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推背圖》:明朝的滅亡、李自成的敗亡,都是源於這種小小的動物

《推背圖》:明朝的滅亡、李自成的敗亡,都是源於這種小小的動物

崇禎皇帝即位後,倒是想大展宏圖,可是明朝氣數將盡,奈何?奈何!況且崇禎剛愎自用,器量狹小,動輒斬殺重臣,如此一來,無異於雪上加霜。

事有湊巧,1628年,陝西北部一帶一年無雨,草木枯焦,莊稼顆粒無收。農民不得不吃草籽、樹皮,甚至吃白石粉。天災之下,官府卻還用嚴刑拷打向農民催逼租稅。農民實在活不下去了,紛紛揭竿而起。起義很快發展到陝西全省和甘肅東部,髙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是其中的佼佼者。

後來,起義軍轉戰山西,又在闖王髙迎祥等人的帶領下,南渡黃河,活動於河南、湖北、四川、陝西一帶。明軍重兵集結,圍攻起義軍。1635年,起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的首領在河南滎陽會集,商討對策。會後,髙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率主力部隊突破明軍的東部防線,千里行軍,直取安徽鳳陽,焚毀了明朝皇帝的祖墳,打破了明軍的圍剿計劃。

1636年,髙迎祥被俘犧牲,李自成由於作戰勇敢,生活樸素,並且又是髙迎祥的外甥,因此被擁戴為「闖王」。此後,起義軍主力分成兩支,李自成率領的一支轉戰於陝西、甘肅、湖北、河南一帶,張獻忠為首的一支活動於湖北、四川一帶。

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很快,農民軍攻佔關中,控制了陝西、甘肅、寧夏。1644年年初,李自成改西安為西京,定國號為大順。李自成於是一鼓作氣,進攻北京。三月,防守北京的明軍投降,北京失陷。崇禎弔死在萬歲山,明朝就這樣滅亡了。

讖語說「馬跡北闕」,意思是馬踏北方宮闕,「北闕」指北京,是相對於「南闕」南京來說的(此處「北闕」是與「西方」對仗之詞,袁、李二人絕不會知道明朝還有一個陪都南京,因此,上述分析是從我們今人的角度作出的。但事實上,明朝又確實存在著南北二都,明朝的南京同北京一樣有相應的官署建制,只不過規模較小,這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明朝之所以採取這種吏制模式,大概是取日月並明之意。雖然其他朝代也有兩個或多個國都,但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圖中門內一馬,正是「闖」字;「犬嗷西方」,是指1644年張獻忠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而「獻(獻的古體字)」字從犬。可見,「馬跡北闕 ,犬嗷西方」與歷史事實是吻合的。

或曰:此象對當事人姓或名的預測不如第22象對趙構和秦檜名字的預測那樣精確。其實這是由於預測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我們如果仔細研讀明末史料,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細節,在明末這一時段,「闖」字是最能代表那個時段特徵的一個字。比如,李自成在軍中自稱「李闖」、「闖將」、「闖王」,他喜歡以上這些「昵稱」。其實,這個「闖」字並不是只有李自成自己才可以使用,包括高迎祥在內的各路梟雄都在使用這個字。由此可見,能夠預測出「闖」字要比預測出「自成」二字更有意義。又如在清末時段,最能代表那個時段特徵的字是「拳」和「燈」,指「義和拳」和「紅燈照」,今後憨惄先生將會詳盡分析。

「八九數盡,日月無光」,8+9=17,此處是說明朝歷經17個朝代而滅亡,查明史可知,明朝只有16位皇帝,但英宗一人歷經兩朝(即正統和天順),故而明朝應該是17個朝代。

「五色旗分自北來」,明顯是指滿清入主中原。歷史上,以旗分色作為軍事編製和社會組織結構的,只有滿清。努爾哈赤起初編製有1正黃、2正白、3正紅、4正藍四旗,後來又增加了鑲黃(黃旗鑲紅邊)、鑲白(白旗鑲紅邊)、鑲藍(藍旗鑲紅邊)、鑲紅(紅旗鑲白邊)等四個雜色(5)旗,共為「五色旗」。

對於「一枝春色占長安」的分析,因為沒有相應的史實為參照,也許很難理解。在袁、李二人看來,那個與「闖」字有關的人在滅掉明朝後所建立的政權,應該能夠維持相當長的時間,最起碼也應該有7年。然後,「五色旗分自北來」,將長安的「闖」政權消滅,亦即「楊花落盡李花殘」。也就是說,在明和清之間,應該還有一個朝代存在,才是此象的原意。但事實是,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直至北京二次加冕,他的大順政權存在了不到7個月就徹底消亡了。

