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只能回味
活著為人,死後為土。
從去年到今年,「二於(余)一李」先後駕鶴西去。
去年12月9日,一代語文名師、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於永正先生因病與世長辭,享年77歲。五日後也就是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余光中教授於台灣逝世,享年89歲。今年3月18台灣作家、時事批評家,李敖逝世,享年83歲。
很奇怪,這一年我沒有看到任何一篇文章是把其中的兩個人或者三人放在一起懷念的。
今天恰逢清明,也算合適,晚上散完步後,便有了這次寫作的衝動。
三位大師在各自的領域都聞名遐邇。如果真有好事者,要排排名,論論道的話,客觀地說,李敖的名氣在華人世界應該是類似於金庸的小說的影響力;其次應該就是余光中老先生了,雖然我們對他的了解基本也就是那首讓人感慨萬千的《鄉愁》,但是客觀地說,知道他的肯定比知道於永正於老先生的多的多,儘管前面二老實際上是長時間生活在海的那邊,而於老則徹徹底底生活在大陸。
從三位仙逝的新聞報道來看,也基本能佐證我以上的個人偏見。3月18日,雖然兩會當時還沒結束,但對李大師的紀念當天基本刷屏,傳統的,網路的,紙質的,視頻的,有名的無名的論壇都發起了對大師的懷念;其次余光中老先生,三而於老。
雖然已經過了好幾個月,但由於自己有幸能和於老同一行業,而於老在小語屆確實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雖然於老一直樸實低調和藹可親,但他的名氣實在太大,大到可以說沒有哪個語文老師不熟知的地步。每次看他的公開課視頻,恍惚覺得他就是小語屆的老頑童,真正的「教了半輩子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但也僅限於此。出了語文這塊,你也別妄想其他人認識於老,這或許也更能證明於老的淡泊名利。所以當日於老駕鶴仙游時,除了在教育局掀起波瀾,其他主要門戶網站,要麼只有簡單的豆腐塊的新聞標題,要麼乾脆什麼都沒有。當時辦公室里的其他幾位有曾經有幸到現場觀摩於老的課,更是既激動又唏噓。微信朋友圈也只僅限於老師之間的轉發悼念。
五日後,對面那邊的余光中老先生也悄然離逝。主流媒體不出所料地大篇幅地懷念和討論。我身邊的人也有自然而然地背起了「你在那頭,我在這頭」。我的愛好不算多,但每天看新聞還是雷打不動的習慣。偶然看到一篇懷念余老的文章,除了懷念,還有對他的某些質疑,這讓我對這位似乎很熟悉但想想又是那麼的陌生的老先生感了興趣,於是又在網上查了些資料,於老的形象才又更加清晰了些。後來想想對一個陌生的人如何能第一時間刻在你的腦海里,教科書的作用絕對大大的。如果當初人教版編者不把這首《鄉愁》放進課文,你我真的知道在對面有這麼一位詩人、翻譯家嗎?他真的像詩中寫的那樣如此的懷有「鄉愁情結」嗎?
一千多年前的李紳寫了兩首家喻戶曉的《憫農》,單單從文字來看,絕對的悲天憫人之懷,可是李詩人當了官後,做了一系列和詩中完全相反的事,用另外兩句形容更加貼切「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單單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又不得不佩服他的說教,直到現在這一首還存在於各版本小學課本之中。
余老在寫這首《鄉愁》之前,也寫了一些有關對馬列相關批評的詩,也做了一些類似於「文革」中的人所做的,現在看來值得反思的事,直到他看到了海峽對面的大陸,方向似乎變了,《鄉愁》也由此誕生了,在那個剛剛春風咋起的時代,我們這邊也還是需要這首詩,也需要對面這樣深明大義的赤子之情,文學和政治雖然應該分開,但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縱觀華夏,這樣結合在一起的畫面還是時長出現的。某種程度上台灣的余老先生就是我們這邊的郭老。但正是因為我們對郭老比較熟悉,所以在評價的時候除了官方的排位,還有民間的演算法,但對台灣的余老,卻只剩下高高的讚賞,無非還是不夠了解罷了。
教學上我肯定把於老先生放在首位,但論到時事政治,天南海北地吹水,很多人估計和我一樣還是偏向於李敖大師的。
據資料說,李大師一生寫了很多本書,巧合的是,其中不少書不僅在那邊被禁掉了,我們這邊同樣也和諧了,從這點上說,我們還真是一家人。很多人應該知道或者看過他的《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前者是書,後者是視頻節目,都比較有意思。有那麼一段時間,我特別比較迷戀他的《李敖有話說》,覺得這個老先生太能吹了,不似某些人穿著西裝革履,頭塗摩絲,先咳嗽一聲,再抬頭望天地吹,他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和你幹起來,不僅他自己赤裸裸地吹噓自己能耐大,還能把你也扒得一乾二淨,羞於人世。這個真的要感謝鳳凰衛視,之前哪能看到這樣的節目,哪能知道還有這樣不要臉但又好像那麼可愛的老先生。後來也能陸續看到他參加以一介平民身份才加對面的「立法會」選舉,網上還流傳著他質詢某位當局官員,也相當地精彩。這個視頻到現在也能看得到,估計等兩岸真的統一了,應該也會自動和諧,你知道原因的。
就像我剛才在開頭說的那樣,已經過了這麼久,沒有一個人把這三人放在一起聊聊。在當今這樣的一個社會裡,活著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雖然他們或者我們,或許震古爍今,但在當下,你還敵不過一二三四五六七線的一套房子。任你曾經鼎鼎大名,過後也是滄海桑田,唯有房子才是永恆的話題,才是增值的財富。
活著為人,死後為土。而土地卻是最有價值的。2018註定是將被記載的一年,國內外風雲詭譎,我們既要緬懷先人,更要珍惜當下,好好活著才是最大的贏家。
時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TAG:老李的衚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