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要讓抗日愛國成為一種噱頭

不要讓抗日愛國成為一種噱頭

Hello,各位殭屍粉、基佬朋友、小豬佩奇以及草叢裡的小提莫們,大家好呀,我是愛聽電音的巨熊。前兩天熊我在微博上偶然看到了一篇新聞,說《敵後便衣傳奇》的導演要新拍一部抗日神劇《尼姑連》,以及姊妹篇《僧侶排》,這不禁讓我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吐槽烈焰。那今天,熊就跟大家聊聊這些曾經的抗日神劇。

GIF

七十幾多年前,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讓自由法國游擊隊堅守到了諾曼底登陸的那一天,讓蘇聯紅軍打贏了偉大的衛國戰爭,也讓我們中國人戰勝了日本軍國主義。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與信仰。但在今天,這樣的信仰卻在一群人手中慢慢的發酵成了一種噱頭,一種商業附加品而不再是本身存在的意義。

沒錯,我想說的就是那樣的一群導演和他們產的辣眼的抗日神劇。相信他們的那些作品平日里也沒少被大家看到並被拿出來吐槽。那些套路也被我們所熟知,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一人團滅一個大隊的鬼子這些都是基本操作;妖艷賤貨型並且還能被策反的日本女間諜、智商下線的友軍、戰五渣炮灰黨經驗寶寶型的鬼子士兵甚至是軍官,這些都伴在抗日的主角左右;機車皮衣在身、八百里開外斃敵、幸運buff永久加持這也必須是主角的設定。似乎在今天離開了這些就拍不出一部國產愛國抗日的電視劇,所以現在新出現劇種就被稱為抗日武俠愛情偶像劇,我個人認為該劇分類之中奇幻偶像應該是首,最後才輪到愛國,歷史的話勉為其難也得加上,是這樣吧。但是,一部號稱以抗日為主要劇情的電視劇應該這樣嗎?

如今的抗日奇俠造型雷人

我們往五年甚至八年前看,那些為我們所熟知的該類電視劇:記憶的證明、八路軍、亮劍... ...這些哪一個不是有著響噹噹名號的優質作品。他們沒有陽光帥氣的男主,沒有過億的投資,甚至沒有所謂的特效團隊,但他們的作品實打實的就是好看,因為這些是有誠意有信仰的作品。他們雖然很多都有著原型人物,但在塑造主角的過程中仍然可以讓觀眾忽略原型,更專註於影視中的角色,那就是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抗日將領。亮劍中的李雲龍的原型是抗日將領王近山,但大家更關注於這個不拘一格、敢打敢拼、有愛有恨的「瘋狗」李雲龍,電視劇中的他的那些勝仗和敗仗也只為人物錦上添花,大家不會刻意記得。但今天的那些抗日神劇,讓我們記憶猶新的反而是那些辣眼睛的奇葩場面,我們只記得有個好漢手撕了鬼子,有個大兄弟成功色誘了日本女特工,某個神器女戰士百步穿楊瞬發弓箭滅掉幾十個鬼子,僅此而已。對於電視劇,我更希望我因為小鏡湖的生離死別記住了剛中帶柔的喬峰,因為花店的相遇記住了金燕西和冷清秋。而不是因為那些操蛋的畫面記住了一部這樣的電視劇。

亮劍中塑造的抗日將領李雲龍

從這些來說,這樣的抗日神劇是十分失敗的,至少它沒能塑造出成功的角色。而它的目的是否達到我並不懷疑,因為我從來就不認為這些電視劇的目的是宣揚怎樣的精神。如今的社會是一個物質的社會無可厚非,但我不認為我們的那些優良的精神也可以被拿來做商業性的牌子。當年的陳游標捐款之時大鋪紅毯,這樣的行為我們不評論對錯,但是它起到了宣揚慈善的行為,他的募捐的的確確影響到了一大批的同行讓和明星,讓他們加入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但這些將愛國當作噱頭的外衣拍攝電視劇的人從一開始就犯下了大錯,他們已經篡改了歷史。我記得政治課本有這麼一句話,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前提是源於生活,但這樣的藝術從一開始就並沒有源於我們的歷史,而且有悖於歷史。那些身懷十八般武藝的抗日英雄,那些炮灰級別的敵人和友軍的出現真的是對我們前輩的致敬嗎?怕是一種羞辱吧。如果歷史是這樣,真的有這麼多神人,那我們何苦打了八年的鬼子,何苦又埋下上千萬的屍骸?相反,倒是鬼子苦苦在中國支撐了八年吧,那可真的是棒棒棒哦。