至此,我不知道朋友們弄明白了沒有?不如換一種說法吧。

在明末清初時段,在西北方向,應該是王氣氤氳,只可惜李自成離開了長安而進入北京。猶如龍離大海,王氣盡失。雖然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不存在了,但李自成本人卻並沒有死。史書記載李自成被殺害,這不是歷史事實。事實是,李自成率大軍同清軍和吳三桂軍在一片石大戰失敗後,輾轉流落到了他的家鄉一帶,秘密的躲藏在一個山洞中,直至終老。

那些愛好深思的朋友應該能夠懂得預測的真正意義了吧?這裡所說的預測絕不是世俗所謂的對吉凶禍福的祈求和躲避。預測必須時刻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為基礎。李自成既然應運而興,頌語中既然說「一枝春色占長安」,那麼李自成所建立的政權只要不出西安一帶,這一政權至少應該存在7年。或曰:歷史難道能夠假設嗎?憨惄先生曰:歷史人物的有無固然不可以假設,但歷史事件在易學的基礎上是可以假設的。這一結論正是先師邵雍所教導我們的。

試看在改朝換代之際,並且新生的朝代又是相對連續的一個時段的話,又有哪一個朝代沒有一個精通天地之間的學問——易學的謀士存在呢?(此處僅以中國歷史為據,當然外國歷史上也有改朝換代的時候,外國人是不懂易學的。外國人雖然不懂易學,但他們的處事準則必定是符合易理的,否則不會成功。這正如電腦並非只有懂英語的人才會使用一樣。)

關於明朝滅亡問題更加詳細的分析,敬請參閱憨惄先生的文章再論明朝的滅亡問題

附:此段來源於網路的文章可以說明:

1、在明末清初時段,在西北方向,應該是王氣氤氳,只可惜李自成離開了長安而進入北京;

2、憨惄先生完全贊同作者的觀點,明朝的滅亡,鼠疫要負一半的責任,因為地支子代表老鼠,屬於北方水,水克火,也就是老鼠幫清水滅了明火。

3、這一觀點不是迷信,而是氣數,比如,跳蚤畏馬這一自然現象就是氣數的表現之一,信不信在諸君,說不說在小編,信與不信,反正氣數就在時空中存在著。

一提起短命的大順皇帝李自成來,人們頭腦里閃現出來的是一個農民英雄形象。其實,在發動起義前,李自成是個下崗驛卒。也就是說,在下崗前,他本是捧「鐵飯碗」吃官家飯的「工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陝西米脂人。童年家貧,曾為地主放過羊,吃盡了生活之苦。明末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21歲的李自成投米脂縣銀川驛當驛卒。

驛卒的任務是傳遞公文,護送過往官員和重要賓客,運送重要物資。這是一種苦差事,報酬卻很低,一天不過工銀三分。明代,十里置鋪,六十里置驛,但驛站這個公家設施卻成為了官員謀利的工具,常常以此損公肥私。驛卒們本來就很低的工資,也常常被貪官們剋扣得分文不剩。

崇禎三年,朝廷為節省開支整頓驛站,裁撤數萬驛卒,一年多共省下68萬兩左右的白銀——事後證明,這區區68萬兩白銀恰恰成為明王朝滅亡的代價——由於裁減驛卒,李自成下崗,憤而參加農民軍,「奮臂大呼,九州幅裂」。關於李自成起義的真實緣由,遍查史籍,發現康熙《米脂縣誌》明確記載:「明末李自成,銀川驛之馬夫耳。因裁驛站、饑荒,無所得食,奮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李自成大旗一展,饑民齊集。由於在政府部門做過事,他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其起義隊伍十來天內就發展到數千人。不屈不撓、戰鬥到底是李自成的鮮明個性。在好幾次慘烈的戰爭中,他都幾乎是全軍覆沒,一次只剩下劉宗敏、李過、高一功等18人,又一次只剩下50多人,換作別人早就玩完了。可李自成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鹹魚翻身,東山再起,捲土重來,最後擁軍百萬,佔領了北京,宣告了大明的滅亡。後世的研究者們尊他為世界500民族英雄之一、世界15位革命崛起者之一。

由於沒有正確認清形勢,沒有能很好地鞏固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李自成的大順皇帝曇花一現,功敗垂成,以悲劇英雄結束了人生。但他卻以其血的教訓啟迪和教育了後來的執政者和革命者,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工人出身的李自成,始終不忘本色,性格中有艱苦樸素、淡泊財色、寬以待人等許多優點,連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明史》都不得不如此記載他:「不貪財利,不好酒、色,脫粟粗糲,生活簡樸,與其下共甘苦。很能禮賢下士,納人善言。」 

李自成最後失敗的真正原因一直是個謎。百餘年來,專家們的解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說敗於不得人心的,有說敗於驕傲自滿的,有說敗於腐化墮落的,有說敗於紅顏禍水的,等等,總之都不能令人信服。因為這些答案都不能解釋一個問題:佔領北京時,李自成的軍隊浩浩蕩蕩一百餘萬,為何進京40天後部隊竟然彷彿突然間失去了戰鬥力?一遇清軍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而且從此一蹶不振?

