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策傳位給弟弟孫權,保全了孫氏江山,也保全了兒子

孫策傳位給弟弟孫權,保全了孫氏江山,也保全了兒子

孫策死的時候才25歲,還很年輕。他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兒子,最後選擇了年齡最長的弟弟孫權繼位,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否則,在當時群雄並起的大爭之世,如果是他年幼的兒子繼位,恐怕很難維持下去,要麼是像曹叡之後的曹魏一樣出現強臣壓主,要麼就是像劉琮一樣,曹操一打過來,就頂不住壓力,早早投降了。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無論對保全孫策的兒子來說,還是對保住孫氏的江東來說,都非常正確。孫策的兒子當時還年幼,如果他沒有選擇孫權繼位,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東吳的幾個大家族實際掌握政權,架空孫氏,權力逐漸轉移到幾個大家族手中,就像曹叡身後的曹魏一樣,要麼是被曹爽架空,要麼是被司馬懿篡位。

國賴長君,亂世尤其如此。不過,在三國時期,繼承製度還未最終成型,所以比較混亂,出現比較多的情況就是像袁紹、劉表、劉焉一樣,讓小兒子繼位。袁紹本來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決定繼承人的,但他選擇了廢長立幼,結果是幾個兒子兄弟相殘,袁譚在壓力之下,被迫向曹操求援,結果是曹操趁勢進入河北地區,一舉滅了袁紹集團的殘餘勢力,佔領了整個華北。

劉表在繼承人問題上遲疑不決,實際上也是因為荊州的權力結構本身就是主弱臣強,又加上主少母壯,和漢朝末期的情況一樣,劉表一死,蔡氏為代表的荊州地方豪強就實際控制了荊州,和蔡夫人合謀,沒有立劉琦,而立了更為年幼而容易控制的劉琮為主。結果是曹操南征還沒到新野,劉琮就在當地豪強的裹挾下,不得不向曹操妥協。

孫權死後,繼位的孫亮還年幼,實際上就出現了強臣壓主的情況。先是輔政大臣之間火拚,諸葛恪先下手為強殺死了中書令孫弘,一年多後又是另一個輔政大臣孫綝殺死了諸葛恪,政治權力始終控制在權臣手中,一直到孫皓繼位,才用計除去幾個權臣,重新逐漸收回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孫皓也是孫權之後唯一一個真正掌權的皇帝。

孫權繼位之後,把爵位讓給孫策的兒子繼承,他自己則繼承了孫策的官職。不過當時孫策的職位也並不高,只是討逆將軍,本來想向曹操討一個大司馬,但是還沒來得及曹操答應,他自己就已經死了。

孫權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帝,而沒有追封孫策,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他本身就是從哥哥手中繼承的權力,所以他如果也追贈孫策為帝,那麼就等於承認了孫策對東吳的重大貢獻,同時也就等於承認了孫策的兒子是有權繼承孫氏的皇位的,這對孫權這樣比較自私刻薄的人來說,當然是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孫策稱帝後,先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孫策的兒子孫紹則被封為吳侯。吳侯這個名義顯然不太合適,因為孫權在向曹操稱臣之後,曹操就是先以漢獻帝的名義封孫權為吳侯的,曹丕時期,又進封為吳王,國號又是吳,所以這個爵位就像漢朝不能給任何人封漢王、唐朝不能封任何人為唐王一樣。所以,幾年後孫權又把孫紹改封為上虞侯。孫紹死後,孫紹的兒子孫奉嗣爵。到孫皓的時候,傳言說孫奉應該當皇帝,孫皓就把孫奉殺死了。

兄終弟及的例子還有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位,司馬師死的時候沒有兒子,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還是司馬昭的兒子,也就是齊王攸。所以,司馬師死後,司馬昭就順理成章的繼位了。司馬昭甚至還考慮夠,在他死後,要把權力再交給司馬攸,而不是他的長子司馬炎,但最終司馬昭還是選擇了司馬炎。而在司馬炎稱帝後,最終逼死了司馬攸。

宋太祖死後,弟弟晉王趙光義繼位,成為宋太宗。宋太宗剛繼位的時候,還假惺惺的宣布,太祖的子女和他的子女一樣,都稱為皇子、皇女,也就是承認,哥哥的子女和自己的子女一樣,都有平等的機會來繼承皇位。但沒過多久,他就逼死了太祖的兒子德昭,只剩下了德芳,幾年後也死掉了。為了防止他的弟弟廷美和他一樣當上皇帝,他也以蓄謀造反的罪名,把廷美貶逐遠方,最後也是早早病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虞翻是吳國的孔融,所以註定不被孫權重用!
一座神奇的城,孫權到死都沒打下來,是敗於自己的執念,還是……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