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通天徹地法:鍊氣入骨、入脊,斂氣入髓、入臟直通中脈

通天徹地法:鍊氣入骨、入脊,斂氣入髓、入臟直通中脈

通天徹地法(也稱俯身拱腰法)是筆者在師傳基礎上深入研煉的結晶,是太極內功修鍊中鍊氣入骨、元氣洗髓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法練習的主要部位是脊柱。

現代醫學認為,脊柱是人體重要器官之一,由頸椎、胸椎、腰椎、尾椎組成。脊柱中央有管道,稱之為椎管,其中容納脊髓。脊髓上端直接連於顱內腦組織,下端在脊髓圓錐以下形成馬尾。由脊髓分出的神經根,從脊椎的椎間孔穿出,分出各種神經分布於全身各部的組織器官,主管著形體的感覺、運動及反射等功能。脊柱也是人體的支柱,不僅承載體重負荷,緩衝震蕩,而且參與組成胸腔、腹腔、盆腔的壁,保護胸、腹、盆腔臟器,四肢與頭顱均直接或間接地附著在脊柱上,任何部分的負重、受力均可傳達到脊柱。可見,脊柱對於人體生命活動是多麼重要。

通天徹地法就是一種以鍛煉脊柱為主的內功修鍊法,對於練習太極拳者有很好的促進內功修為深化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如下:在形體上,主要是從脊柱的動作入手來強化脊柱的功能,進而使大腦(意元體)及周身組織器官功能得以調整和加強;在意念上講究神氣合一,使精神直接轉化為能量,從而使人體的整體功能進一步開發。

為什麼把「俯身拱腰」稱作:「通天徹地」呢?這是針對練功層次而講的。「俯身拱腰」是根據功法中的形體特點來命名的,而「通天徹地」則是練功過程中整體意境的表述,同時也是練習本法所要進入的狀態和達到的目的,即用真氣打開全身的穴道、毛竅和腠理,運用體呼吸接通天地之氣,使意識與虛空相合,把虛空的信息(真氣、元氣、混元氣)直接用意念接收到體內,使之成為一股能量在人體內暢通地運行,從而達到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功效。

為讓大家系統地掌握通天徹地法的內涵,本講座主要分十二部分進行(散仙按:似乎應為九個部分),其中第六部分又分為整體慢起和快速上起兩個層次來闡述。

一、人天混融(胸前合十)

古人認為人與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氣化成的。《內經》中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帝曰:何謂也?歧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就是說天地人三者是一氣分布到不同領域的結果,是可以認識與掌握的。對此,《太平經》說得更明確:「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各有自始祖」,又說:「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即人與天地同為宇宙大自然的一部分,共同享受大自然的哺育。

太極內功修鍊的過程,就是人與宇宙大自然混化(人天混化)的過程。在練功開始,即調整身形和起勢時,就要直接從人天混融入手,通過意念導引、形體運動、氣機升降,使人與大自然進行開、合、出、入、聚、散、化的混化,從而使練功者達到天地人相合的境界。其具體方法,就是人通過調整身心,使之進入一種「道心」的修鍊狀態中,用以意引氣的方式,打開天門,接通上方虛空;打開湧泉接通地下虛空,如此就可使天地人合為一個混元整體。

古人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止是枉然」。內功修鍊中不跑念頭,注意力集中,意守體內,多注意身體相應部位的變化,久而久之,體內氣機就能動起來,精神隨著形體的調整也就提起來了。怎樣提起來?就是在鍛煉的過程中,要求虛靈頂勁,氣沉丹田,落地生根,脊柱上下似呈一直線,在放鬆的狀態中,神意照體,引動清陽之氣上升,從而將身體(精、氣、神)提起來與天地的虛空連為一個整體,達到頂天立地,形松意充之境界。

(一) 動作詳解: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眼輕輕閉合,全身放鬆。兩手插入地下虛空,在濃濃的大氣海中心,虎口帶動,體前捧球上升,至胸前呈合十手。

(二) 意境指導:調整好身形後,進入放鬆入境的狀態,意念兩腿站在無限深遠的大氣海中心,隨著手指微動、手心含凸混融地氣,像有一種若有若無的能量在混融,然後用意念把它攏聚成一個大氣球,然後把這個氣球很形象地捧起來。這個過程就是天人合一的過程。意識里有恍恍惚惚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神與氣合」的意境。

(三) 內涵解說:一個非常簡單的捧球,內涵無窮的奧妙。當我們兩手體前捧球上升至胸前合十時,要非常形象地把這個氣球捧起來(實際上就是捧起虛空的能量)貫到體內。這合十手是一個定心訣,你安安靜靜地體察體內的氣機,閉著眼睛向里看,耳朵向里聽,若接到人天混融的整體信息一般,一下子就會領悟「自性」(修道者講的道體,即漸修與頓悟所感覺到的一種狀態)而打開心竅。在心竅似開非開的過程中,意識里會出現心包天地、心包太虛的意境。這實際上是我們的心與萬物混在一起了,虛空有多大,心胸就有多寬。在這個過程中,有時會感覺到有種任重而道遠的使命感,讓自己珍惜現在的機緣,刻苦研練,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完美,進而為造福人類的健康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抻筋拔骨(提氣揉腕)

