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你學的溝通技巧都沒用

為什麼你學的溝通技巧都沒用

很多問題由溝通引起。一個問題的產生,一段關係的破裂往往在一句話,一段對話,一封郵件或簡訊之後。一個機會的產生,一段關係的開始往往也如此。

善於溝通的人工作上平步青雲,人際關係上如魚得水。不善於溝通的人吃力不討好。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溝通能力很強,溝通技巧很好。

公司里大多有關於溝通技巧的培訓。然而,似乎無論參加多少次這樣的培訓,溝通技巧怎麼也不見提高,所謂共情、傾聽這些培訓里強調的技巧用起來總是缺了點什麼而毫無效果。運用那些技巧總像是隔著層東西,在表面抓癢。

溝通是什麼?我們所談的溝通往往局限於表面,局限於言、行、舉、止這些行動。

於是,我們錯誤地理解為溝通技巧在於怎麼更好地遣詞造句讓一句話漂亮,在於如何通過擺出某種身體姿勢來表示我們的共情,或者生硬地套用所謂「建設性意見」這些技巧。

然而,所有的這些都是試圖解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卻沒有看到真正起作用的是冰山藏在水下面的龐大的部分。沒有看到溝通是思想、情感的外在表象。

我們所看到的「言」「行」「舉」「止」是我們統稱為溝通的東西——是水面的部分,而決定我們言行舉止的是水面以下隱藏的部分,是「我們」,是「我」,是「你」——我們的經歷,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模式。這些是控制我們大腦的真正的東西,它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操縱著我們的反應暨言行卻不為我們所知。

因為這龐大物體的存在卻看不見,所以我們徒勞地改變水面上的東西,卻不知那只是個傀儡,對它的任何動作都無濟於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溝通培訓里學到了「傾聽」的重要性,於是我們在一個對話之前提醒自己要傾聽。什麼是傾聽?決定我們是否傾聽的是我們不開口,擺出傾聽的身體姿勢這些技巧嗎?還是打開心扉,接納不同的觀點的傾聽的心態?

告訴別人你打算傾聽的語言和擺出傾聽的身體姿勢是水面上冰山的一角,傾聽的心態是水面下的冰山。如果我們具備傾聽的心態,傾聽這一溝通方式將是我們自然而然的舉止,不需要刻意地調整身體姿勢而自然而然地你的身體、情緒、語言、語調都將傳達傾聽的意思。

試想,假如帶著一個完全相反的心態,懷揣著評判,教導,糾正之心去所謂「傾聽」,你是否能真正將傾聽的技巧運用出來?

溝通,是自內而外的,用語言、表情、肢體去表達你的內心。

當我們說我們的溝通有問題時,我們看到的是外在的問題,要解決的是內在的問題。

現在時常聽到這句話,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內心的投射,你所看到的世界代表了「你」,決定了你的言行舉止。

因為每個人的內心不同,因此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不同。也就是說,每個人只看到你看到的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是唯一真實的世界。這就如秋天對有些人代表收穫,對有些人代表蕭瑟,那麼秋天到底是收穫還是蕭瑟?取決於看的人的眼睛。

你看到的世界還包括例如

生活是拼搏 vs 生活是享受

金錢是朋友 vs 金錢是罪惡

職場是公平的 vs 職場都靠背後耍把戲

老闆是通情達理的 vs 老闆都是不可理喻的

拒絕我意味著看不起我 vs 被拒絕是正常的,可接受的

有明確的觀點是不安全的 vs 明確的觀點幫助提高效率,我可以承擔提出一個觀點的責任

等等等等。

這些「你看到的世界」「你的信仰」「你的思想」決定了你的言行舉止,你對一句話一個事件的反應。

例如:

事件:你在會議上提出的建議被老闆直接否定了

Jason的思想:否定我的建議就是否定我,太沒面子了

Jason的反應:憤怒地和老闆爭辯

結果:局面變僵,會議後Jason懊悔

同一事件下,

Mark的思想:否定我的建議不代表否定我個人,老闆一定有他的理由

Mark的反應:請教老闆他的考慮,並問建議的哪部分需要修改

結果:和老闆探討修正了自己的建議,獲得老闆批准

事件都是中性的,你的思想是事件的濾鏡,帶上你的主觀色彩,產生了你的反應,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世界上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個不同的濾鏡。

如果我們不能修正Jason對被否定這一事件的「信仰」,下次Jason在其他場合被否定時仍會有同樣的反應,這就形成了從「被否定」到「憤怒地爭辯」的「膝跳反應」。「被否定」就像是一個按鈕,一被觸碰,就開動了Jason「憤怒地爭辯」這台機器。要改變這一點,只能讓Jason改變他對待「被否定」這個事件的信仰,理解被否定只針對被否定的觀點而不針對他這個人。

想想我們每個人有多少這樣的路徑(模式)、這樣的「按鈕」。我們的溝通培訓都在試圖改變這些不可控制的反應,這是為什麼你從工作後每兩年參加一次溝通培訓也無濟於事的原因了。

改善你的溝通,需要改變的是你從「事件」到「反應」之間的必然聯繫。也就是改變中間的濾鏡,以及改變濾鏡驅動的反應。同一個濾鏡下也可以有不同的反應。如何改變這個聯繫?

1、首先需要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只有他/她自己。只有通過改變自己,才會改變你周圍的人——不是在改變周圍的人,而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的改變,從而改變了別人的反應,你的世界因而改變

2、如上所述,你必須時刻牢記,所有的事件都是中性的,所有的解讀和判斷都是由你的濾鏡決定的。如果你一個事件的反應帶給了你不希望的,不愉快的結果,不是事件本身的問題,而是你的「濾鏡」出了問題

3、你需要在事後回想從事件到反應的全部過程。文學作品裡時常描述頭腦中有個小人在與我們對話,事實上,如果你去注意,我們頭腦中時時刻刻有個小人在說話——這就是我們的想法,它並非無形的,如果你去傾聽,你可以聽到你腦海里小人。這樣你能看到你的「濾鏡」——當你開始看到自己的「濾鏡」時,你也許會驚訝於自己很多的「濾鏡」多麼狹隘、可笑和無稽

4、然後是嘗試更換濾鏡或濾鏡後的反應。一個濾鏡或反應不行,再換另一個濾鏡和反應,直到得到令你愉快的結果。有些人說我已經試過了各種辦法,但都沒有用,那麼只說明可行的辦法你還沒有找到。世界上並沒有很多無解的題,如果你希望解決,而暫時沒有解決,你除了繼續嘗試不同的方法之外沒有其他的辦法。

5、多觀察和自己風格不同的人對同樣事物的不同的解決辦法,多和與自己不同風格的人溝通從他們嘴裡聽到和自己不同的視角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如果你的強硬派的,不如在一件事情發生時多聽聽友善派的想法,觀察他們的反應,這樣你看到原來你的思想不是唯一的思想,你的反應不是唯一的反應

回到上篇文章《學習的敵人》,要學習這樣的改變需要相信,需要習練,需要堅持。嘗試和練習的過程一定會充滿失敗,充滿懷疑,但只需你堅持不懈,一定會看到自己「溝通技巧」的變化。

世界上有什麼問題不由溝通引起?有什麼改變不由改變溝通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淺之河 的精彩文章:

TAG:清淺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