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夢想與時間管理

夢想與時間管理

關於鄭州的記憶

 你好,鄭州

李志 

00:00/03:48

最近看到兩篇微信公眾號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一篇是「上了985才發現,拚命讀書是大多數人的捷徑」,來自網易公開課。從題目就可以看出講的是高考對人生的影響。

文章引用了紀錄片《高三》中一名班主任的話:「我們這裡鐵路不通,高速公路也沒有修好,想要走出去只有高考一條路。」;「讀書不會讀死人的,你就拿出來半條命讀就可以了。」

這是站在高三學生的角度來講高考的意義。看到這句話,突然就像是被打了雞血,彷彿又回到了高考、考研前夕那些早六點起床、晚十二點睡覺的日子。那時候苦嗎?看起來是挺苦的!但那樣的日子,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如何去努力,知道拼搏了就會有結果。希望在前,現在看來反而不覺得苦!原來痛苦和幸福會隨著時間而轉換啊,有些苦,只是被環境和認識局限,跳不出來而已。同理,假設站在20年後看現在,現在的痛苦就是痛苦嗎?現在的安逸就是安逸嗎?若干年後回頭,會不會為了現在的安逸而悔恨呢?在生命的長河中,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的觀念,要有超脫超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心態」來看待今天的生活,才更能找准今天應該做些什麼,才能更有勇氣面對今天的苦難。

同樣還是紀錄片《高三》中,十年後問起當年的學生還相信高考改變命運嗎,無論是考上或沒考上大學的學生均回答了相信。

儘管我的答案也是相信,但又突然意識到,這個答案並不能說明什麼。那群學生生活在同一個年代、同一個縣城,具有非常強的同質性。十年的時間,社會已日新月異。對現在的中產家庭而言,高考只是選擇之一,甚至不是最優選;但對現在那些生活在小縣城、剛掙脫溫飽線的家庭而言,高考應該還是人生的一個捷徑。回過頭來再想,即使是在紀錄片敘述的那個年代,對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家庭來說,高考能改變命運嗎?能,但作用也是明顯減弱。因此,在任何一個時代,一項制度只是對某一群人都特別重要,對其他人群卻不見得如此,就像古代的科舉制。

既然任何制度對個體的影響都因時因事而變,那麼,還有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影響因素呢?我想,如果把人-家庭-社會看作一個同心的圓,對應的就是個人習慣-家庭觀念-社會制度三層由內及遠的影響因素了。能擺脫時、事的影響因素,只能是更貼近人這一中心要素的構成,也就是同心圓內家庭文化的傳承、個人習慣的養成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決定這個「種」的,還是要反求於已。

優秀的高校都有什麼呢?文章所言,有優秀的名師、優秀的校友,可以認識人外有人的世界,可以面向更多的機會。一句話,就是有好的環境。而環境是一條河,個人就是河中的魚,當這條河流向好的方向時,你所做的不過是」隨波逐流「;當這條河流向不好的方向時,你所要做的卻是「逆流而上」。

從這段話中,我得出的結論是:優秀的高校,最重要的資源是人,無論是老師、同學,其實都是人,人是構成生活環境的主要因素。同理,一個單位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也是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什麼?還是人!我相信:人才才是第一生產力。所以,提高自己的捷徑是什麼――與優秀的人為伍!有篇文章說:考入北大清華,就有了一張加入未來精英俱樂部的門票。同樣,留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自身的進步提高也會更快一些!一個家族中有人考上大學,一般也會提高其他子弟考中的機會。精英總是扎堆出現。

辭彙量不同,怎麼聊天?讀書是大部分人的捷徑。

對這句話觸動很深,卻不知怎麼描述這種感覺。辭彙量,這裡只是個比喻吧,折射的是一個人的認知世界、豐富程度等意識層面的修養。辭彙量不同就不能聊天,強調了人與人後天習得的重要性,但有沒有將人類的共通性過於削弱呢?人類那些快樂、憐憫、悲傷之類的共通情感呢?這些不可以是交流的基礎嗎?在太平盛世,個體間的差異被無限誇大;但在自然災害泛濫、或是人類與外星球生物發生你死我活的紛爭時,人類共通性的重要性會不會再被重視呢?當然,這些只是假想的極端情況,實際上,我們都是生活在這樣的太平盛世中,就要接受這盛世的糾紛與煩惱。

第二篇「關於時間管理,你是不是走錯了」,來自公眾號「霍老爺」。這其實是一篇別開生面、自圓其說的廣告軟文。

文章先介紹了「一萬小時定律」,「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在知乎寫東西,慢慢就開始有人找他約稿,無論多少稿費他都不會放過。從他第一天寫作起,幾乎每天都要寫一萬字左右,這樣的生活,堅持了三年多,1000多天。」睡得比狗遲,起得比雞早。

這個定律已經耳熟能詳,但打動我的是霍老爺舉的生活。第一,吃文字這碗飯確實很難,難到有很多非常有天賦的人都放棄了努力!第二,我總以為作為80後的霍老爺,其寫作功力來自於奇思妙想、茅塞頓開,來自於廣博的閱讀,但沒想到現在的八零後,成功也來自於日復一日、每日至少一萬字的筆耕不掇。可見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不管在哪個行業,要想過上進退有餘的生活,勤練、苦練都是少不了的。

他成為時間的朋友,寫作成了他的一個習慣,習慣不需要堅持,到點了自覺開干。生命中做過的每件事,都會在未來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你。

要相信習慣的力量,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觀點。在痛苦中找到興奮的點,聚焦到興奮點上,把枯燥無趣的事情變成樂趣。如果從你要做的事情中只感到痛苦,只是咬牙堅持,確實比較容易奔潰。現實中很多成百里者半九十的例子。此外,不要太急功近利,或許你現在做的,並沒有比較直接或明顯的幫助,卻總會在你的生命中埋下種子,在某一天生根發芽。這裡想舉我自己的一個例子,大學時因為無事可做,用了很多時間練習被同學瞧不起的打字,後來打字速度飛快,沒想到卻在現在的工作中派上了大用場。

時間是一種選擇,成功者總是離夢想更近的人。越是優秀的演奏者,越擅長時間管理,他們反而有更多的時間休息娛樂。

不是時間管理成就夢想,而是夢想成就時間管理。夢想,是值得等待的,無論多少年。每個夢想,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曾經以為:只有在「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的「少年時」,這個論斷才是正確的。夢想值得等待,夢想創造奇蹟。中年人生,談夢想已是奢侈。最近的詩詞大會火了一個人-雷海為。81年出生,外賣小哥,似乎與風雅的詩詞遠隔雲泥。但是,由於對詩詞深根於骨子裡的喜愛,由於等餐、送餐路上每一點空閑時間的讀詩、背詩,由於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他站在了詩詞大會冠軍的領獎台。這就是一個夢想成就時間管理的例子!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沒有時間,只是沒有把所有碎片時間全利用起來了決心和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硰堡 的精彩文章:

TAG:硰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