(一) 動作詳解:(接上式)合十手邊交叉邊上舉,舉至頭頂上方翻掌心向上,兩臂伸直輕輕上拔,然後肩臂放鬆,交叉的雙手向上如托物,在頭頂正上方輕輕地揉動,兩腕交互沿前、上、後、下的方向劃立圓。如左腕向前、向上時,左肩往上帶,左腕向上拽,左臂伸直,同時右臂向後、向下放鬆,肘微曲;右腕劃圓動作與左腕相同,方向相反。兩腕交互劃圓抻動,反覆體會。

(二) 意境指導:合十手於胸前,心靜體松。合十手交叉上舉時,好像體內有一根透明的氣線冉冉升起,意念打開頭頂天門,升至上方虛空。意識里把自己比作是一個「胎兒」,而虛空是一個具有無限能量的「母體」。一根形似彩帶的氣線將「胎兒」與「母體」相連,把虛空的混元氣源源不斷地收入體內。

(三) 內涵解說:在上方虛空揉腕的過程中,兩腳併攏,周身中正,提前陰、收小腹、松命門、垂尾閭、領百會。揉腕時必須是手腕旋轉,同時牽動肘、肩、胸、肋、胯、膝、踝等各關節都在隨著旋轉,更主要的是揉動腳心湧泉穴,打開湧泉穴,把地下虛空的混元氣接收到體內,這樣才能達到上下貫通,這是深層次的功夫內容。

手劃立圓時,手要盡量向上拽,用肩往上帶,抻動頸椎、胸椎、腰椎,並且把整個胸肋都抻動了。做得好能抻到腳跟、腳心和腳趾尖,這時湧泉穴在螺旋地碾動。兩腿就好似兩根透明透亮的氣柱子,氣機在體內收斂,全部貫到每一節脊椎裡面,這就是「抻筋拔骨」。在抻動中,把每一個關節都牽動起來,真氣在骨髓里鼓盪,這叫「上下內外旋太極,萬法歸一修內功」。有了這一層功夫基礎,下面的功夫就好練了。

三、頂天立地(輕輕上拔)

(一) 動作詳解:(接上式)鬆開交叉手轉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兩臂伸直,以腰椎命門為定點,混元竅(中脘穴的中心,但不是實體的穴位,而是一種功夫的竅點,一種特殊的感覺,和實體的身體呈兼容狀態)為中心,上提下拉,輕輕上拔,意到極點。然後全身從上到下(上肢、頸項、胸背、腰腹、下肢)依次放鬆。熟練後進入狀態即能體會到有一股熱流從頭頂灌至足底的感覺,這是用拔起來的氣貫通了全身的感覺。

(二) 意境指導:輕輕上拔的訣竅在於以混元竅為中心上提下拉,這是在抻筋拔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體會到天地人合的意境。古人認為:虛空是一個大宇宙,天地上下距離八萬四千里,上面三萬六千里稱天氣,下面三萬六千里稱地氣,中間一萬二千里,稱天體混元。人體是一個小宇宙,按人的形體來講:在混元竅以上的是心,心氣連於天,稱天氣。在混元以下的是腎,腎氣連於地,稱地氣。心以下,腎以上,中醫說的中脘穴裡面,叫人體混元。心腎距離八寸四,心距混元三寸六,心為天;腎距混元三寸六,腎為地;中間一寸二稱人體混元,在內功修鍊中稱之為玄竅,玄竅是內功整體修鍊的核心。師曰:「水火既濟心腎通,脾藏中宮融四臟;肝肺相親情性守,天地人合混元中」。

(三) 內涵解說:做輕輕上拔時,要做到鬆緊並用。意念:百會往上提,湧泉往下踩,把每一節脊椎、四肢大小關節(包括指關節)與肋骨等全身一切部位都輕輕地拉開,一邊拉一邊意守體內向里斂氣,這是整個練氣的過程。當拔到不能再拔了,一放鬆,氣呼呼地向里滲透,放鬆的過程就是整個斂氣的過程。這樣一緊一松,稱為鬆緊並用,亦屬動靜一如,陰陽轉化,內功洗髓修鍊之方法。比如:高血壓病人,在做動作中,微微地一拔,緊後馬上放鬆,久而久之習練,血壓就漸漸地降下來了;有的人平時頭部不舒服,大多數是因為沒達到煉精化氣,軀體混元氣沒有向臟真、神意混元氣轉化,而是到了頭部。這部分人做輕輕上拔時,要特別注意裹臀、靠胯,上下一起緊,意念全身緊、緊、緊……由意念緊轉變為形體緊,當緊到不能再緊了,馬上放鬆,咕嚕一響,好像一股熱流一下子就通透了全身。只要氣能夠在體內轉化,就能自由地升降,若能自如地引氣內斂到骨髓、內臟裡面去,那功夫長得就很快了。有的人體內局部緊,這屬於氣血不通,而通天徹地的很多動作要你緊,卻緊不起來了,這只是意識緊,沒有真正用意念想肌肉貼住骨骼。如果能做到一緊一松骨肉相連,氣自然就進去了,這是武功里鬆緊並用的練法。內功修鍊,主要在於存心凝神,精神內守,意氣內斂,達到上下內外一氣貫通。