別說這些是虛構的情景,只要沾上了歷史劇,所講述的必定有來源於歷史。從另一方面講,我們一味的誇大自己的形象,顛覆敵人的形象並不是對國人的鼓勵,而是一種腐化,看了這些電視劇的孩子會怎麼想?自己的先輩竟然可以手撕鬼子?八百里開外竟然可以一槍幹掉一個鬼子?也許這些導演需要考慮一下自己的作品在傳播怎樣的影響。影視作品不光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遣,更是一種思想文化的傳播媒介,並非我在這裡有意提升高度,事實本就是如此。我想會有人跟我一樣對於正義感的啟蒙來自於打怪獸的奧特曼,對於勇敢堅強的啟蒙來自於大英雄狄青這樣的動畫片。那現在我們也有必要擔心一波現在的孩子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是簡單的一笑了之還是慢慢地被扭曲了歷史觀,也許這就是拍者無心,看者有意,到頭來編劇導演反而會告訴你,認真你就輸了。但一個國家的電視劇都可以兒戲歷史,消費歷史,那又有什麼資格批評篡改歷史教科書的行為?

總覺得.... 哪句話怪怪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斯皮爾伯格拍攝的《太平洋戰爭》這部二戰題材的電視劇,這部劇被譽為最真實的戰爭影視劇,它的精彩之處並不僅僅是拍攝手法、劇情或是人物塑造,更重要的是它是客觀的。斯皮爾伯格並沒有站在自己美國人的角度大肆宣揚二戰里美軍的威武,為了反映戰場上的人性他也拍攝出來不少美軍槍殺戰俘的鏡頭。

二戰電視劇的典範《兄弟連》

在電影方面,日本作為曾經的法西斯主義國家,他們拍攝二戰題材的電影時甚至可以毫不避諱的批判自己挑起的這場戰爭的殘酷和對本國人民的傷害,《硫磺島的來信》就是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雖然片中存在讓中國人看了很不舒服的美化神風特工隊的片段,但在仔細看了影片後小編也願意說一句合情合理。

來自日本人的深思《硫磺島的來信》

電影也好,電視劇也罷他們終究不是紀錄片,不必百分百還原歷史,但他們都有一個大前提,在牽涉歷史的情況下它們不可以混淆視聽,應該尊重事實。而那些抗日神劇也正是犯了這種大忌,在用了這樣嚴肅的題材的情況下打著抗日的旗號開始各種秀下限,加上各種爛俗惡俗的橋段,這是對我們八年抗戰的歷史和先烈們的侮辱。

作為一部老電影,《鬼子來了》放在現在也是非常優秀的,它能有別於其他抗日神劇成為經典,難得之處就在於它的「寫實」。

在面對那段血與淚的歷史,姜文沒有「意淫」怎麼痛快地殺鬼子,而是大膽地用電影手法表現在面對侵略,一些中國人是怎樣的愚昧和麻木,日本人屠殺是怎樣的慘無人道。

在面對記者的提問,為什麼不拍攝痛痛快快殺鬼子的畫面時,姜文的回答應該讓那些神劇導演們都聽一聽,他說「如果我這樣拍攝,這個電影被拿到日本放映,日本人就會教育他們的後人,你看當年的中國全民皆兵,人人都是間諜,人人都穿著軍裝打仗,那我們當然要對他們「全民殲滅」,不是我們搞大屠殺,而是他們都是軍人。於是,我們的電影就會成了他們掩蓋罪行的把柄。可事實上,當時並不是這樣,中國也有很多漢奸,有很多百姓無辜慘死。我覺得,拍電影可以自己看著過癮,而且這樣也能急功近利地達到賣點,但是,看完之後不能讓觀眾們得到深度地思考。」

講道理,這樣的片子才是真正的愛國,是理智的愛國,用發展的眼光愛國。

愛國的最深處,是尊重每一個倒在戰場上的先烈,是尊重我們的過去,正視我們的歷史,也是做一個理智的愛國者,更是尊重我們的對手,尊重每一個有血有肉的異族。

最後,我想再引用姜文的一句話:

比「賣國賊」更可怕的是「愛國賊」。在戰爭年代,我們痛恨「賣國賊」;而在和平年代,卻是這些「愛國賊」用垃圾一般的作品,侮辱了每一個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嶸越留學 的精彩文章:

戎馬一生:致敬NBA96黃金一代

TAG:嶸越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