是這支部隊的軍紀渙散嗎?非也。李自成治軍有方,義軍的組織性很強。是這支龐大的軍隊的物質力量跟不上嗎,非也。李自成大軍在北京通過肅貪追贓搞到了七千萬兩銀子,相當於明朝的十年稅收,至少可以在幾年裡實施「迎闖王不納糧」而更深得民心,他有足夠的財力可支撐他龐大的軍隊。

這就奇怪了,軍費奇缺時李自成尚且能屢敗屢戰組織起百萬大軍,財大氣粗後為何反而失去戰鬥力?為何撤出北京後再未組織起一次像樣的戰鬥?要知道不屈不撓是李自成的顯著特點,在以前的好幾次戰役中,他都是幾乎全軍覆沒,一次只剩下十八人,一次只剩下50多人,可李自成硬是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鹹魚翻身捲土重來,最後擁兵百萬打進北京滅了大明。那麼,進京後,是什麼讓李自成的元氣喪盡?這個謎底究竟是什麼?長期以來一直撩撥著筆者的心弦。閱過《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集》中曹樹基的有關科學論證一文後,一下子豁然開朗了:原來李自成並非敗於滿清,而是敗於當時肆虐橫行的鼠疫!

李自成進京前後,北京周邊地區流行鼠疫,有一些文獻對此有記載。鼠疫是一種烈性傳染病,致病源為鼠疫桿菌。主要傳播於人——跳蚤——鼠之間。其特徵是淋巴結腫大,死者膚色發黑。研究表明,鼠疫每次傳到一個新地區時,由於當地人和鼠以及跳蚤都沒有抵抗力,其死亡率高、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於50%。有文獻說,7世紀歐洲首次鼠疫流行死亡率超過70%。可見,鼠疫是一種極易流行的、死亡率很高的且很難控制的可怕疫病。

李自成軍於農歷3月進抵北京(公曆為四月),有關文獻記載崇禎16年秋鼠疫已出現在北京一帶,只因冬天氣溫低,鼠疫傳播變緩,3月春暖花開,桃紅杏白,跳蚤、老鼠趨向活躍,大規模的鼠疫自然爆發。由於鼠疫的傳染死亡率很高,崇禎的御林軍短時間內失去戰鬥力毫不奇怪。李自成因此未遇大戰就佔領了北京。李自成大軍進京後感染了鼠疫,自然戰鬥力也大減,當然打不過清兵,儘管其數量遠低於自己。並且敗兵因此成了鼠疫傳染源——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因此李自成雖然此時財雄天下,可以大規模招兵買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戰鬥力,兵力再多也沒用,始終無法抵擋滿清的虎狼之師。鼠疫蔓延軍營,且長時間無法擺脫,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毀滅性打擊,因此痛失江山並一蹶不振,「無可奈何花落去」。

由於軍人是集體生活,所以鼠疫流行對古代軍人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歐洲14世紀爆發鼠疫,死亡2500萬人,其中有許多是軍人。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在十分肆虐的鼠疫面前,幾乎是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那麼,為什麼清兵就沒患鼠疫呢?歐洲人在研究14世紀歐洲鼠疫時從留下的壁畫及文字中發現,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騎兵倖免於鼠疫。於是得出結論:鼠疫經跳蚤傳播,跳蚤討厭馬味,所以騎兵不被鼠疫傳染!眾所周知,八旗鐵騎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騎兵組成,所以是不會傳染上鼠疫的。儘管只有十幾萬軍隊,但未患鼠疫的清軍戰鬥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擾的李自成大軍之上(雖然其數量遠遠大於清軍)。

鼠疫是當時中國人不了解的新型烈性傳染病,無人了解、無法救治,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明朝滅亡和李自成的失敗不可避免。在漢滿的軍事博弈中,鼠疫幫了滿清的大忙。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就這樣土崩瓦解於小小的鼠疫,估計這位雄才大略的起義領袖慘敗致死時也留下了「天亡我也」的一聲嘆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自成 的精彩文章:

此人造反後差點成為皇帝,留下寶藏成為幾百年來的秘密,今已發現
鼠疫導致明朝滅亡,和李自成失敗毫無根據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