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2年前患了最兇險的冠心病,如今在健身房秀肌肉!得益於醫生這個選擇

12年前患了最兇險的冠心病,如今在健身房秀肌肉!得益於醫生這個選擇

受訪專家:

羅建方,主任醫師,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血管病診療中心主任,廣東省介入心臟病學會周圍血管介入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血管疾病高血壓分會副主委。

擅長:複雜冠心病及周圍血管介入治療與研究。

12年前,患了心臟左主幹狹窄+腹主動脈瘤;12年後,這位患者為羅建方教授發來了自己健身的照片。80多歲高齡,仍然神采奕奕、身上的肌肉隱約可見。

2006年,羅建方教授就遇到了這樣一位兇險患者。當時患者因為擔心疤痕影響美觀,還拒絕做搭橋手術。面對病情和患者的需求,羅建方教授大膽做出抉擇:心臟和腹主動脈都實施介入治療!

近日,在由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主辦、雅培公司協辦的「師說心語」活動上,羅建方教授講起了這個讓他印象深刻的病例。「在這個患者身上,我深刻體會到,醫生不能僅僅把手術即刻成功作為最終目標。更要從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出發,進行全方位、更細緻的考慮。」

緣起:

肚子怦怦跳、胸口悶悶的

老伯是名健身愛好者,尤其喜愛舉重。然而在舉重的時候,總是感覺肚子怦怦跳、胸口也悶悶的。初見這名患者,羅建方教授就推測,肚子怦怦跳是由腹主動脈瘤引起,而胸口悶悶的可能是冠脈狹窄。造影果然發現,患者有腹主動脈瘤,此外,左主幹末端狹窄60%-70%,還有三支血管病變,病情相當嚴重!

左主幹病變是冠心病中最兇險的一類。羅建方教授解釋,「心臟供血有三條血管,而左主幹一個開口管兩條血管,掌控了大部分的心臟供血。如果左主幹狹窄,就像我們拉掉電閘的總閘一樣,人就很容易猝死」。

冠心病、腹主動脈瘤分別有三種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外科手術、介入治療。針對這個患者,羅建方教授帶領團隊提出了五種治療方案:

藥物保守治療;

心臟介入、腹主動脈介入;

心臟介入、腹主動脈手術;

心臟搭橋、腹主動脈介入;

心臟搭橋、腹主動脈手術。

究竟如何選擇?

抉擇:

患者拒絕開胸,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此前,左主幹一直是心臟介入的禁區,因為植入支架後一旦發生再狹窄,患者猝死風險非常高。無論是歐美還是中國的指南,都推薦左主幹實施冠脈搭橋術。

但是這個方案遭到了患者的強烈抵觸。「那我就不能光膀子健身,不能練肌肉了!」患者是一名健身愛好者,不希望身上有疤痕存在,堅決拒絕外科手術。

真的沒辦法了嗎?羅建方教授糾結起來,到底是做介入還是搭橋呢?搭橋以後患者還能舉重健身嗎?會不會因為創傷較大的外科手術,今後患者只能小心翼翼地活下去,而談不上什麼生活樂趣了?如果給患者做了介入,當時做左主幹病變是有風險的,如果手術不成功,怎麼面對患者和家屬?

當時第一代藥物支架已經面世,降低了支架後血管的再狹窄率。羅建方教授團隊嘗試做過一些左主幹介入治療,在三個月內沒有不良反應,而且在遠期效果比非藥物支架更好。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羅建方教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心臟、腹主動脈都做介入!

最終手術非常成功,且只在患者腹股溝留下了一個小小的疤痕。

預後:

12年後患者發來健身的照片

術後羅建方教授一直對這位患者進行隨訪,其冠脈和腹主動脈都沒有發生再狹窄。12年過去了,80多歲的患者身體硬朗,還給羅建方教授發來健身照片。

隨著技術和器械的發展,左主幹已經不是心臟介入的禁區。去年10月,美國經導管心血管治療學術會議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採用微創介入第二代藥物洗脫支架XIENCE治療左主幹病變的患者,不僅三年內長期臨床預後結果相似,且早期生活質量恢復更快。

羅建方教授表示,第二代藥物支架對於放完支架需要長期服藥的情況也有所改善,可以縮短一些服用藥物時間,同時不影響遠期效果,這是很大的優勢。與第一代支架相比也減少了很多不良事件。

預防:

血管硬化還要查查心臟

「有了腹主動脈瘤一定要篩查冠心病,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左主幹狹窄,患者很可能猝死」,羅建方教授發現,動脈瘤合併冠心病的患者高達70%-80%,而且一旦有了腹主動脈瘤的病人,冠心病病情都相當嚴重。

冠狀動脈和周圍血管病變有共同的病根,那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羅建方教授指出,在南方人群中,大部分先累及心臟的血管,再累及其他的血管,意味其他血管有問題的話,心臟有問題的概率更高。

此外,有些患者心絞痛癥狀不明顯,但是血管狹窄卻非常嚴重;而有些患者的心絞痛癥狀非常嚴重,但血管狹窄卻不嚴重。因此,即使心絞痛不明顯,出現氣短、胸悶等癥狀,也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時報 的精彩文章:

7類孕婦易患妊娠高血壓綜合症
女人流產後痛經要重視 常吃這些可緩解

TAG:健康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