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四月風清 春和景明】追憶南京百姓心中不平凡的平凡人③:魯章蘭、魯桂珍、周光裕、陳邃衡

【四月風清 春和景明】追憶南京百姓心中不平凡的平凡人③:魯章蘭、魯桂珍、周光裕、陳邃衡

原標題:【四月風清 春和景明】追憶南京百姓心中不平凡的平凡人③:魯章蘭、魯桂珍、周光裕、陳邃衡



緬懷、銘記、前行,是清明不變的主題,2017年清明專刊,我們莊嚴緬懷南京的先祖、先賢、先烈。2018年清明,我們選擇追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這座城市故去的平凡人。

心底里傳來隱隱歌聲:「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今天,我們以12位平凡人為代表,告慰所有的南京故人:「盛世中國,盛世南京,如您所願。」


愛南京·南京晨報記者 鄒尚


不滅的回憶


QINGMING

追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這座城市故去的平凡人,在緬懷中寄託我們深切的告慰:「盛世中國,盛世南京,如您所願。」


全國衛生甲等模範


魯章蘭(1905-1984),1952年的反細菌戰宣傳引發了全國範圍的愛國衛生運動。1952年4月至11月,南京市政府多次發動全市人民開展愛國衛生運動。1952年12月,在全國第一屆衛生工作表彰大會上,南京市被授予全國乙等衛生模範城市;南京市五老村被授予全國甲等衛生模範單位;飲虹園街道剪子巷居委會魯章蘭被授予全國甲等衛生模範稱號。


五老村的模範典型和魯章蘭(魯大媽)的模範事迹,曾影響了南京的幾代人。


五老村(現五老村居委會的範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貧民聚居的棚戶區,被臭水溝、污水塘包圍的小草棚住戶面積達1.3萬平方米。痢疾、瘧疾等傳染病流行,五老村80%的人患病。1952年,五老村居民奮戰4個月,填平了29個糞坑,大小37個污水塘、兩條230多米長的臭水溝,搬走了堆積數十年的上千噸垃圾,修建了符合衛生要求的公共廁所,種植各種花草樹木5000餘株,環境衛生面貌一新。

魯章蘭因年齡稍長,被稱為魯大媽。當時,剪子巷居委會轄區內有兩處垃圾堆積成山,蛆蟲亂爬,蒼蠅橫飛,嚴重影響周圍居民的身心健康。魯章蘭帶領群眾,先後搞了31次衛生突擊行動,參加者1400多人次,疏通了近千米長的污水溝,把垃圾全部運到遠處掩埋。


1916年,父親因為地主逼迫退佃,就用了擔子把年僅11歲的她和弟弟從蘇北寶應縣挑到南京來。每天她領著弟弟在大街上拾荒。12歲到30歲,一直在南京人家做傭人。南京解放後,魯大媽走出家庭,為群眾服務。1952年,魯大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群眾推舉、政府批准她先後為剪子巷街道婦女主任、居委會治保主任、居委會副主任。魯大媽的模範作用帶動了一大批幹部群眾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中去。魯大媽因此在1952年11月29日被愛國衛生運動全國衛生模範評獎委員會評為「全國衛生甲等模範」,並三次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周恩來、鄧小平、康克清等老一輩領導人也曾參加接見合影。


1984年,魯章蘭突發高血壓搶救無效逝世。


李約瑟的長期助手


魯桂珍(1904—1991),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營養學博士,是英國劍橋大學中國古代科技史權威李約瑟主持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國科學技術史》)項目的重要研究員和作者,李約瑟的長期助手、合作者、漢語教師和第二任妻子。

魯桂珍祖籍湖北蘄春,其父魯茂庭為藥劑師。她早年在金陵女子大學學生理學,後在上海一家醫學研究所專攻生物化學;1936年前往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後供職於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


李約瑟博士最初研究的並非科學史,他是胚胎學的鼻祖,和他的夫人多蘿西是英國皇家學會歷史上的首對夫妻會員。1937年,他還是一個年輕有為、前途光明的生化學家時,開始學習漢語,從那之後,他走上研究中國古代科學之路。促成這個轉變的是魯桂珍、王應睞和沈詩章三個中國留學生。


李博士與中國的青年生化學家一道工作,發現他們非常聰明,水平很高。這也引發了他的思考:「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就是困惑了李約瑟一輩子,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在前14個世紀,中國在掌握自然現象知識、為人類造福方面,遠遠勝過歐洲呢?這兩個問題就是李約瑟長達50多年,直至生命的終結,寫成18卷《中國科學技術史》這一項目的主要源泉。


李約瑟在中國抗日時期的1944年,被任命為駐重慶的英國使館文化顧問,受英國皇家學會派遣考察英國援華事宜。他接觸過中國的最底層,受到他們熱情的招待,並結識了那個時代的知識界名流。為了報答這個民族,他開創了「中國科學技術史」這個學科和領域。這是一個西方人從不關注,而中國人之前也不在乎的學科。正因為他的卓越貢獻,讓西方人和中國人都意識到了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曾經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他打破了西方人一直以來對中國的種種偏見。李約瑟轉變專業方向,魯桂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李約瑟在東西方文明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而她自己是支撐的橋拱。李約瑟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產生了像對魯桂珍一樣熾烈的痴迷。李約瑟的名字就是魯桂珍起的。

