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有為梁啟超為何分道揚鑣

康有為梁啟超為何分道揚鑣

1890年,梁啟超是一名17歲的年輕舉人,傾慕於康有為的風範拜他為師,成為康有為最得意的門生,從此他們師生加老鄉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在戊戌變法中,師生奔走南北,鼓吹變法,發表演說,上書皇帝,成立學會,創辦報刊雜誌,一時間名震海內,並稱康梁。

這時的梁啟超非常敬仰老師康有為,在他的字裡行間透露出濃濃地敬意:

「我們每聽一課,一個個歡喜踴躍,都以為有所收穫。「

」先生大樂,益發縱談,我們的收穫也就更加豐富。「

」我們收到老師這樣的教誨,警惕著,憂患著,不敢放縱,時刻鞭策,永遠勉勵。」

毫無疑問,康有為是梁啟超的思想啟蒙者。但如果沒有梁啟超這支富有感情的筆,康有為的名字不會傳播的如此響亮。師徒倆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誰都沒想到有朝一日兩人會反目成仇。

有人說,兩人的分歧在學術思想上。梁啟超三十歲以後閉口不談改制,他認為自己和老師是兩個學派,而不是康梁一派了。

我則傾向於另一種說法,他們分道揚鑣的深層原因是政治思想的分歧。

戊戌政變後梁啟超東渡日本和孫中山來往密切。康有為看到梁啟超發表背離他的改良路線的文章後,非常生氣,急忙發電要梁啟超速來香港面談,並責問他:」革命,革命,你要革誰的命?革滿清的命,不就是革光緒皇帝的命嗎?你居然做出這種忘恩負義的事情!……當初,你也口口聲聲頌揚皇帝恩德,現在卻要革他的命,你是個什麼東西!「

康有為越說越來氣,隨手抄起一個報夾子要教訓這個不爭氣的弟子,口中還大叫:「你的命都是光緒皇帝給你的!」康有為從不打人,這一次或許也不是真打,確實也沒有擊中弟子。但梁啟超卻大驚失色,立刻跪倒認罪向老師發誓絕不動搖,不進入革命黨中。

梁啟超說到做到,即使清朝滅亡,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幾番苦心也沒把他拉進來。

袁世凱當總統,多次請康有為到政府任職,康有為堅持己見,認定君主立憲制是中國的唯一出路,最適合這個國家,共和也是假共和。而梁啟超則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

這對曾經情深意滿的師生從此分道揚鑣,各自踏上各自的征程。他們最初的攜手是受思想的驅使,他們最後的分手也是受思想的驅使。

思想家,思想家,為思想奮鬥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回味以往 的精彩文章:

秦國的祖先是個養馬官?
假如太平天國成功情況會如何

TAG:回味以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