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謁官山張浚張栻墓

謁官山張浚張栻墓

南宋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8月28日深夜,南宋中興名相、抗金統帥張魏公浚,病逝於江西余干他的好朋友趙頙家中,享年68歲。彌留之際,他手書家事與兩子,曰:「吾嘗相國,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他的兒子張栻張杓遵照父親遺願,沿長江,過洞庭,渡湘江,最後在溈江溯流而上,到達潭州衡山縣南嶽之陰楓林鄉龍塘里(今寧鄉市巷子口鎮官山村),於這年11月辛亥日正式下葬於此。

南宋淳熙七年二月初二日,張浚之子、一代大儒張栻病逝於江陵府(今湖北荊州),享年48歲。據記載:「至就殮,通身透明,瑩澈如水晶,臟腑筋骨歷歷可數,見者莫不嘆異。」當張栻辭世消息傳出之後,百姓為之慟哭,靈柩駛出江陵時,老稚挽車號慟,數十里不絕,四方賢士泣涕相吊。遠在廣西靜江府的百姓哭之更哀。張栻的靈柩也同他先父一樣,沒有歸葬四川故里,而由其弟張杓護送,歸葬於其父張浚墓左。

由於張浚張栻父子在忠君愛國、傳道濟民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歷朝歷代對張浚張栻都十分懷念。朱熹曾千里迢迢來到張浚墓前祭奠,寫下著名的《拜張魏公墓下》;南宋詞人劉過經過墓前時,題下《挽張魏公》:「背水未成韓信陣,明星已隕武侯軍。平生一點不平氣,化作祝融峰上雲。」明嘉靖三年,嘉靖皇帝「命其墓地為『官山』」;清末曾國藩、左宗棠對張氏父子極為敬佩,以之為表率身體力行,郭嵩濤認為曾國藩便是大清朝的張浚。同治八年,同治皇帝下旨,凡經過張浚張栻墓前的「大小文武官員,到此止步下車」。

這裡還曾建有張浚張栻父子祠。父子祠墓始建於南宋,元初及洪武兩燹於兵。嘉靖三年(1524)知縣胡明善因舊制修復,於祠前泐朱子所撰神道碑,並添置墓田四十畝,以備春秋仲丁祀典。大學士楊廷和撰記,後人建有御碑亭。萬曆三十年(1602)知縣沈震龍、縣丞芮良才、訓導李述增置祭田。後祭田為里中彭氏所據,崇禎戊寅(1638)邑人陶汝鼐復置。明季復燹於兵,墓田為僧人所據。

順治八年(1651)重修,掘得錫壺一把,上有「南軒」銘文。順治十八年(1661)山陰裔孫貴州都勻府知府張維堅偕弟維台立「宋元輔封魏國公前節鎮潭州張公德遠子大儒謚宣修撰安撫使南軒公祠墓」碑於墓前。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縣鍾靈秀呈請撫憲趙申喬、學憲潘宗洛檄令僧人退出墓田,歸還儒學,設奠修祠,飭教官春秋致祭。撫憲趙申喬題「濬源泗水」匾。康熙五十四年(1715)裔孫啟禹(字坦齋)、啟斌(字二允,號完夫)捐置田荘二十四畝並倡族重修墓前饗堂,五十六年饗堂告成,前知縣時任山西道御史陳嘉猷撰記。是年裔孫興雋(字廷蔚,孫志潔)呈請教諭王仁護批定春秋祭祀。雍正九年(1731)觀風整俗使李徽題「濂洛聞知」匾。十三年裔孫啟斌倡族重修神道碑。乾隆十一年(1746)裔孫志溓、志渾、志涵呈縣學申蒙、撫憲楊錫祓咨部設立奉祀生一名,以光俎豆。裔孫志潔(字勵山,乾隆十一年襲)、鳴瑞(字玉佩)、茂倫(字五常,嘉慶十六年襲)先後襲任。咸豐二年(1852)裔孫張銑倡族重修,奉祀生五常,裔孫寶鴻、玠琳、繼良董其事,歷三寒暑而觀成。同治八年(1869)裔孫合族立「宋大儒張南軒先生之墓」、「宋元輔封魏公張公德遠墓」碑,原碑嵌於享堂右壁。

1959年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67年祠墓被毀。1982年按原形修復,1983 年再次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長沙市人民政府立碑保護。2005年列為湖南大學教學基地,2008年寧鄉縣政府重修兩墓,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專門的保護。清明前夕,為緬懷先賢,我再一次拜謁了張氏父子墓。

張栻張浚墓所在的官山,雷橫公路從山前經過,交通十分方便。近年來,人們在這裡修建了南軒文化園,配套設施十分完善,因此我們的尋訪之旅也變得輕鬆起來。我們在官山下了車,便見到一處高大的三開間漢白玉牌坊,上書「南軒文化園」五個大字,楹聯是:「以堯舜君民心振千秋沉溺;承孔孟性理學起一世膏肓」。順著牌坊下的柏油公路前行百米,有亭翼然,名「下馬碑亭」,亭內擺放著兩塊巨石碑,分別鐫刻著「大小文武官員」「至此止步下車」,這就是著名的下馬碑了。此碑是同治八年重修時的原物,被發現後曾一度擺放於溈山密印寺山門一側,南軒文化園落成之後再度回歸官山,也算是物歸原主了。