1991年11月28日,魯桂珍在英國去世。她的骨灰一半安葬在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的花園裡,另一半寄回南京,置於她父母親的墓側,位於南京邁皋橋基督教墓園內。


平民英雄 道德楷模


周光裕(1944-2001),是南京市一位普通的下崗職工,他在57年的平凡人生中,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實踐了一個優秀公民的道德準則。


「平民英雄」周光裕,1944年2月17日出生於浙江省新昌縣農村,5歲時被父母過繼給一位同鄉。不久,隨著當鐵路工人的養父母遷至南京浦口區。1961年初中畢業後,周光裕來到江蘇省老山林場插場勞動,這一干就是15年。為了保證公共財產不受損失,他曾與偷搶林場水果的人作過堅決的鬥爭,結果,幾次被打傷。


1976年,周光裕調到南京鎢鉬材料廠當工人。20年後,他下崗了,月收入只有186元。妻子王福琴是公交公司售票員,1998年辦了內退,月收入只有434元。周光裕從沒有對社會、對家人、對朋友抱怨過什麼。他千方百計找自己能做的事,干別人需要的活兒。下崗期間,他賣過螺螄、龍蝦、豬肉,擺過水果攤,干過空調安裝工、送貨員和浴室看門人。


2001年11月12日傍晚,周光裕騎車由西向東途經南京火車站對面時,突然聽到一位中年婦女高喊:有人搶錢啦,抓小偷。周光裕毫不猶豫地順著那位婦女指的方向,沖了過去。追了100多米,周光裕追上了兩個狂奔的歹徒。他大喝一聲:「你們是幹什麼的,把東西丟下來!」兩人愣了一下,接著又跑。周光裕緊追10多米,跳下車,上前猛地一把揪住了跑在後面的劫匪魏祥和的頭髮,把他的頭用力往下摁。魏祥和死命掙扎,大喊同夥回來幫他。


跑在前面的劫匪宋全月拎著刀衝過來,對準周光裕的大腿就是一刀。周光裕中刀後仍死死抓住魏祥和的頭髮,同時用腳猛踢宋全月。宋全月見周光裕沒有絲毫的畏懼,接著又對周光裕的臀部、後背、頸部、胸部連刺五六刀,最後又朝周光裕左鎖骨部位狠狠刺了一刀,這刀穿透了周光裕的肺葉,周光裕不幸壯烈犧牲。


市民稱他「馬路市長」


陳邃衡(1915-2008),1915年12月出生於天津,祖籍安徽省懷寧縣。


1935年後,就學於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理科。青年時代,他曾抱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勤奮工作,但黑暗的舊中國使他空懷滿腔熱情。1940年9月後,任浙江省衛生處衛生實驗所技士兼浙江省政府專員。1943年後,任重慶中國興業公司鋼鐵廠工務員、工程師,成都友聯製冰廠協理兼廠長,南京有恆麵粉廠副廠長。南京解放前夕,一些實業家和高級管理人員紛紛撤離或處於觀望之中,他毅然留在南京,並把一個完整的麵粉廠留給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南京解放後,他參與了南京市、江蘇省工商聯的籌備成立工作,並長期擔任省、市工商聯領導人。1951年3月加入民建,同年7月參與籌建民建南京市分會,並擔任召集人。1957年公私合營後他擔任南京有恆麵粉廠首任廠長、南京市副市長。1981年1月後,任南京市副市長。


陳邃衡擔任副市長,不大坐在辦公室里,也不太喜歡「泡」在會議室中,而是頂著風雨烈日騎輛自行車,走大街串小巷查看市容、了解公共衛生狀況、解決群眾切身問題。在那些年月,成千上萬的市民在馬路上看到過陳副市長的身影,與他面對面地反映情況,願意坦誠地向他傾吐自己的心聲,當時人們稱他為「馬路市長」。


早在1957年,陳邃衡就被選為南京市副市長,1981年到1983年再次擔任南京市副市長。剛開始,他只負責體育、衛生工作,之後,又兼管環保、城管諸多方面的工作,擔子重了,任務多了,所以他必須時常地深入下去,一直潛到底層,了解群眾生活實況,傾聽百姓呼聲,解決市民實際困難。有人對陳邃衡冷嘲熱諷,說他「不抓大事」,專抓雞毛蒜皮小事、瑣事。陳副市長說得好,「在別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瑣事』,只要群眾滿意,我就樂意去干,這就是為人民服務。」


後來《人民日報》上也有文章讚揚過南京出了個「馬路市長」。


愛南京·南京晨報記者 郝建榮 整理


編輯:雲淡 風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晨報 的精彩文章:

【周四走讀金陵周刊來啦】玄武湖「櫻洲花海」流光碎影;追憶民國南京幾件城門舊事
江北市民就醫更便利了!南醫大第四附屬醫院將落戶江北新區

TAG:南京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