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特別篇:古越陽明子

特別篇:古越陽明子

Deep-Sci:"-sci-"源自拉丁語的"scientia"(知識)

科學的目的在於幫助人類了解、「知道」周圍的世界

這樣,你就能保持 conscious 並且 prescient

(向上滑動啟閱)

致親愛的你:

Hi,見信如面!今天我們來品讀一本傳記:《心學大師王陽明——求知即是悟道》,不知你是否曾經讀過《傳習錄》,但你一定聽過王陽明,其實他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的傳記就是一部動人的成長小說。歡迎開啟閱讀,當然,更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願每日微小知識激發你的深刻思考。

(全文共計3547字,建議閱讀時間:15分鐘)

那,我們開始吧

今天開啟《心學大師王陽明》的閱讀,其實這不是第一次讀陽明,或許是因為同是越人,又或許是因為他的名氣。

更或許是因為他的「何為天下第一等事」之問與我一直關注的哲學基本問題相連:人為什麼活著?人怎樣生?路怎樣行?立什麼志成什麼人?怎樣的日子才值得一過?生存是否值得?

於我,讀陽明到現在,歷經了三個階段。

第一次接觸在十幾歲時,懷著對王陽明的敬仰和對中國傳統學問的好奇打開了《傳習錄》,初讀經典的年少的我總是被觸動,時時在字裡行間發現人生道理,更深覺「句句在理」,認真做了筆記。

但正如「知道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所描述的,很多大道理我們似乎都知道,卻其實又虛無縹緲。這一次的閱讀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深刻的影響,隨著時光流逝,記住的並不多。

或許當時唯一影響我的,除了「何為天下第一等事」的提問,便是「知行合一」這一條最核心的道理。

直到最近驀然回首我才有所領悟:自己這麼多年有「勇氣」堅持自己的活法,並且本能地厭惡「從理論到理論」的學究式論調,也許正是源自小時候的這一本《傳習錄》。

第二次接觸是在二十齣頭,大學剛畢業的我曾經重新拿起《傳習錄》來讀,但說實話翻了一翻就讀不下去了,當時眼界開闊了,讀書也涉獵廣泛,各種新奇現代的技術與思想蜂擁而至,當時時間被分割得七零八落,而我對真實社會的了解和經驗也正在開啟。雖然心裡明白典籍的好處,卻真的無法靜心來讀這一部經典。

第三次接觸是在去年,如果說走出大學校園是接觸社會的第一步,那麼前幾年開始的創業則是步履蹣跚的第二步,創業過程中各類問題蜂擁而至,於是我自然地經歷了創業必然會經歷的一些問題,內心經受考驗的我機緣巧合地讀了幾本王陽明傳記,才體會到什麼才是真正的觸及內心。

同時也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讀傳習錄的問題,原來只當做經典讀,只當做聖人之學拜讀,卻無法真正明知其意——這或許是我們讀典籍的通病,供奉著去讀、靜態地去讀,與現實脫離、漂浮在空中。

所幸的是,王陽明心學中的精要部分正是治療這個問題的對症之葯——他的致良知功夫正是從來不離開大地的,並且,這一位大儒自身也是慢慢長成的。

致良知,是要你真誠地站在地平線上,然後腳不離地地無限向上升華,把人拉成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

而那個為後世所熟知敬仰的那個王陽明,是《傳習錄》中的王陽明,是龍場悟道後的王陽明,是百世之師的完人王陽明。

有人說,「前面的都只是鋪墊,只是成長曲,顯示了陽明從哪裡來而已。」

但,也許前面的鋪墊和成長曲,正是我們真正理解這一位大儒的最好切入點,相對來說,知道陽明從哪裡來,心學從哪裡來,比背誦心學本身更重要,更有指導意義,也更能讓我們「知行合一」。

對於成功了的人,後世只會覺得他每一步都在走向那個輝煌的峰頂,但在經歷的時候才會明白,當時的情形,遠不會有融會貫通的愜意和從容。

決心、悟性、經歷都會影響一個人是否可以發現自己的「良知」。無論是小時候的經典一問,還是他超高的悟性和孜孜以求的努力,或者是被貶龍場的九死一生,都是成就這一位聖人的要素。

我想從成長的角度,從俠客夢的小陽明開始,聊一聊陽明先生。

一、何為天下第一等事

渴望不朽的人認為日常生活不值得過,渴望生活的人認為追逐不朽是虛妄的。而孔子開創、王陽明弘揚的「心教」則告訴你:不朽在人格,生活在心意。

《王龍溪先生全集》卷二《滁州會語》中說,陽明生來就是個「英毅凌邁,超俠不羈」的孩子,他12歲在京師就塾師,不肯專心誦讀,每潛出與群兒戲,制大小旗居中調度,左旋右旋,略如戰陣之勢。