四、神龍入海(整體慢下)

(一) 動作詳解:(接前式)輕輕上拔,拔到不能再拔時,兩手帶動身體用意念再次上拔,把身體每一個關節都牽拉開。雙臂夾耳,收下頦,下頦盡量貼胸,沿胸向下,脊柱逐節捲曲而下,在慢下的過程中,背向上向後拱,頭往裡扣,手向前向下夠、拽著往下卷,首先七節頸椎一節一節明顯地捲曲而下,然後十二節胸椎逐節捲曲而下,最後腰椎、骶椎逐節而下。兩掌按地,收腹拱腰。

(二) 意境指導:練習整體慢下時,速度越慢越好,為什麼要慢慢地下?就是要大家認認真真地體會體內氣機的變化。在脊椎逐節捲曲而下的過程中應注意兩點:手與頭向前、向下,背部同時向後、向上,每一節脊椎在向下拉開的過程中,都要體現出「二爭力」,一邊牽拉一邊俯身向下,這樣把每一節脊椎和周圍的韌帶都牽拉開,此過程意念向里斂氣,真氣自然由椎間隙進入椎管內。在脊椎向下的同時,把脊柱兩側的膀胱經也鬆開了,隨著脊椎的屈伸、開合,督脈上下運動,整個脊柱及其兩側組織的功能都得到了調整。初練者或老同志彎不下去腰,可以雙手微微地往下抓一抓,帶動身體慢慢地往下彎,然後以腰帶動左右轉一轉,輕輕地拍一拍腿、腘窩,這樣就能疏通經絡氣血,使關節靈活、韌帶柔軟,幫助彎腰。當腰彎到一定程度再彎不下去時,可以把小腹收一收,意念丹田氣貼脊,意到氣到,氣足腰松,腰椎一松就容易彎下去了。這是練氣入骨、入脊及松腰、松胯之訣竅。注意:初練者彎腰不要急於求成,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功到自然成。

(三) 內涵解說:整體慢下的要求與以前略有不同,過去練俯身拱腰的要求是:頭前傾,頸椎下;而現在則是把功法分層次講,往深一步練,要求是:收下頦,下頦回收找喉頭,喉頭向後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會,百會虛懸,在這個過程中,提前陰、收小腹、松命門、垂尾閭、領百會,把整個脊柱拉直。然後下頦沿胸向下,把頸椎的第一節先動起來,裡面的氣也就跟著動起來了。如果頭前傾,微微地一動,七節頸椎都下了,這與先從第一節頸椎開始一節一節的下是不一樣的。把第一節頸椎活動開了,下面的每一節脊椎都能自然的被牽拉開,意念向里斂氣,這樣對治病健身的效果更好。平時可以反覆地做七節頸椎上下屈伸的動作,體會每一節頸椎的拉開與合攏,這裡有許多妙境。頸椎里的脊髓是高級的生命中樞,把它合於腦組織,使人體整體功能得到進一步開發和加強。

五、海底尋寶(收腹拱腰)

(一) 動作詳解:(接前式)當腰彎到底時:兩手體前下按,手心向下,指尖向前,掌跟靠近腳趾,兩臂放鬆,額頭去貼小腿,同時收腹拱腰,頭沿腿上提。反覆體會,以舒適為度;提胯、收腹、以腰帶動,上體左轉至體左側下按,掌跟靠近左腳外側,指尖指向左側,隨下按額頭去貼小腿外側,同時收腹拱腰頭上提。反覆體會;提胯、收腹,以腰帶動,上體右轉至體右側下按,掌跟靠近右腳外側,指尖指向右側,隨下按額頭去貼小腿外側,同時收腹拱腰頭上提。反覆體會;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攏氣時手不要攏的太寬,至腳後捏腳後跟腱,整個重心要放在前腳掌,這時精神要特別集中,用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指頭慢慢點按揉搓腳後跟腱。然後額頭貼小腿,收腹拱腰頭可沿小腿上提至膝蓋、大腿。也可以反覆體會;如果連續長時間習練本功法,以上的動作做二至三次就可以了。再次俯身拱腰下到底時,兩手分別放在兩腳的外側,指尖向前,掌跟按地,隨著功夫的提高,兩掌慢慢向後移動,上身貼緊繃直的兩腿,重心前移,百會向下,尾閭指天,收腹拱腰,反覆體會。

(二) 意境指導:收腹拱腰時,要注意用丹田吸氣。怎麼吸?就是在吸氣的同時提前陰、收小腹、用丹田氣去貼命門,意注脊柱,氣機內斂。在吸氣的過程中,以腰帶動脊柱往上拱。筆者的體會:當俯身下到底時,兩掌體側按地,重心前移,五心朝地,尾閭指天,上身緊貼綳直的兩腿,體呼吸,提前陰,收小腹,丹田氣貼脊,真氣衝動尾閭,尾閭向上震顫,真氣在骨髓里鼓盪,氣通透脊柱,從頸椎至尾追逐節向上跳動,這是煉精化氣、元氣洗髓的內功絕妙心法。

