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畢不了業,他們選擇了死…

畢不了業,他們選擇了死…

2017年10月的一天,金門大橋上,一個長發亞裔女生在來回踱步。

路過的人絲毫沒有看出她的任何異常。直到她突然縱身一躍,用死亡來表達了對這個世界的絕望。

她叫?唐曉琳?,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是美國猶他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的在讀博士。

只看履歷,她的人生軌跡可謂完美,在高等學府深造,前途無量的天子驕子。

這樣的她,為什麼會選擇這麼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這一切,或許要從她的博士生涯說起。截止2017年,她已經經歷8年博士階段的學習,但仍然未畢業。

一個北大學子,按理說應該科研能力極強,為什麼會苦讀8年依然未果?唐曉琳的死,除了惋惜,還引發了無限疑問。

而最近,猶他大學公布的最終調查報告,似乎可以稍稍解答人們的疑惑。圍繞唐曉琳之死,各種矛頭似乎都指向了她的導師,Saveez Saffarian。

自2010年起,唐曉琳開始跟隨導師Saveez做生物物理領域的研究。雖然這個方向做起來很難,但是種種壓力之下,唐曉琳在博士期間還是發表了6篇該領域的研究文章。

在猶他大學,這已經符合了博士畢業的要求,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她的導師卻遲遲不準唐曉琳畢業。

沉重如山的科研壓力,名校光環背後的陰影,壓榨勞動力的導師,渺茫的畢業可能……

或許就是這一切一切累加,最終將唐曉琳,這樣一個在實驗室中,勤懇科研數年的女孩給徹底壓垮……

唐曉琳的悲劇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名校光環背後的陰影和壓力,再一次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很多人認為,能夠出國讀博深造的人,絕對算是高材生中的高材生,可以說他們人生已經一隻腳踏上成功之路。

但事實是,對這種投入學術科研的學子,他們中的許多人,卻要承受著外人無法想像的痛苦和壓力

學術之路,本就艱難。到了攻讀博士的階段,面臨的挑戰和難度更是驚人。

而在非常重視學術的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其中辛苦更是難以向外人道。

實驗模型反覆失敗、多年研究最後竹籃打水,導師嚴苛拿自己當免費勞動力使喚,畢業渺茫前路無望,再加上消費高和就業困難等因素,都會對在實驗室中辛苦搬磚的研究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這種壓力,如果不是親身體驗學術科研艱難,是很難理解的。

留學生中許多人,無法找到解壓方法,又恥於向別人尋求幫助,最終把所有痛苦壓力都爛在自己心裡。於是這些年,留學研究生,尤其是博士人群,罹患抑鬱症比例不斷升高,到了一個讓人心驚的數字。

這無可排解的抑鬱,和日漸加大的學術壓力,終究在最後壓垮了一個又一個天之驕子。

除了唐曉琳自殺案,過去幾年已經發生過許多次這樣的慘劇。

2015年,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楊艷,在宿舍突然離世,震驚了很多人。

幾乎所有人對她的評價都是陽光、親切、充滿激情,而她內心深處的絕望、痛苦和掙扎,卻沒人能看到。

她從小家境清貧,但她卻憑著自己非凡的毅力,考上本科、研究生,最後一路去到美國讀博深造。然而,正是從2009年,她到美國讀博開始,她的生活就彷彿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她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常年在美國學習,生病的母親只能在街頭買水果等維生。

她心痛母親的付出,慚愧自己不能及時給予回報。加上讀博帶來的學術壓力,在長期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她患上了抑鬱症,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近幾年來,博士壓力大,心理問題嚴重,更是已經成了全球性的問題。

《Science》雜誌在2017年,以調查以網路問卷形式,對比利時的3000多名博士生的心理問題進行了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博士研究生面臨嚴重的精神疾病問題。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可怕的數字了。

我國香港地區的大學,因為英文授課、學制和歐美相似等特點,很多內地學子選擇到香港讀博士,繼續學業。

即使少了語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沉重的學術壓力,無法按時畢業的焦慮以及就業困難等,還是像一座座隱形的大山壓在很多人身上。

比如,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葛煒煒,就這在學業和導師的多重壓力之下,無奈在宿舍內上吊自殺。

葛煒煒碩士畢業於南京大學,曾拿過全國奧賽一等獎,然而這麼優秀的他,也沒能承受住學術沉重的壓力。

(圖源:memfor)

據調查,他生前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他在最近的一次博士資格考試中,被導師評為「沒過」,這個「沒過」,等於他將失去開題寫畢業論文的資格,甚至有可能被因此勸退。

更過分的是,他的導師,在他讀到三年級的時候即將去美國任教,對他甩手不管。這意味著,要麼這幾年時間白白損耗,跟著導師去美國重新開始,要麼將要面臨無法畢業的尷尬境地。

他也曾嘗試著投過簡歷,想過直接工作,然而幾個月下來,卻連面試機會都沒有得到一個,他甚至故意寫低自己的學歷,但是依然得不到面試的消息。

「老天似乎已經習慣了在我感覺很好時給我當頭一棒,導師的批評,雜誌的退稿,實驗的失敗,感情的離去,總是不期而至,給我迎頭痛擊。」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絕望地寫下這句話,最終,他選擇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大多能夠將學術之路進行到博士階段的人物,從小到大都被賦予了「優等生」的優越感。

在旁人矚目和艷羨的目光中,他們常常形成追求完美的性格,對自己的要求極高。一旦達不到自己設定的目標或完不成別人的期望,就會深深陷入自責,比正常人更容易陷入絕望和抑鬱情緒之中。

求學本就艱難,還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和將學生視作免費勞動的冷血導師,這些存在更是把科研深造之路,給蒙上了深深的一層陰霾。

求學之路艱難,但好好活著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希望學術之路不再遍布屍骨,給那些努力科研的人一個能走下去的未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報姐 的精彩文章:

亞馬遜的人工智慧Alexa引起恐慌:突然莫名其妙的發笑,還拒絕執行命令
只因為是女人,她被竊取研究成果,錯失諾貝爾獎

TAG:英國報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