龍山公(王華)出見之,怒曰:「吾家世以讀書顯,安用是為?」先生曰:「讀書有何用處?」龍山公曰:「讀書則為大官,如汝父中狀元,皆讀書之力也。」先生曰:「父中狀元,子孫世代還是狀元嗎?」龍山公曰:「止吾一世耳。汝若中狀元,還是去勤讀。」先生笑曰:「只一代,雖狀元不為稀罕。」父益怒撲責之——(《王陽明先生出身靖難錄》卷上)。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常常擔心兒子會發展成什麼模樣,祖父王天敘卻充滿信心。他憑直覺就覺得這個孩子不是凡品,而且他更願意相信相面先生的美妙預言:「此子他日官至極品,當立異等功名。」

這一段對話非常經典,但也貌似平常,似乎狂妄小兒的不知天高地厚之言。如果沒有他之後用一生來上下求索的實踐驗證,那隻能流於笑談。

王陽明的這一立志,影響了他的整個一生。中國古代的官場什麼都可以容忍,就是無法容忍特殊,而王陽明則正好相反,他什麼都可以容忍都可以去嘗試,就是無法容忍自己平庸。

也許,這要從越地講起。

二、古越陽明子

王陽明是餘姚人,為越地。

越地越人的特色要從大禹治水說起,大禹治水告成於這片三苗古地,流行的越文化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魯迅先生認為大禹是中國脊樑的原型樣板,既是平實之論,更有同鄉的自豪之情。

越山是神奇的山,越水是神奇的水,越人是既不同於齊魯人,也不同於燕趙人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終於報仇復國的精神最見越人氣性,越地出志士,即使是名士也帶有孤傲倔強的志士之風。

王陽明正是出生於這一片土地,秉承著禹墨一脈的精神氣質。

《墨子·貴義篇》中說:

子墨子曰:「今瞽曰:『鉅者白也(7),黔者黑也。』雖明目者無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雖禹、湯無以易之。兼仁與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其意思就是,瞎子也知道黑白的界說,但讓他挑選具體的黑白之物,他就不知道哪個是黑哪個是白了。……同樣的道理,高談仁義卻不能成仁取義就像瞎子不知黑白一樣,「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以「名」來取代「取」,學術的積累和傳承膨化著「名」,名是知,可以層累;取是行,是每個人的直接經驗,不能遺傳。

所以當人們用仁義道德之名來竊取榮華富貴時,言行不一就變成了普遍的人性炎症。

承襲墨子一派的精神氣質的王陽明,正是因為深刻理解了這一個人性炎症並毅然摒去哪個虛假不實的「名」的世界,所以才能重新設定人的出發點和歸宿。

他區別於不能知行合一之儒,將一切落實到「取」上的知行合一來對治被異化和蒙蔽本心的痼疾。

三、一部動人的成長小說

聖人王陽明並不是生而有之的,用甘泉的話來說,王陽明「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

一個不務正業的狂妄青年。

有很多故事,包括格竹子、結婚當天恍惚出走。

從立志開始到龍場悟道,這十幾年來王陽明一直在這條線上苦苦摸索,在常人看來似乎是魔障了。

如果沒有悟道,或許真的是一種魔障。

直到被貶龍場之時,他依然只是一位直言仗義的文官,但是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的對聖人之道的探尋就在這個低到不能再低的,一天數死的絕地里,頓悟了。

其「吾性自足」是逼出來的,他在龍場悟通的生死觀,從理論上來說,實在沒有什麼稀奇,做一些性靈玄言詩是很容易的,但真的融化在血管里、落實在行動上,就不是滑舌利口的野狐禪,也不是言行歧出的支離學了。

後人描述悟道的場景時說,在春夏之交的一個午夜,他忽然從石床上呼躍而起,如同癲狂,是啊,十幾年的探索,他終於在這個絕境找到了一個「不欺心」的對自己的交代,找到了本源和正路,這一悟,離當年格竹子大病一場已有將近二十年。

這個說起來簡單,實在不容易。

世人從進入滾滾紅塵,就很難明心見性,童心變成了利害心、是非心,良心被放逐到計較得失的慾望之海中,成為自負其屍到處遊走的行屍走肉。

王陽明命大,「運」卻一直不佳,雖有大志但仕途坎坷——打擊好名之心;被廷杖、入獄、貶官——錘鍊榮辱耐性,直到真正面對生死的絕境,這一切,卻都成為了王陽明悟道的機緣。

太多的道理在紙上「早就說過」,「古已有之」,從理論上看來,心學的道理似乎也並不神奇,但王陽明後來的實踐,以及這個道理得來的過程,才是真正的「心學」。

「紙上」得來的一切在這個心學體系中是不算數的,因為能「學」過來的東西是衣裳,用心「證」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家骨頭上長的肉。

再次品讀,領悟比以往多了些,也正是因為閱歷的增長,但紙上得來的領悟並非「真知」,陽明先生強調「事上煉」,知行合一絕非耳口之學,而是身心之學。

推薦。

心歸航,再啟航

願每日微小知識激發你的深刻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Sci 的精彩文章:

生命進化的窄門
人類的身份危機

TAG:Deep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