下馬碑亭之後,是一座氣勢宏偉的木橋,橫跨在溈江之上。橋下是黃材水庫庫尾,枯水期芳草鮮美,漲水時碧波蕩漾,景色怡人。走過這長長的木橋,便到達南軒書院,為紀念「朱張會講」850周年,這裡於2017年秋舉行了隆重的學術交流活動。張浚張栻墓便位於南軒書院之後的半山腰上了。

因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文物局對這兩座墓葬進行了專業的描述:

張南軒墓由拜道、拜台、墓圍、墓冢、墓碑、香爐、石筆等組成。佔地面積169平方米。拜道全長27.3米,寬3.13米,兩側有護欄,護欄寬20、高133厘米,首端為蓮花瓣飾,由77級踏步自下至上通往拜台。拜台南北進深2.85、東西長8.15米,呈不規則六邊形;拜台正中安有鼎狀香爐,長80、寬36、高50厘米,香爐正面浮雕「福」字,周邊飾雲紋。與拜台緊鄰為墓欄,墓欄呈5開間,面闊4.94米,中有4立柱,立柱尖為四稜錐形,高120、寬18.5厘米,分別由兩橫條麻石以榫卯方式串聯立柱,橫條麻石寬40、間距30厘米,墓欄兩端立柱通高1.68米,八邊形,上置石獅,石獅高0.55米;張南軒墓墓碑位於墓圍正中,由直墓碑和橫枕碑、墓額(筆架)組成,其中,直墓碑為青石質地,寬83、高155厘米,楷體陰刻直書四列,從右至左分別為:子山午向/宋大儒張南軒先生之墓/嗣孫重飾/大清/同治八年己巳歲季春月吉日合族仝立。橫枕碑位於直碑上端,高33、寬83厘米,宋體從左至右陰刻「高瞻遠矚」四字。橫枕碑上墓額為「山」字形筆架式,中為葫蘆狀,兩端上翹,筆架通高68、通長133厘米;張南軒墓墓圍呈圓弧狀,墓圍寬56厘米、南北直徑9.27、東西向直徑10.3米。墓冢位於墓圍中央,饅頭狀,直徑5.3、高1米。該墓為是研究繼承和發揚湖湘文化集大成者宋代大儒張南軒的重要實物載體。

對張浚墓的描述是:

該墓座北朝南,由拜道、拜台、香爐、墓圍、墓冢、石筆等組成。制式與張南軒墓類似。其中,拜道通長22.1、寬3.08米,共有兩處歇台(17級踏步處為第一級歇台,37處踏步處為第二級歇台),歇台大小與張南軒拜道歇台完全相同。經第二級歇台往上20踏步至拜台,拜台呈不規則六邊形,麻石鋪面,南北進深2.36、東西長11.1米,兩側立有四邊形石筆,呈對稱排列,石筆邊寬0.23、通高2.48米,筆尖為圓錐狀,高40厘米,石筆下有鼎式柱礎,柱礎高45、寬40厘米,腹內凹,兩石筆間距4.6米,張浚墓香爐及安放位置與張南軒墓規格制式大小相同;墓欄三開間制式,中有兩四邊形立柱,墓欄全長3.32、高1.22米,立柱寬18厘米,頂端為四稜錐形,中有兩橫條麻石相互連接,墓欄兩端為八邊形立柱,上置石獅,通高168厘米,其中石獅高40厘米;墓圍直徑6.86米,製作工藝與張南軒墓類似,一級墓圍長10.4米,二級墓圍長8.2、高1.10米。墓冢為饅頭狀,直徑4.60、高0.84米,三合土墓冢、周邊以麻石護砌。墓碑由直墓碑、橫枕碑和筆架組成,直墓碑為青石質地,寬83、高155厘米,楷體陰刻直書四列,從右至左分別為:壬山丙向(右側偏下) 宋元輔封魏國張公德遠墓(正文居中) 族眾重飾(左側偏下) 同治八年己巳歲季春月吉日合族仝立。該墓對研究宋代墓葬制式布局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也為研究南宋初期政治文化軍事史實的重要依據。

因為正是清明前夕,前來掃墓的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一位老人鶴髮童顏,精神矍鑠,他在墓前敬獻好花籃,然後跪在墓前祭拜。等他儀式結束後,我問他來自哪裡,他告訴我他來自芙蓉鎮,就是湘西那個拍攝電影《芙蓉鎮》的地方。我說遠道而來,辛苦了。他說道,年年都來,不辛苦。中國人的身體里,永遠流淌著家的精神、根的血液,所以無論天涯海角,不論千里萬里,他都夢想著回到那個自己最初的來處去看看,所謂不忘根本、不忘初心,也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而此時的南軒書院里,正在舉行著一場傳統文化國學講座,嶽麓書院的教授們正在講授著「張朱之學」,精彩內容讓來賓們聽得入神。「天地之道不息,則朱張之學不朽。」從教授們鏗鏘有力的宏亮聲音里,我彷彿聽到了歷史之於未來那黃鐘大呂般的迴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鄉文史 的精彩文章:

清明奠:寧鄉先烈威震滇西

TAG:寧鄉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