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黍稷稻粱,農夫之慶

黍稷稻粱,農夫之慶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洒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選自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後漢書》。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裡的打掃就是使用掃地除塵的工具,源於我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地膚》:「地葵、地麥、落帚、獨帚、王蔧、王帚、掃帚……莖可為帚,故有帚、蔧諸名。」

「食必粱肉,衣必文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個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見一隻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一定是雞毛的作用,於是抓來幾隻野雞拔下毛來做成了第一把掃帚。這亦是雞毛撣子的由來。由於使用的雞毛太軟,同時又不耐磨損,少康即換上竹條、草等為原料,把撣子改製成了耐用的掃帚。掃帚與笤帚有所不同。掃帚一般指用竹子做的那種大的,用來打掃院子及面積大的場地及馬路。而笤帚一般指用高粱頭扎的較小的那種,用來打掃屋子。

「百里高粱地,風吹赤浪天。」詩歌當中的高粱就是用來縛笤帚的好材料,它又稱掃把,稱「抽笤帚,扎笤帚」。掃帚在我國的使用歷史悠久,環保實用,深受民眾歡迎。笤帚是廣大農村鄉間人們掃炕除塵的主要工具,以前是家家必不可少的常用來掃除雜物的生活用具。

農民一般都在收拾完莊稼後,均用散穗的高粱、糜子,將其籽粒摔凈,去掉葉鞘及箭桿下面的節,然後把中散穗同直桿穗(中間有硬芯)分開,挑出中散穗的糜子,在扎笤帚時做外皮,直桿的糜子做骨架用。然後把挑選好的外皮用的中散穗箭稈用手工刀剖成兩半。將準備作笤帚芯的直桿穗的箭稈從穗頭根部切掉,切掉的箭稈可留作串蓋簾用,笤帚把的中間可用一般秫秸充填。再將整理後的糜子平鋪在硬實的地面上,用石磙子碾壓,壓軟為止。用水濕潤(將糜子放在盛水的缸中或撣水、沾水),濕潤時間約1小時左右。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高粱。高粱,又稱木稷、蜀秫、蘆粟、荻粱。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稈較粗壯,直立,基部節上具支撐根。葉鞘無毛或稍有白粉;葉舌硬膜質,先端圓,邊緣有纖毛。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採收成熟的果實,晒乾除去皮殼用。性喜溫暖,抗旱、耐澇。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類。食用高粱穀粒供食用、釀酒。糖用高粱的稈可製糖漿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中國栽培較廣,以東北各地為最多。嫩葉陰乾青貯,或晒乾後可作飼料;味甘、澀,性溫。能益脾溫中,澀腸止瀉。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便溏腹瀉。穎果能入葯,能燥濕祛痰,寧心安神。屬於經濟作物。

「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從用途的角度來說,高粱可以大致分為4類,分別是粒用高粱、草高粱、甜高粱和帚用高粱。民間習慣用高粱穗和糜穰去掉果實後扎笤帚。

其製作的方法是,取一根細麻繩,一端繫於腰上,一端拴柱上( 大多一端拴在門樑上),口銜麻綹,卷笤帚把於細麻繩中,身子後仰,勒緊,拴上麻綹, 節節縛緊,一把笤帚便製成了。熟練的製作者,一天可制數十乃至百把笤帚。

具體的製作過程是選好料,摔去籽粒,去掉葉鞘,再分選後平鋪在地上,壓軟之後撣水潤濕,然後扎結勒緊,去掉糜殼後要進行熏蒸即可成為成品。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製作笤帚最重要的工序是「縛」笤帚,也就是綁。這道步驟非常關鍵,是笤帚製作成功的關鍵。注意到,要在腰上綁了一個類似弓形的木頭,叫「縛弓」,腳上則有一根蹬子叫「縛蹬子」,而在綁紮蜀(高粱)黍苗子時,首先要把尼龍繩在蜀黍苗子上繞一圈,用嘴咬住另一頭把它拉直,而後兩腳用力一蹬,尼龍繩在蜀黍苗子上就勒出了一道深溝。而後雙手轉動蜀黍苗子桿,這時尼龍繩也就隨著手轉了兩到三圈,緊勒在了苗子桿上,隨後再將尼龍繩打個死結,用刀片割斷。

他們的手法熟練,這道工序用了不到幾分鐘,這只是其中一步,綁紮笤帚的中間部分時,一般需要這樣六小捆蜀黍苗子。前面只完成了笤帚製作的一半,而下一步就要綁紮笤帚把手。先從笤帚的頭向上隔三至五厘米綁上一道尼龍繩,一把笤帚一般要綁15至17道尼龍繩,綁紮完後,用刀片將笤帚握把頂部截齊,這樣一把笤帚就完成了。在打繩時要特別小心,並用特定的米尺丈量好長度。在打的時候,手不能發抖,抖一下可能要差幾毫米呢,在國內,這種要求也越來越高。粗略計算,從開始綁紮到結束一共才用了不到十五分鐘。為了使其色澤光亮、白凈、不霉爛,需用硫磺等進行熏蒸滅菌。其方法是在地上挖一個半米深的坑,把一塊硫磺放在碗里或鐵盒內,其坑上用木棍等擋架,架上交叉放著笤帚,數量可在百餘把,其上蓋上塑料布,點燃硫磺後,大約熏蒸一小時即可出貨。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中國是栽培高粱最早的國家之一,至少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國古書中記載高粱的別名很多種,如蜀林、蜀黍、蘆襟、荻粱、烏禾等。有一句歇後語說得好。秋後的高粱——紅到頂了。時至今日,歐洲、亞洲以及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仍然廣泛應用一種用高粱稈做的掃帚。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為了發展農業提倡種高粱,於是,高粱的栽植遍及美國。有一天,哈得里的一個老農夫需要一把新掃帚,他砍些高粱稈,用繩子扎了一個,既耐用又好用,於是大家爭先效仿,開始用高粱掃帚,從而使美國出現了高粱掃帚製造業。直到現在,掃帚仍在應用。許多功能則已被吸塵器代替。現在遷移到城裡人都住商品房了,用上吸塵器和各式拖把了,熟練縛笤帚的老藝人也是越來越少,民間這種行當,隨著年輕人走向城市中,幾乎沒有人會這種手藝了,擔心這種手藝正在我們不經意之間逐步淡出我們的視線或者不遠的將來就會失傳!

「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高粱稈扎刻是一項民間手工製作藝術。從傳統的蟈蟈籠、秸稈花燈,,到扎刻各類仿古建築模型,做工精細,典雅大方,充分展示出民間藝人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

注釋:黍:北方的一種農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離離:行列貌。稷:古代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

文化主張:文化必須以實踐為主,以博覽群書,以體驗生活,文化乃民族之精魂,文化乃祖國之瑰寶,文化乃世界之大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品牌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中外品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