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為何能拍出2.39億港元高價?

明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為何能拍出2.39億港元高價?

2018年4月3日上午,香港蘇富比2018年春拍「佛慧昭明-宣德御制大般若經」單品專場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槌,作為本次春拍的重點拍品之一,香港蘇富比拍賣特別為明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十卷設立單品專場。

明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十卷在拍賣前就被寄予厚望,預計成交價格將會超過9000萬港幣,在當日的拍賣現場中,是以6500萬港幣起拍,最終是以2.1億港幣落槌,加傭金以238,807,500港幣成交,一舉創下了世界最貴佛經的最高價紀錄!

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部資深專家沈恩文表示,這次賣出的佛經絕無僅有,從明代以來經過600多年的傳承,仍能保存得這麼完好,實在非常難得。而這部經典採用的羊腦箋製作技術在清代基本上已經失傳,更顯珍貴。

明 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宣德年間,皇帝詔命聖僧慧進對寫金字,主持抄寫四大部經,其中就有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此經書現倖存十卷,羊腦箋本泥金,字體澄凈秀逸如浮雲,品相尤佳,除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宣德御制的《大寶積經》與《大涅槃經》外,近例無尋,誠明朝重寶,藝壇僅見。據記載,在1917年,這套經書為京都貴族珍存,再經Fujio Fujii 及Thomas Phillips 三世上校所蓄,秘藏不露,1980年代初為美國家族收藏,大約在2005年前後為瑞士私人收藏,直至2014年大英博物館明朝大展才重現世間,極為難得。

明 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局部

永樂時期(1403-1424年),皇帝篤信藏傳佛教,對弘佛宣教之事不遺餘力,宣德皇帝(1426-1435年在位)延其祖父之業,續種善因。是以永宣年間,御制佛教重器輩出,唐卡聖像、鎏金銅像、瓷質供器,當中不乏巨作絕品,足見二帝虔敬之心。

據晚明僧人太汝明河(1588-1640/41年)所纂《補續高僧傳》,華嚴宗祖師慧進(1355-1436年)諳通佛學,眾所欽服。宣德年間,皇帝奉慧進為大國師,邀其進京開講佛經教義,且率一眾僧俗,泥金對寫《大寶積經》、《聖大般涅槃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部佛教經典(後三經下簡稱為《大涅槃經》、《華嚴經》及《大般若經》)。

明 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局部

這四部御制佛經,其中《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以及《聖大般涅槃經》四十卷並《大般涅槃經後分》兩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這兩部佛經前皆具宣德皇帝御制寫經序,紀年大明宣德五年(1430年)。無論書風、佛圖、泥金、箋紙,此《大般若經》均與台北故宮所藏《大寶積經》與《大涅槃經》二部同。《大般若經》原共六百卷,現僅存十卷,其餘命運或與《華嚴經》同,盡皆佚失。

現見十卷《大般若經》,經折裝,磁青紙本,裱以羊腦及頂煙墨制,漆黑亮滑,猶如明鏡,是為羊腦箋,色澤含蓄靜謐,配以泥金書寫、製圖,歷久彌堅,是以為宮廷御制佛經專屬。磁青紙本泥金經文,以台閣體書寫,字體工整端莊,清朗秀逸。此冊內經牌贊與佛說法圖等,有別於泥金經文,乃是羊腦箋上淺刻勾勒,再細筆填金,彷如戧金漆金,細緻入微。

明 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局部

此十卷《大般若經》之首卷前有勾勒填金經牌贊,上有「御制」兩字,下書字八十,為國祈願,四周飾以五爪游龍,江崖海水之上,逐珠穿雲而行。此經牌贊與台北故宮藏紀年宣德五年之經冊所見,如出一轍,卻有別於前述永樂年制例。此經牌贊上綴蓮花,彷佛天降瑞蓮。

首卷經牌贊後,續有佛說法圖,共繪神明四十身,布局見巧思,細節知縝密,處處刻劃入微,莊嚴典雅,獨是此圖已足珍,其風格又與台北故宮藏宣德五年經冊之佛說法圖接近,僅布局與個別聖像有異,必屬同一御作所制。

明 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局部

中央釋迦牟尼佛莊嚴卻不失慈悲,蓮花座上盤膝結吉祥坐,背靠鏤空塔門,形姿與兩尊著名永樂年制款鎏金銅佛像吻合。釋迦牟尼佛身前聖者下跪,誠心聽佛,旁立一眾弟子、神仙、鬼魔、護法及侍從。佛左右兩側佇立弟子阿難與迦葉,若以法海寺壁畫為范,兩弟子前方左右聖像,應為女相帝釋天(Indra)與男相梵天(Brahma),分掌天地,兩者身後各有侍女成雙,手捧蓮花、塵拂、華蓋與山式供器。

帝釋、梵天身後各有神明十二身,四為一組,共分三組。其中一組為女相菩薩,頭頂寶冠,滿飾瓔珞,袍服飄逸,其中二菩薩分別手持如意及蓮托經書。另有一組僧侶,年齡不等,當中至少有一僧乃非漢族,蓄鬍須、戴耳環。

明 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局部

最後位處畫面上方之一組,辨識較艱,如左方一女相菩薩,後佇三身魔怪,首行者或為閻摩羅王,長鳥喙,乃十殿冥王中之第五殿王,牛頭馬面隨之,張口欲噬,面目猙獰。右方相應組合中,則見有一持笏帝君,據法海寺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可悉為娑竭龍王,後有夜叉,身缺背光,全圖唯一。夜叉後繪一老翁,手持蓮爐,依法海寺壁畫,或乃婆藪仙人。下方鎧甲戎裝者,則應為韋馱(Skanda)。畫面上方另有飛天成雙至,皆手托供盤,左方上奉仙山,右方則獻蓮花。

下方左右兩端則繪四大天王,鎧甲戎裝,華飾滿身,與法海寺所見並無二致。立於帝釋天身後者乃多聞天王,主北方,左手托塔,右持寶傘,後立廣目天王,主西方,右手纏蛇,左手握珠。梵天后方則為持國天王,主東方,手抱琵琶,以及增長天王,主南方,手執寶劍,一指試其鋒。末冊末頁,同以勾勒填金之法,繪戎甲護法,應為韋馱。

明 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局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客家姓氏 根在中原
許順湛:黃帝時代的考古學文化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