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河鎮境內的文物遺址

宋河鎮境內的文物遺址

在雷家崗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古人類靠擊打而製造的工具——削刮器。該器形保存完好,刃口至今依舊十分鋒利。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製造工具時,前者運用擊打的方法,後者運用磨製的方法 (京山縣博物館提供)

雷家崗遺址

位於雷家崗環徐橋、雙河口、龍王廟一線。該遺址於修建隨岳高速時被發現,遺址主要坐落在雙河口村境內。遺址內主要發現有距今5000年前先民擊打而成的石器——刮削器。此外,還有一些人類活動的遺迹、遺存。經有關機構認定為舊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

舒家坡長山遺址

位於宋河鎮蒼台村的舒家坡。1980年代,舒家坡磚瓦廠在制磚取土期間,發現遺存,後組織發掘。該遺址南北長140米,東西寬40米,總面積約5600平方米,相對高度約10米,表土厚0.4米。採集標本以泥質黑陶為主,灰陶次之,有少量的紅陶和夾砂陶。可以辨認的器形有雙腹碗、器蓋、豆鼎足、紡輪等。紋飾多以素麵磨光陶為主。此遺址為屈家嶺文化遺存,為長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場由縣人民政府立碑保護,系省級文物保護點。

舒家坡長山遺址

古富水縣城遺址

古富水縣遺址位於富水河中游的秦關村境內。東漢建武(東漢光武帝劉秀最初的年號)初,大富水流域從安陸縣析出,立南新市侯國,治所最初設在三陽鎮的三王城村的康家塝。因康家塝水源不足,不久治所移至杜城(今宋河鎮秦關村),屬江夏郡,以別於中山國的新市縣。三國時,南新市屬魏國。南北朝劉宋時改南新市侯國為新市縣。西魏廢帝三年(554)改新市縣為富水縣,因界內有富水河而得名。宋乾德二年(964),富水縣被廢止,併入京山縣。秦關(杜城)作為縣(侯國)治,達到940年。其中,經歷南新市侯國396年,新市縣134年,富水縣410年。在910年的時間裡,歷朝歷代,不斷在秦關建築城牆,形成城堡。

秦關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密集。城內有富水寺,宋名資賢院,明正統八年(1443)重修,規模雄偉。城西南有一大堰,堰中建有亭台水榭,並置有鐘鼓,名曰「鐘鼓大堰」。 堰內栽種蓮藕,是遷客騷人觀賞之所在。據《京山縣誌》康熙十年版記載:「富水廢縣在宋乾德二年,省入京山縣,逮明嘉靖,已六百餘載,兩城南瓮猶存,富水寺左偏,疑即縣治。是時,城址高猶丈許,廣可京山三之二。內抵平為田,東南距富水甚近,瓦礫彌望。」

作為富水的古縣城,如今富水城遺址尚存,看到的只是古城牆基,城址全長29150米,寬70米。傳說寺門口(今秦關村四組灣名),有水井48口,城址內現存仍可使用的一口千餘年的古井,遺址邊有村莊,至今還叫「牢房灣」。傳說是歷代縣衙門關押犯人的地方。古城保留下來的富水寺,在六十年代初期才拆除,

後在原址建成了秦關學校。現有富水縣碑文一塊,解放後被縣博物館收藏。

董家城城址

董家城村六組,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了一處商周至明清古代城址,城址獨立於一較大面積、平坦的水稻農田之中。城址四面為丘陵崗地所環繞,平面形狀呈橢圓形,其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5米。城牆殘高最高處達5米,城牆面寬3--4米,城垣周長650米。城址設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城門寬約1.5米,在城垣外圍繞有一周護城壕。護城壕寬6-8米的,深0.50-0.65米,城牆與城內現均已被開墾農田,在城址內東北部地表暴露的繩紋陶片較多,在城址的中部暴露的近代瓦片較多。在城址南門處有一文化層堆積。其土質緊密、乾結,土色為深灰色,含有繩紋陶片、鬲足等。該城址是荊門市境內首次發現的商周時期城址。

在城址上採集的標本主要為陶器,多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少量的夾砂灰陶。器形有鬲足、罐口沿等。紋飾主要為繩紋,有弦紋。城址保存完好,它的發現為京山縣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書映台遺址

該遺址在鎮境內共有2處,一處位於徐橋村境內,名為「幸福書映台遺址」;另一處位於江關村境內,名為「江關書映台遺址」。

幸福書映台遺址。該遺址東距徐家橋500米,北距陳家橋500米,西南200米為小富水,與雙河口村黃關隔河相望。

該遺址為富水河東岸凸起的土台,南北長40米,東西寬60米,總面積10 000平方米,相對高度約6米。採集標本有鼎足、繩文鬲足、鬲沿、紡輪、石斧等。其器形有罐、碗、紡輪等,紋飾為繩文。經縣博物館配合相關專家教授鑒定,認定為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遺址保存完好,屬省級文物保護點。

江關書映台遺址。位於江關村一組,距鎮區不足1公里處。該遺址南臨宋(河)三(陽)公路,西接八里平原的湯家畈,東北為綿亘的丘陵。

該遺址南北長70米,東西寬75米,總面積為5 250平方米,相對高度為約6米,表層厚度約2米。採集標本以大量紅燒土和陶片。可以辨認的器形有鬲足、鬲沿。紋飾為繩文。經縣文化館配合相關專家教授鑒定,認定為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該遺址現有少部分被破壞,大部分保存完好。

東漢古墓群

位於京(山)宋(河)公路一側的陳關村。2007年4月8日,由省市縣組成的考古隊在這裡已發掘古墓10餘座,出土大量陶、瓷、石、銅、銀、鐵器遺物。其中,出土珍貴文物4件。

這些東漢墓群集中分布在宋河鎮陳關村六組的劉家山上,從發掘的墓葬來看,都是由青黑色燒磚砌成的磚室墓,其形制複雜。從規模上看,有單室墓,多室墓;從形狀上看,一般砌成「中」字、「凸」字或「口」字形。其中以「口」字結構最多;從朝向來看,東南西北都有。規模最大的是編號為M6、M7的墓。這是一處夫妻異合葬墓,其形制完全一樣,埋葬時間相隔不遠,有墓道、甬道、前堂、後室、前後耳室共有4個。M6號墓保存完好,M7號墓有被盜痕迹,墓主人身份和具體年代尚無法確定。出土的4件珍貴文物有1件銅弩機和3件銅鏡。這批東漢墓出土的文物,對研究東漢時期宋河以及京山地區喪葬習俗,了解當時制陶、制瓷、冶煉水平都有重要的意義。

邱家城遺址

位於發水河村一組,2000年11至12月,為配合京安公路建設,縣博物館對該遺址以及九里崗隋唐時期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一批新石器時代石器、陶器和商周至隋唐時期瓷器、陶器、鐵器和銅器。

不可移文物點

宋河鎮不可移文物點共有30處,分屬17個村,涵蓋舊石器時代至清代,時間跨度達到4500年以上。文物作為歷史的過去,具有不可創造性。本鎮不可移動文物點,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分布廣泛,是宋河地區傳統優秀文化的實物載體和宋河人民歷史記憶的傳承紐帶。

2016年宋河鎮不可移文物點情況一覽表

京山縣檔案局

為京山建檔,打造京山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歡迎提供稿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山記憶 的精彩文章:

爸爸的手工挂面

TAG:京山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