(三) 內涵解說:收腹拱腰就是斂氣入骨、入脊。腰松的比較好的人,在反覆做拱腰時,隨著功夫的逐步進展,上身向下延伸,如果頭頂能貼到腳背上,說明真氣把每一節脊椎都牽拉開了。收腹上拱時,用體呼吸,一吸,提前陰,收小腹,丹田氣貼脊,真氣吸到命門,意念打開先天內竅。內功理論指出:「命意源頭在腰隙」,先天氣場打開了,接通天地之元氣(原始混元氣),人與自然混融,收虛空更多的能量到體內,意到氣到,氣足竅開。在脊柱上拱的同時,頭從腳背沿小腿上提至膝蓋、大腿,甚至一直能提到大腿根部。古人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對於初學者與老同志來說不能心急,重心不要前移的太多,自然放鬆地做動作就可以了。

六(一)、神龍飛天(整體慢起)

(一) 動作詳解:(接前式)上起時兩手鬆開,大臂夾耳,先從臀部往起翹,然後尾閭再一扣,從骶椎開始逐節上拱,一節一節地向上起,兩手如提重物,先腰椎起,再胸椎起,繼而頸椎直起,頭微後仰,玉枕穴放鬆,這一過程把拉開的督脈合上,同時把脊柱兩側的膀胱經及穴位也合住。

(二) 意境指導:整體慢起要做到心靜體松,精神集中,讓口令詞在先,準備上起時,意念丹田真氣運行至尾閭(由丹田內經會陰走向尾閭),讓尾閭先動起來,這個很關鍵,尾閭一扣一松,還沒有起,裡面真氣就動起來了,我們都要努力做到這一點,以達到整體功夫的長進。在整體慢起的過程中,要做到形神合一,把拉開的脊柱一節一節地合攏。先從腰椎起,真氣過尾閭關(練整個軀體之氣),再胸椎起,過夾脊關(練整個臟真之氣),最後頸椎起,過玉枕關(練整個神意之氣),最終合為一個整體,上下內外一氣貫通。

(三) 內涵解說:初練本法要從神氣入手:神念氣,即首先要感覺到氣;神觀氣,進一步用神意來體察氣;修鍊到高層次能達到神入氣中,氣包神外,功夫至此就會出現內視功能。在狀態中能直接體察到每一節脊椎氣機的變化,意到氣到,真氣隨意念由椎間隙斂入脊髓內,元氣在脊髓內鼓盪,使脊髓的功能從量變到質變,元氣洗髓後脊柱象一根日光燈燈管一樣閃閃發光。修鍊到最後整個脊柱就好像一根通天徹地、透明透亮的氣柱子。脊柱練透明了,實際上就是頭裡邊明了,周身內外無處不明。佛家說的「光照十方」,就是功夫到此境界的印證。(散仙按:「修鍊到最後」這幾個字的提法,我認為恐有不妥。)

六(二)、神龍飛天(快速上起)

(一) 動作詳解:按地的兩手鬆開,大臂夾耳,氣運尾閭,吃氣(舌頭上卷,牙齒微閉)象龍捲風呼嘯般地吃氣入脊,在吃氣的同時身體以腰帶動整個脊柱迅速直起,一股熱量由脊柱通透全身。

快速上起有三種不同層次的練法,其速度分別為:慢快起:比整體慢起快一點,起一次約需2至3秒鐘;中快起:比慢快起加快一倍左右,起一次大約需1秒鐘左右;飛快起:比中快起再加快,相當於1秒鐘能起二至三次的速度。飛快起來後,脊柱熱量傳遍周身,這時有的人可能會出現自發功,所以習練者必須達到虛靈頂勁,氣沉丹田,落地生根之意境。以上三種快速上起練法,每個人可結合自己的年齡、身體素質與功夫層次選練,初練者和身體虛弱者,包括高血壓患者,都適合練慢快起;有功夫基礎的人,在練好慢快起的基礎上,可以加練中快起;具有一定功底者,在練好中快起的基礎上要加練飛快起,這樣功夫才提高得快(註:練快速上起,每次起來後一定要站穩,且必須配合整體慢下,慢下快起,這叫鬆緊並用,動靜一如)。

(二) 意境指導:快速上起法既是武功中斂氣入骨、封閉全身穴道的上乘功夫,又是內功修鍊中煉精化氣、鍊氣化神之法寶,動作雖簡單,但難度比較大。所以,在學練的過程中,可逐漸的來體會個中的妙境。快速上起,訣竅在於吃氣要吃好,不但是口吃氣,連全身毛孔都要向里收氣。在吃氣的同時舌抵上齶,上下齒微合,意照全身,這樣真氣由丹田直走脊柱,內外貫通。在快速上起時,閉著眼睛能看到晚霞一樣的彩光在眼前呈現,這種意境是五髒的臟真之氣與脊髓、脊神經細胞、腦髓、腦神經細胞合一了。這在武功里是高層次練法,再往上修鍊,可達到意到氣到,氣到力發,就會領悟到封穴、點穴與解穴之境界。

(三) 內涵解說:在這裡還要提醒大家:在練習快速上起時,一定要邊快速起立,邊吃氣入命門,這樣才能達到練氣入骨、斂氣入髓、上下一氣貫通。快速上起為什麼要吃氣?給大家舉個例子:有時聽人講笑話,聽到很好笑的時候,會笑的直不起腰,這是氣接不上了,但是一彎腰,上下氣經丹田一連又接上了,這叫丹田氣貼脊。

