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見過南通人清朝的分書地契嗎?

你見過南通人清朝的分書地契嗎?

在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土地一直作為主要生產資料,在農耕生產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解放以前,土地實行私有化,於是,土地的買賣租賃應運而生,就像現在的房地產市場,買賣交易口說無憑,用書面文字記錄備案,這就是地契,猶如現在的房屋買賣租賃合同。而且那時的人口數量一直是衡量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弟兄姐妹眾多,無論家庭大小,最後總要分家,分家也是以書面形式,稱之為分書。


在南通開發區小海鎮朝陽港村邱家埭有三個吳家宅,據大伯父在世時說,我的祖先是由正場搬遷而來,根據現有的資料推測大約在清嘉慶年間道光初期。我們吳氏由正場搬過來起先沒有幾戶,經過數代的繁衍生息,家族不斷壯大。

如今,在我的家中仍然保存著二十多張家傳的分書、地契和房契。從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公元1981年,時間跨度130年有餘。這些老的分書、地契和房契保存完好,不僅是珍貴的家庭檔案,還對研究清末民國的農耕文化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光緒廿貳年(1896年)吳家的分書


1981年吳家的分書

家傳最早的一張地契(1850年)

這份是家傳的最早地契,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其中有個人名吳士華是我高祖吳士達的堂弟兄,解放後劃為地主吳師聖的祖父,吳師聖(1917-1988),生於小海鎮定海山後邱家埭,自幼對機械錶現濃厚興趣,青少年起就到上海和南洋的外輪上學習機械修理,水平很高。解放後參與創辦天津軋鋼廠,高級工程師,後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範。


同治三年(1864年)的一張租地文書


光緒九年(1883年)的一份賣地文書

攝影:黃為人

來源:南通畫報

責任編輯:王莉

主辦:南通市檔案局

協辦:三角洲雜誌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記憶南通 的精彩文章:

TAG:記憶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