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談談父親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關鍵作用

談談父親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關鍵作用

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一些單親家庭中,母親一個人帶著孩子,她們認為再婚會給孩 子帶來壓力,就為了孩子而不再選擇婚姻,或是害怕結婚。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缺乏父親的影響作用,男孩容易變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戀年長男性,或懼怕、不信任男性。還有的離婚母親會不自主地把對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輸給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投下了抹不去的陰影,在他們長大後就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擇偶觀念和婚姻生活。

在當今社會,由於激烈的生存競爭,大多數家庭中的父親忙於工作,在職場上全力打拚,照顧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致使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逐漸被弱化,甚至漸漸淡出, 出現了「親情關係向母性群體傾斜」的現象。這不僅有礙於良好家庭關係的建立,更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因而,近幾年來,在家庭教育研究領域,「父性教育」 越來越受被重視。父性教育即對孩子提供充滿父親角色特性的教育,由父親來實施體現父親人格特徵的家庭教育。專家呼籲,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結合起來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父親在孩子眼裡代表著無窮的力量與強大的依靠。父親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如果父親淡出對子女成長的關心和指導,不注意學習和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知識,對孩子的成 長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危害極大的。

在一項調查中有一題:「孩子有了心理問題最先告訴誰?」有58%的學生選擇告訴好朋友,有18%的學生選擇告訴母 親,只有4%的學生選擇告訴父親,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相當多的父親和子女在心理上有較大距離,父親還沒有成為孩子最值得依賴的朋友;在「誰經常參加你的家長會」一項調查中,有64%的學生選擇母親參加, 而選擇父親參加的只佔30%。父親不能參加學生家長會的典型理由是「太忙,有孩子媽媽就行了,不能兩人都管。」父親不積極主動參加家長會使得他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對爸爸最不滿意的地方」一項調查中,有41%的學生選擇「吸煙、喝灑」,有21%的學生選擇「脾氣不好」,有14%的學 生選擇「回家太晚」,僅此幾項已經說明一些父親身上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已經對孩子產生了程度不同的不良影響,正如一些孩子所說:「爸爸能吸煙,憑什麼不讓我吸」。

下面看些失敗教育孩子案例:

角色:李琴,母親,32歲,兒子7歲

我兒子最近出現了很多問題:學習不夠用功,成績中等,對父母越來越沒有禮貌,很少主動叫爸爸、 媽媽,很少說話。我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他跟心理醫生說了很多很多。後來心理醫生解釋說,問題主要出在孩子爸爸的身上。孩子說,在學校常有同學欺負他,他不知該怎麼辦。這種時候我怕孩子出事,往往讓他忍耐。孩子很想聽爸爸怎麼說,可孩子他爸從來沒有耐心地聽孩子講學校里的事兒。孩子還說我經常給他增加作業,強迫他做好多數學題和作文。並說:「如果是爸爸輔導我,學習效果會更好,可是他總說工作忙,總加班。是不是他很笨,工作效率不高?星期天他也不領我出去玩兒,晚上他總是在電腦前工作。 是不是電腦是他的兒子?工作比兒子更重要嗎?我對爸媽有意見,他們又不愛聽我說話,還讓我叫他們。 我才不叫呢!」心理醫生對我說:「父親是成人社會的典範,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父親不僅僅要給予 孩子物質生活的保障,更要給予孩子寶貴的精神財富。

對父親新教育的研究結果:

(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的智商高,男孩兒更像小男子漢,女孩兒長大後更懂得與異性交往。

(二)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們在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

(三)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對上海市兒童的行為問題進行調查,發現學前兒童不良行為(如攻擊性、霸道、退縮等)的發生與父親的養育方式有著非常明顯的關係。拒絕型的父親(包括打罵的積極拒絕型和不理不睬的消極拒絕型)最容易引起學前兒童不良行為的發生。

父親參與家教的方法與途徑的研究。綜合專家與學者們的研究,目前認為主要方法與途徑有:參加家長會 、和孩子聊天、玩玩遊戲、檢查督促孩子學習等。

關於好父親標準的研究。一般認為好父親的基本標準是:知識淵博。工作認真,對家庭有責任感。 富有同情心、理解人。有堅強的意志,能戰勝困難和挫折。能和別人成為好朋友。能掙大錢等。

父親對子女產生不良影響的表現排前十位的有:愛抽煙、老喝酒;回家晚了也不打個電話;花錢太大手大腳;愛睡懶覺;愛罵人,嘴上愛帶髒字兒;幹活太粗,不如媽媽細心;有時愛感情用事,說話不算數;看電視沒完沒了,影響我學習;個人衛生不好;愛湊熱鬧,愛搓麻將愛打牌。

父親帶孩子的一些好處

一、父親是孩子最重要的遊戲夥伴,也是兒童積極情感的滿足者。父親會更多地與孩子玩興奮、刺激、變化多樣的遊戲,而不像母親那樣與孩子做一些傳統、安靜、缺少變化的遊戲。所以,孩子更喜歡與父親玩 。研究表明,有自由選擇遊戲對象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把父親作為第一遊戲夥伴來選擇。

二、父愛有助於兒童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一般來說,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自主、堅毅、勇敢、果斷、堅強、敢於冒險、勇於克服困難、富有進取心、合作、熱情、外向、開朗、大方、寬厚等個性特徵。 孩子在與父親的不斷交往中,一方面潛移默化地感受著父愛,模仿、學習父親的言談舉止;另一方面,父親也自覺不自覺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個性特徵,尤其是對男孩要求更為嚴格。

三、正常的父愛能促進兒童扮演好自己的性別角色。男孩能模仿、學習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從而形 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認同。如果男孩缺乏「父愛」或與父親交往過少,容易導致「女性化」傾向。對女孩來說,通過對父母性格特徵的識別,會更加強化自己的性別意識,掌握性別角色標準。國外一些研究發現,在隨單親母親長大的女孩中,成年後往往拒絕做母親或妻子,在取得滿意的兩性關係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

四、父愛更易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觀察和研究證明,母愛與父愛對兒童的智力影響是有差異的。孩子從母親那裡可以更多地接受語言、日常生活知識、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藝術性等方面的知識。而父親會給予孩子更豐富、更廣闊的知識。父親通過與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種形式的活動、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促進孩子求知慾、好奇心的發展。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凡與父親在一起交往機會多的兒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由此可見,「親情關係向母性群體傾斜」 是一種不利於兒童健康發展的現象,應引起我們家長的警惕。父親不要輕易放棄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多給孩子一些父愛。當然,對於單親家庭來說,應儘可能地消除「沒有父親」對孩子的不利影響,母親儘可能地要「母代父職」,與孩子多做一些男性常做的活動。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請家庭中的其他男子,如爺爺、叔叔、外公或舅舅等盡一份「男子影響」的責任,給孩子一些「父愛」,防止教育可能出現的片面性。

歡迎評論和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骨朵的故事匯 的精彩文章:

TAG:花骨朵的故事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