快速閉氣法不是一般人能練的。當快起的時候,若不深吸氣,未把氣直接吃入命門,脊柱快速上起肯定受不了,這是一個整體力。練到功力深厚時,在飛快起的時候,脊柱象甩辮子一樣直起,有功夫的人,能感覺到天地彩光嘩嘩地連接,整個脊柱象一根透明透亮的氣柱子。快速閉氣法是上乘功夫,過去很少有人長期研練,文字記載也不多。這個秘法是練氣入脊、元氣洗髓之上乘內功,是寶中之寶。因為此法難度大,不易掌握其火候,所以建議讀者不要自己練。

七、通天徹地(斂氣入髓)

(一) 動作詳解:(接前式)兩腿綳直併攏,裹臀、靠胯、收小腹、向後放鬆命門;用意念微微上提前陰、兩肋、隔肌;收下頦;用意念微微上領百會,兩肩胛骨向里擠,把脊柱擠到身體中心,整個脊柱呈一根直線,指尖向後,掌心上托。此法亦稱閉氣法。

(二) 意境導引:此式的關鍵是神氣合一,以意引氣,氣通百脈,從而鍊氣入骨、入脊,斂氣入髓、入臟,如此這般,真元之炁可內化到頭裡邊,進而取得開發智慧的神效。

(三) 內涵解說:在整個練習閉氣法的過程中,有的初練者可能會出現憋氣現象,這說明氣機聚集在胸腔還沒有達到鍊氣入骨、入脊的程度。經過一段時間的習練,慢慢地就能領會到外緊內松,鬆緊並用。長期練習閉氣法,練得比較好的人能感覺到氣隨意念往裡面走,好像海綿吸水一樣,這就是斂氣的開始,是煉精化炁的火候。在這個過程中運用體呼吸,就會感到元炁由錐間隙斂入脊髓內,洗髓後,脊髓的功能由量變到質變。真元之炁直走腦中心,這就是還精補腦。閉氣法平時可以拿出來單獨練習,調整好狀態後,用真氣打開全身的毛竅、穴道和腠理,然後深吸一口氣,不要呼,用意念向里斂,接著用體呼吸吸第二口、第三口……,連續吸七七四十九口,這就是功夫了,如果能連續吸九九八十一口氣不呼,慢慢地去體察,很快就能體會到鍊氣入骨、入脊,斂氣入髓、入髒的意境,並能領悟到松腰、開竅之心法。

八、松筋松骨(自然鬆動)

(一)動作詳解:(接前式)全身放鬆,兩臂向上自然伸直,轉手心向前,指尖向上,以腰帶動身體前後微微地鬆動。先把脊柱動起來,接下來脊柱帶著胸腹鬆散地摺疊涌動,上下揉動,左右開合,兩肩帶著兩臂、肘、腕關節和指關節劃圈蠕動,兩胯帶著腰、踝關節和腳掌劃圈蠕動,達至一動全身無處不動的整體狀態。

(二) 意境指導:自然鬆動的動作雖然簡單,但內含鍊氣入骨、斂氣入髓之訣竅。從形體來講,要練到松筋松骨;從意念引氣來說,是「意引氣、氣引形、形引氣、氣動意」的內外整體練法。形體動作以腰為主宰,腰一動,脊柱也蠕動,從而脊柱帶動全身大小關節隨之蠕動,甚至上下揉動,左右開合,這就是形的整體性。進一步把五心(頂心、手心、腳心)動起來,同時牽動體內經絡與臟腑之氣,使之全身從上到下、由里至外無處不動(上肢、頭部、胸背、腰胯、下肢整個的蠕動,連每一個指關節也動起來),這種揉動在內功修鍊中稱之為「大周天鬆動法」。一動十二經脈微微地動,真氣在體內運行,當體內能量起來了,意到氣到,身體上下內外無處不通。此時十二經脈好像十二條大河一樣暢通無阻,奇經八脈如同與十二條大河相通的湖泊,任督二脈又是湖泊的主幹。氣流上至百會,下至湧泉,內至臟腑,外至皮膚一氣貫通。內氣充足後,意念打開全身毛竅、穴道,人與自然混融,形體與虛空開合,毛竅與穴位的呼吸通道暢通,經絡氣血流行無礙,整個胸腔吞吐自如,經絡與臟腑之氣合和共榮。至此,就會知道「收天地之精補我之精,收天地之靈氣補我之真氣,收天地之神補我之神,達到天人合一、人天混化」乃真實不虛的功夫境界。

(三) 內含解說:對於功夫境界,有人曾這樣形容:「獨立守神入氣中,氣包神外臟腑融;上下內外旋太極,萬法歸一修內功。」當神意守住後,不是固定不動,而是照到全身,體察內景,體會身體內外的氣感。古人功夫修鍊的次第講究心虛神靜,神入氣中,鍊氣入骨,先把軀體之氣練足,進一步斂氣入臟。臟腑之氣充足了,我們的身體才能真正的健康起來。這就是「獨立守神入氣中,氣包神外臟腑融」。在整個練功過程中,做到以腰帶動,一動全身內外無處不動,上下揉動,左右開合,氣機像海綿吸水一樣向里滲透,皮、肉、筋、脈、骨、五臟、六腑、血液、細胞層層地通透。這就達到了「上下內外旋太極,萬法歸一修內功」。如能認真地體會詩中的內涵和意境,功夫修鍊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九、天人合一(回氣歸元)

