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為何沒有產生權臣,又是如何避免官員專權的?

清朝為何沒有產生權臣,又是如何避免官員專權的?

作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中國古代歷史走到明清時期已經步入了收束期與總結期,傳統政治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模式也發展到了繁複精緻的狀態。尤其是當我們回首清史時我們就會驚異地發現有清一代沒有任何一位文臣能夠對皇權產生致命性的威脅。無法誕生權勢熏天的權臣,這多半要歸功於清代前中期的制度建設與官員教化。下面我們就簡單談一談清代完美避免文官專權的制度設計。

內閣舊地

眾所周知,清代定鼎中原後,政治制度上多有沿襲明代之舊制,例如中央官職中的內閣、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不同之處在於,這些機構的組成人員由滿漢分任,但掌握實權的實際上是滿族官員。清代初年有著「國議」之稱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由滿族貴族組成,漢族官員根本不能涉足。這樣一來,首先就使得在傳統政治體制中擁有豐富行政經驗的漢族官僚的專權可能性大大降低。

南書房

至康熙初年,康熙帝設置南書房作為文學侍從機構,也在某些重要的軍政問題上提供了顧問作用。但南書房僅僅是皇帝私人顧問班子,無論滿漢官員都沒有進行決策的職權。最終的決策大權還是出自皇帝。康熙時期的權臣鰲拜、明珠等雖然一時囂張,但康熙想要予以制裁時,還是兵不血刃較為容易的。雍正七年(1729)時,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為借口設置軍機處,由皇帝親自挑選親信滿漢官員入值,但軍機處雖然是皇帝親信組成,也只能跪受筆錄,「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只是作為詔令文本的傳述撰寫,其職權相比明代中期以後的能夠有票擬權的內閣已經大為減弱。雍正皇帝通過軍機處的設立,基本上將早已無用的內閣徹底架空為僅僅管理文件收發的辦公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中的滿族親貴們也不再對皇帝有什麼束縛作用。

軍機處

我們不難觀察到,從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實際上是皇權不斷走向專制巔峰的制度軌跡,這一系列剝奪臣權尤其是壓制文官決策權力的設計,使得有清一代不再有嚴嵩、張居正這樣的權臣出現,生殺予奪掌於皇帝一人,穩固了皇權的存在基礎。但同時,將人口過億、地大物博的大國之種種軍政大權均繫於一人,這也成為了近代中國走向衰敗的必然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1.趙爾巽等:《清史稿》

2.宋希斌:《論清代軍機處的創立及其正規化》

3.梁愛民:《康熙朝南書房簡述》

編輯:趙培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他曾炮轟總統府,卻裁兵辦免費學校、支持女權運動
戰爭如何影響了中國教育:學校里的玩具武器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