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在九十多年前的《大公報》上,找到了姥爺給我講過的故事

我在九十多年前的《大公報》上,找到了姥爺給我講過的故事

我要寫的這個故事,距今天已經近一百年了。知道這個故事的老人基本上也都故去了。

聽我姥爺講,大約在清末民初,或者是清朝滅亡前夕,有個綽號叫「夏一跳」的人在直隸故城當縣官。為什麼叫「夏一跳」呢?這裡面有一段故事。

這天夜裡,「夏一跳」正在縣衙辦公。突然,一陣「嘩啦嘩啦」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夏一跳」馬上斷定,有人在聚眾賭博。

「走,抓賭去!」「夏一跳」帶上衙役,氣勢洶洶直奔聲音傳來的巷子而去。推開院門,只見一個漢子光著膀子,正大汗淋漓地推磨呢。原來,這是一戶磨香油的人家,那「嘩啦嘩啦」的「打牌聲」,其實是炒芝麻的聲音。

1923年10月3日天津《大公報》的報道

「夏一跳」還是不肯罷休:有什麼要緊事非得半夜做?你說你是磨香油,怎麼不見拉磨的驢呢?賭具在哪兒?賭徒在哪兒?快說!

大半夜家裡突然闖進來這麼多人,把這一家老小嚇得不輕。漢子哆嗦著答道,他是因為家裡窮才幹起這小本買賣,但是家裡實在太窮了,連買驢的錢都沒有,只能靠人力推磨。至於深更半夜還在幹活,無非是想多賣一點香油罷了。「夏一跳」仔細轉了一圈,發現這個家真的是「凄凄慘慘戚戚」,連個像樣的傢具都沒有,聚眾賭博更是無稽之談。他有感於漢子的吃苦耐勞,也為自己的魯莽感到歉疚,便從自己的積蓄里拿出了三百吊錢,給他買了頭驢。從此,這個磨香油的人家使上了驢拉磨,日子也漸有起色。

縣官去抓賭,結果「抓」到一個磨香油的窮苦人。這件事很快在小城裡流傳開來,成了人們的談資。因為縣官姓夏,人們便根據諧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夏一跳」。許多年過去了,人們忘了縣官本來的名字,只記住了這個綽號。隨著知情老人的故去,漸漸地,就連「夏一跳」這個典故也鮮有人知道了。

舊時香油磨坊之景象

我是去年春節回家聽姥爺講的這個故事。我的姥爺是1936年生人。這個故事是他在故城鎮(舊縣城)工作時從當地老人那裡聽到的。姥爺說,他認識一對叫任鳳章、任鳳恩的兄弟,他們家從父輩開始磨香油,「夏一跳」的故事就發生在任家。聽老人們說,這個「夏一跳」不貪污不徇私,為官又比較嚴厲,鄉紳們巴不得他趕緊調走。後來,崔庄的一個鄉紳把他排擠走了。因為兩袖清風,「夏一跳」離開故城時連路費都沒有,是靠別人資助才回到家鄉。

姥爺對我說,「夏一跳」的故事讓他很受感動,他也一直想把這件事弄清楚。但因為知情的老人不多了,他也只是道聽途說,知道得不是太詳細。姥爺說,希望我能查證一下,寫寫這個「夏一跳」。我告訴他,清朝沒有姓夏的在故城擔任知縣。他似乎是不能接受這個結果,只是說肯定有這麼個人。

去年清明,我回老家時和姥爺再次聊起「夏一跳」。他告訴我,故事發生的時間也許是在解放前夕,「夏一跳」可能姓夏,也可能不姓夏——僅僅相隔兩個月,他精神恍惚,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了。五一小長假,我再次見到姥爺時,他已被確診肺癌晚期。我列印了我寫的文章給他,但他連看下去的精力都沒有了。

6月17日,我的姥爺與世長辭。再也沒有人和我講「夏一跳」的故事了。

「夏一跳」是民國初年縣知事夏詒垣的綽號

上個月,我在首都圖書館查閱天津《大公報》,一則「縣知事之滑稽判事」的消息映入眼帘。仔細讀來,這正是「夏一跳」的故事。

縣知事之滑稽判事

現任故城縣知事夏詒垣,為人忠直,惟性情古怪。彼初到故時,即據傳聞西關有聚賭處所,城內鹽店以十五兩售賣鹽斤,該知事聞之恨入腦海。忽於前日夜間潛自獨出縣署,行至西關某油店門前,即聞院內有「胡拉胡拉」之聲達於戶外。該知事以此處必系聚賭之家,遂推門直入,惟見少婦二人在此工做。該少婦等以該知事於深夜之間私入民宅,必非好人,當即破口大罵。該知事告以「余系本縣縣長,因抓賭之故,誤至此處。」少婦等仍大罵不休。該知事以愚婦無知,遂亦置之不理,回署後立即稟傳伊家男子詢問細情。據供稱乃是姑嫂二人,炒芝麻時火力過猛,皆炒胡拉,非葉子戲之胡拉。該知事以少婦辱罵之故,令該男子認罰食鹽二斤,取保了結。即令差役同到鹽店稱鹽二斤交案。該知事於大堂上取十六兩公平秤稱之,食鹽二斤將足三十兩,復即票傳該鹽店掌柜來案懲罰。某掌柜明知理曲,認罰洋二十元。由縣署榜示周知。該鹽店自認罰後,無論何人購買鹽斤,俱系公平交易。現在該民咸感夏知事之德政雲。

夏詒垣是民國初年的故城縣知事,曾為前清舊官吏,1922年至1924年在任。當時報紙對他的評價兩極分化,有的說他頑固愚昧(見「建軍大業」那年,還有人留著辮子),有的說他辦理政務「過於認真」,這些都為他的結局埋下了註腳。這篇「滑稽判事」的消息中雖然沒有提到掏錢買驢之事,但從抓賭「抓」到香油作坊的情節來看,「夏一跳」就是夏詒垣無疑。

洪福昌鹽店否認缺斤短兩的啟事

至於那則消息中提到的鹽店,店名叫「洪福昌」。1923年10月,「洪福昌」鹽店還在《大公報》上刊登啟事,極力否認自己缺斤短兩。但無論如何,「夏一跳」的謎團終於解開。

從圖書館回到家,我又重新聽了一遍姥爺的錄音。今年清明,我要把這個發現告訴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在故城 的精彩文章:

TAG:家在故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