(一) 動作詳解:(接前式)轉手心相對,攏球(意念想像大氣球),貫球下落,沿頭面、頸項、胸至中脘前成抱球狀,隨之掌心含凸,指關節逐節蠕動,想像臟腑之氣與混元竅相混合(混元竅與中脘穴的中間區域成兼容狀態,並不是實體的臟腑器官,而是功夫修鍊的一種特殊的感覺,初學者沒有感覺,可通過想像來推演之,以後,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出來這個感覺,但是,並不需要特別地追求之),然後男左女右敷於中脘前(心口窩下,肚臍上的區域,也可稱之為混元竅),按順時針揉腹,把氣內化到混元竅中心,靜養片刻,兩手分開還原體測,兩眼慢慢睜開。

(二) 意境指導:回氣歸一是收式動作,非常關鍵。在做前式動作中,人體整個毛竅、穴道都是開著的,人體與虛空氣場息息相關,人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回氣就是要把身體內外包括周圍的氣收回體內。

(三) 內含解說:在手下落時,意念不但貫通全身,而且要貫滿上、中、下三個丹田,上丹田通天,下丹田通地,中丹田通人,然後三田合一,合於混元竅,達到天、地、人合。隨著兩手混元竅前混融,就使得體內體外連成了一個整體,然後兩手敷於混元竅,輕輕地揉腹。

師曰:「太極開基玄關竅,身內身外難覓到;一覺而動真種現,訣中捷訣松胯腰」。

以上通天徹地(俯身拱腰)法,是筆者經名師指點,數十年勤學研練、善悟漸修、親身實踐之結晶。本法不僅是內外結合密法,而且是松筋松骨、鍊氣入骨、入脊,斂氣入髓、入臟直通中脈之上層內功。學練者可細心體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風光雄奇秀麗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宮觀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聳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在中國的許許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積。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這一土生土長的宗教,是在中國的哲學、科學、風俗、民情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它主要由長江文化孕育而成,創始人張道陵由吳入蜀,以楚文化的老莊道學為基礎,吸取了燕齊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風,在鶴鳴山創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宣揚以「道」為中心的學說。他從「道法自然」出發,標榜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在這個基礎上重視修道養壽,是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可以說是生命科學的老祖宗。

我國遠古時代就產生了神靈崇拜,這是各民族都有過的原始思維的表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又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了獨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遠古神話傳說聯繫著,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有崑崙和蓬萊兩大系統。神仙住在西方昆崙山上和東海蓬萊三島之中,個個風姿綽約,活得逍遙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靈芝,住黃金宮闕,觀奇花瑤草,畜珍禽異獸,特別是掌握著長生不老之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與神仙信仰相適應,方土也就應運而生。他們揚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靈丹妙藥為人治病,還能幫助具備條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為了能長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島去求不死之葯。當然,這樣的願望是無從實現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創五斗米道,道教正式產生。從此以後,方士變成了道士,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道教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思潮,而且也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積极參与社會生活,逐漸起著多方面的影響。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為核心,將縹緲難求的神仙信仰加以發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藥等治病之術,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和法術體系。道教比起過去的神仙信仰有顯著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本人的自我修鍊。也就是說,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尋求。只要修鍊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責任自然在於自己。

道教在教義上與佛教最大的區別,也是與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處,就突出地表現在「貴生」上。佛教認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應當深深地懺悔和苦苦地修鍊,以求得來世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教卻追求現世之樂,以今世修道成仙為理想境界。養生的要旨,在於清靜、無為。這就應該排除塵世俗務,正心誠意。而養生的許多方法,諸如煉丹、守一、行氣、服食等,也必須排除俗務。因而修鍊者大都隱居於深山老林之中,結草為廬,采果為食,透出一種仙氣。我國的許多美好的自然環境,正是道士們修鍊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漸變為道教活動的場所,從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為理想。信徒們認為求仙有術,只要清心靜修自有神仙指點。由於術數有別,一旦修鍊成功,有的可成為天仙,有的可以成為地仙。天仙飛升天界,地仙的居處在十洲三島、洞天福地。十洲三島,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則在陸地之內。它們大多是名山勝景,都可以實指某地。道書中有唐道士司馬承禎編集的《天地宮觀圖》,唐末杜光庭編撰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二書所載雖不盡相同,但都詳敘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處。按照道教的說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領治,其間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這些名山勝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動就比較集中、比較活躍的地方,道士將這些地方編排在案,於是就有了那麼些洞天福地。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虛無而幽深的玄理具體化了,對道教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二、從洞天福地看道教發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國眾多的名山,雖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數在道教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沉積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

