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明閑話:外孫終是別姓人,掃墓只能靠子孫

清明閑話:外孫終是別姓人,掃墓只能靠子孫

唐朝的時候,有個著名的宰相,名叫姚崇。姚宰相有一句名言,被記載在《唐語林》,他的原話是:「外甥自非疏,但別姓耳。」姚宰相的這句話,被後世廣為流傳,於是就演變出了俗話:「外甥自非疏,終是別姓人」。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筆者認為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這句話是沒毛病的。

姚崇神像,感謝原作者

聖人云:「昏(注:「昏」是聖人原話,與「婚」字通用)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立宗廟,下以繼後世。」中國人結婚,一般來講是女方嫁入男家,以父系血統為傳承方式。女兒嫁給婆家之後,生下的孩子原則上是隨父親姓氏。除了少數上門女婿之外,大多數中國的孩子都跟爸爸一個姓氏,都會傳承父系香火,都是祭拜父系宗廟。從這個意義來講,外甥雖然從血緣關係上來講和孫子一樣親,但是從宗法關係上來講,孫子應該比外孫親得多。

打個比方來說,每年到了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祖的時候,孫子給故去的爺爺奶奶燒紙錢很常見。外孫給故去外公外婆燒紙錢,這個還真不多見。再打個比方說,中國人往往都知道自己父系祖先,卻不知道自己母系祖先。以王某為例,我能清楚的知道我的祖父曾祖父,卻不知道母親的爺爺,這個就叫「一親二表,三代四代不知曉。」

孔聖人像,感謝原作者

中國人有個說法叫:「只有千年的祖宗,沒有千年的親戚。」以王某為例,王某的祖先從唐朝時候就定居江西,到我這一輩已經37世了。我們去翻看族譜,依然可以知道我是太原王氏分支琅琊王氏後裔。依然知道我太原王氏的始祖是姬晉,我琅琊王氏的始祖是王元。至於母系的祖先吧,我實在是無從考據,只知道外公家姓彭。知道自己千年前的祖宗,不知道母系氏族的傳承,這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常態,並非王某一人如此。

現在又到了清明掃墓的時候了,王某的祖先後代人丁興旺,子孫分為兩個大房。一房叫荊山宮,一房叫崑山宮,兩房有一個共同的祖宗。每年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就會有人出來募捐,每戶人家捐30塊錢,所得款項用來給祖宗掃墓。掃墓之後為了增加宗族情誼,兩個大房會輪流擺酒席。去年是荊山宮擺酒請客,今年輪到崑山宮擺酒請客了。換句話說就是每戶人家出30塊錢給祖宗掃墓,然後可以去祠堂吃酒席。30塊錢,到外面吃也就是一個小炒的消費,捐給祖宗掃墓,就可以吃一頓酒席,這就是「千年祖宗情誼」的表現。

太原王氏始祖仙太子姬晉神像,感謝原作者

除了捐款給大房祖宗掃墓,還有就是小房宗族自己組織掃墓。以王某的家族為例,王某家族同輩兄弟有九個,其中兩個外出創業,在家的七兄弟每年都要組織掃墓。掃墓之後照例有一桌酒席。掃墓和酒席的花費,由在家的七兄弟分擔,每個兄弟每年花費100元左右,今年分攤的費用是每個兄弟81元錢。每年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兄弟們提前約好時間掃墓。到了掃墓那一天,男丁一起去掃墓祭拜祖宗,女人則在家做酒席。等男丁們掃墓回家之後,就可以一起喝酒了。由於是買菜回來做酒席,所以花錢不多,菜品不少。基本上都是一個兄弟花一百多塊錢,然後全家人吃兩頓酒席。以王某為例,我今年出了81塊錢的費用,家父家母外加我夫妻二人和兩個兒子就可以吃兩頓酒席,夠便宜吧?

掃墓的工作由男丁負責,主要是清除祖先墓地的雜草和灌木,然後在墓地上掛紙,掛紙的意思就是表明這是有主之墓。如果掃墓的時候發現祖先墓地有損壞,子孫就要動手修復祖墓。如果祖墓損毀嚴重需要花錢修復,子孫就會捐款修墓。比如去年荊山宮和崑山宮就捐款修復了祖宗的墓地,荊山宮和崑山宮兩房加起來一千多人,估計快到兩千人口了,所以分攤到每戶人家的捐款並不多。

太原王氏祖祠,感謝原作者

一個人如果有兒孫後代,他的後人就會每年給他掃墓。墓地有損毀的話,後人就會給他修復。這樣的有主之墓,可以歷經千年不倒。如果一個人沒有兒孫只有外孫的話,恐怕就沒人掃墓了。就算外孫會給外公掃墓,外孫的後代也不會給他掃墓,久而久之,他的墓地就會雜草灌木叢生,然後就變成一個土堆,最後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當中。這個現象,正是應了姚宰相那句話「外甥自非疏,但別姓耳。」

版權聲明:本文由王福星原創,本人已和版權公司簽約,未經授權轉載者,本人將委託版權公司投訴維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福星 的精彩文章:

三國機密:棄袁投曹的謀士,兩個比諸葛亮厲害,一個要了袁紹的命
隋唐軼事:魏徵是李淵親家公,難怪李世民會怕他

TAG:王福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