,也是他16歲前一直生活和學習的地方。1996年10月22日,高君宇故居紀念館正式向遊人開放,截至目前已接待參觀者60餘萬人次,成為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高君宇故居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每年3萬餘人次的遊客量,不僅傳播了紅色文化,還帶動了老百姓開辦農家樂,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高君宇故居紀念館館長史錦明,20年痴心守護烈士故居,潛心研究高君宇的生平事迹,配合電視連續劇《生死之戀》及電視散文《回望高君宇》的拍攝後勤及資料收集,為連環畫《高君宇的故事》寫過解說詞,協助文物、黨史部門收集文物百餘件,為參觀者義務解說不計其數。史錦明說:「我祟拜革命前輩的奮鬥精神,信仰共產主義。我願將保護文物、弘揚先輩革命精神的工作永遠堅持下去!」

作家王慶華先生用半生精力潛心研究高君宇史料,歷時30多年,著書《情系高君宇》《高君宇傳》。

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實驗二團創作晉劇《高君宇與石評梅》,山西演藝集團打造音樂劇《火花》,各地巡演,好評不斷。

去年5月4日,北京大學專門設立了高君宇獎,作為該校共青團系統最高榮譽,專門獎給對集體貢獻最大的團員青年。

今日華夏大地,緬懷英烈、崇德向善,正在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

新華社記者周聞韜報道:4月3日是鄒容逝世113周年的紀念日。近日,重慶市渝中區在位於渝中區南區路的鄒容烈士紀念碑前開展了多場祭奠活動。鄒容烈士親屬代表、市民代表、武警戰士、少先隊員等百餘名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並瞻仰烈士紀念碑。

1902年,鄒容到日本留學,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投身於民主革命鬥爭。在日本期間,鄒容寫成了7章2萬餘字的《革命軍》一書,以「革命軍中馬前卒」署名,書中對民主革命的對象、性質、任務和前途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革命軍》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封建專制,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統地宣傳革命,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著作。剛一問世,就被不少人稱之為「今日國民之第一教科書」。

1903年起,《革命軍》先後在上海、新加坡、日本、香港、美國等地翻印29版,發行100萬冊以上,占清末革命書刊銷量的第一位。清政府驚惶失措,與帝國主義相勾結,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蘇報案」。

同年6月29日和30日,巡捕先後闖進《蘇報》館和愛國學社,捕去章炳麟等人。7月1日,18歲的鄒容獨自步行到租界監獄,自報姓名,慷慨入獄。

1904年5月21日,鄒容被判

「監禁二年,罰作苦工,限滿釋放,驅逐出境」。由於獄中非人的生活,1905年4月3日,鄒容病逝於上海提籃橋監獄。時年20歲。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榮銜,並讚歎「惟蜀有才,奇俊瑰落」。1944年,國民政府決定將原夫子池洪家院子至蒼坪街原鄒家祠堂路段改名為「鄒容路」,至今重慶市解放碑至臨江門一帶依然保留該地名。

鄒容烈士曾孫女鄒小菲、玄孫曾令堂在活動現場表示,作為烈士後人,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將一如既往地傳承好烈士精神,讓以天下為己任、對真理孜孜以求的鄒容精神在新時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展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日報 的精彩文章:

晉風晉韻文藝展演唱響絲路
花饃有意當「名角兒」

TAG:山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