終南山離古都西安很近,在歷史上是逸人羽士隱居之處。樓觀台就在終南山的北麓,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道教宮觀的「觀」就是從這裡沿用下來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現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樓觀台是周代函谷關令尹喜的故居,他在這裡結草為樓,以為觀星望氣之所,所以名之為草樓觀。老子由楚地西來秦國,尹喜就懇請他到草樓觀,挽留他在這裡著書以傳後世。老子為說《道德經》,寫下了這一傳世的經典之作。如今,樓觀台還有說經台和老子系牛處等,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聖跡。

南北朝時期,樓觀台建起了初具規模的道觀。當時社會動蕩,許多道士潛來終南山隱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當時的高道,形成了以終南山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這裡的道教進入了鼎盛階段。唐初皇帝以老子為遠祖,李淵父子興兵時又得到過樓觀台道士的資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樓觀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淵親臨樓觀台拜謁老子,並賜地十多頃,敕令擴建宮觀,特修建宗聖宮,意為「祖宗賢聖」之宮,從此以後賞賜不斷。金元之際,王重陽在終南山下隱居修道,後對傳統道教進行了改革,創立了全真道。這個道派,迅速發展,特別在北方影響很大,成為與正一道並立的兩大道派之一。樓觀奉全真道龍門宗,並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開道教玄義,被尊為道教始祖,樓觀為老子說經傳道之地,道門公認道教始於樓觀,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還是正一道派,都稱樓觀為「終南祖庭」。

說經台,就是老子為尹喜講授《道德經》的地方,為現今樓觀台的中心,建於海拔560米的峰頂。這裡南依秦嶺,北瞰渭水,層巒疊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靈氣。從這裡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煉丹爐,東南有老子打鐵淬火的仰天池,附近還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這裡現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歐陽詢所書的《大唐宗聖觀記》,宋米芾、蘇軾等人的詩碑和詩詞刻石,元趙子昂的隸書《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彌足珍貴的文物。此外,還有李白、王維、岑參、溫庭筠、蘇軾、蘇轍、薩都刺等的題詩,留下了歷代著名詩人遊覽樓觀台的體驗。

江西龍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據道書中記載,第一代天師曾在這裡修道煉丹。到了晉代,第四代天師張盛遵其父張魯之囑,攜祖傳印劍自漢中遷回「龍虎山祖師玄壇」。從此以後,歷代子孫就都居住在此,繼承祖訓,世襲道統,傳道布教,至今已傳六十三代。這裡是道教正一天師的祖庭,又稱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天師府現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談到道教名山,自然會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來有名,活躍在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西漢時,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來此隱居修鍊。他們擅長醫道,精於藥理,行醫民間,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愛戴。為了紀念他們,改句曲山之名為茅山。後來,道教在此興起,就尊茅氏三兄弟為「三茅真君」。

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南京,南京成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離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來此隱修,使茅山逐漸成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時,著名道士陶弘景來茅山隱居,對茅山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聲望很高的大學者,有各種著述二百餘卷,廣及各門學科,又精通醫藥、鑄造、煉丹等方技,還擅長於辭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為師,朝廷遇有疑難之事都要向他請教。當時人們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譽。

隋唐之時,茅山已發展成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們除根據《黃庭經》等,習練愛精寶氣諸道術外,又鑽研《易》學和老莊之言,注重著書立說以傳後世,使道教的教理教義漸臻完善。當時許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間接受茅山派的影響,如陶弘景的再傳弟子潘師正居嵩山,潘師正的弟子司馬承禎先後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傳人,後又傳道於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足跡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許多道教名山聯繫著,現存遺迹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廣東羅浮山沖虛古觀,一處為杭州葛嶺抱朴道院,這兩處現都已列入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廣東羅浮山又名東樵山,與西樵山為姐妹山,素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說。東晉咸和年間,葛洪偕夫人鮑姑及子侄南下,來羅浮山結廬修鍊。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為都虛觀,除修道煉丹外,還採葯為人治病,並又著書講學。跟他學習的信徒越來越多,就又增建了東、西、北三庵,後來還在白鶴峰建了白鶴觀。後來,他在羅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歲。葛洪一生著述多達七十多種,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撲子》,確定了戰國以來的神仙理論體系,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對道教的丹鼎派產生過重要影響。他撰寫的《金匱藥方》、《時後備急方》,則是我國古代醫學的珍貴遺產。

葛洪是羅浮山道教聖地的開創者,這裡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為第七洞天。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高道,在都虛觀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間擴建為葛仙祠,宋哲宗又賜「沖虛觀」匾額。沖虛古觀歷史最悠久,環境也最清幽,山門有石刻楹聯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啟玄門。」走到大門前又可見刻著一副對聯,上面寫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們確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意蘊。古觀中有很多葛洪的遺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煉丹灶。這一稀奇的煉丹爐,已成彌足珍貴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見當年葛洪煉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學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離這裡不遠處有東坡亭,傳說蘇東坡很尊敬葛洪,在這裡建有東坡山房,開闢了一個葯圃,並以所種中草藥為題,寫下了《小圃五詠》。他在給兒子的一首詩中寫道:「東坡之師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諸如青城山、武當山、嶗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遊覽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發展的一斑,知道在發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別,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內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宮觀

宮觀,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鍊養性以及進行各種有關活動的場所。相對而言,稱作「宮」或稱作「觀」的,規模和影響都比較大一些。

宮觀是在道教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隱居深山老林結草為廬,張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鍊,當時的道場都是非常簡陋的草屋。晉代的道館或稱廬,或稱治,或稱靖,或稱館,一般還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築一簡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始有道觀之稱。後魏太武帝為寇謙之建壇、宇,並供養道士一百多人,可見這種道館已很可觀。北魏時終南山已有樓觀,北周時又有雲台觀、通道觀、玄都觀等,這時宮觀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南朝齊有興世館,梁有華陽上下館、朱陽館,也在逐漸向宮觀推進。唐代,在道教史上進入了繁盛時期,明確地以「觀」字代替了「館」字,宮觀建設有了迅速的增長,修建了大規模的宮殿式宮觀,並從山林向城鎮發展。據《唐六典·祠都》記載:「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歷代崇道記》中說,唐代有宮觀一千九百餘所。宋代,宮觀建設更加盛行,規模雖有大有小,但都趨向宮殿式,此後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際道教開始衰落,清修《圖書集成·道觀部》記載,全國各地古今道觀有三百三十六座。歷經多年戰亂,不少已經毀壞。

為了了解和欣賞道教宮觀,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識;而如果細心地遊覽道教宮觀,那麼就又能增進對道教文化的認識。從名與實著眼,道教宮觀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並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師,並根據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話人物,並用這些人物命名。從這些不同的宮觀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許多內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貴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餘天靈寶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現,是對盤古開天闢地神話改造而來。其他兩位,靈寶天尊本於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則本於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話。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聖境是元始天尊的居處,上清真境是靈寶天尊的居處,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處,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宮觀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為數最多,這些宮觀都以供奉三清神像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宮觀。

道教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後,形成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強調養性,持戒較嚴;正一道重符咒,講究醮儀,法事豐富。在這兩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較小的道派。它們都有自己活動的中心,這些教派各自傳道受戒,屬於它們的宮觀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萬福宮,主要供奉開山祖師三茅真君,顯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宮觀,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這樣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武當山的太岳太和宮,正殿為朝聖殿,內奉銅鑄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宮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當山的獨特之處於此可見一斑。特別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以他命名的如純陽宮、純陽觀,更是許多道教聖地都可見到。

從道教宮觀的建築來看,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門為主要建築,道教視之為仙、俗之分的象徵,跨入山門就標誌著進了仙界。因為道教宮觀始建於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稱之為山門,顯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隱修的本性。許多道教名山中宮觀的山門,往往依山就勢經過精心設計而建,是整體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仙境獨特的氣勢和氛圍。山門殿內供奉著門神,一般都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此外,還有土地、孤魂爺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門外,還包括華表、幡桿、欞星門、鐘鼓樓等附屬建築,有的是表示道教聖地的威嚴,有的用來懸掛和安置鍾、鼓,作為道眾作息的號令和道場的法器。寮房為道眾的生活區,有的也建設得很別緻,除各種生活設施外,還建有亭台樓閣,點綴著樹木花卉,使整個環境顯得很幽雅。宮觀的主體是中庭,以靈官殿為先導,包括主殿、陪殿、廂房、經堂等。大部分宮觀,進入山門後迎面而來的就是靈官殿,這裡供奉的王靈官就是道教的護法神。在王靈官神像的左右,往往還配祀四元帥、青龍白虎、四值功曹等。靈官殿的後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宮觀的核心所在,和宮觀的名與實密切地聯繫著。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雜。這種狀況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傳統影響,一是由於民間流傳的各種派別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時期,在與佛教競爭的過程中,因受佛教影響和迫於佛教壓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謙之,都注意到了致力歸納與組織眾神,才開始逐漸形成統一的神仙譜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宮觀來說,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間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胸前似有一團渾然一體之氣,象徵著「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右邊的一位是靈寶天尊,他雙手捧著「陰陽鏡」,這鏡半黑半白,白中有黑點,黑中有白點,就是道教的圖案,象徵著剛從無極狀態分化出來的「太極」狀態。左邊的一位是道德天尊,這一位白髮長須的老者,手裡拿著一把長柄扇,扇面上畫有「太極」圖案,象徵由太極分化出來的陰陽兩儀。「三清」,正象徵著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們在道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稱太上老君,實際上就是老子,被尊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當於佛教中的釋迦牟尼,道教抬出這位學說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為教主,正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足以與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眾神中,還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謂「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們的福禍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間有廣泛的影響。玉皇殿,也稱凌霄寶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頭戴冕旒,身著朝袍,儼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為主殿的宮觀並不多。

在道教宮觀中,除主殿之外,還有一些偏殿,這些殿堂各有神主。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這就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顧名思義,因為三官能賜福、赦罪、解厄,和人們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人們都要對他們頂禮膜拜。聖母殿,總的來說都供奉聖母,但具體的是哪位聖母,每個宮觀又會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媽祖,也有的就統稱之為娘娘殿。這些神靈,給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關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疾苦的需求,所以影響非常深遠,特別使古代的婦女感到親切。

道教名山中的宮觀在建築上也很有特色,或選址於頂峰之上,或修建在懸崖之旁,利用各種有利的自然條件,表現出仙山瓊閣的意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金丹大道之《七破論》
感動時就發大願,卻又很快退失道心;這樣進進退退,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