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人迷信了20年的印度IT謊言,被撕開了最後的遮羞布

國人迷信了20年的印度IT謊言,被撕開了最後的遮羞布

在初中地理的印度篇中,曾有過這麼一段話——

作為印度的最驕傲的行業,印度的IT產業異常發達。由於綜合優勢巨大,印度倍受向外承包軟體業務企業的青睞。本世紀初,印度IT產業已佔據全球軟體市場的2/3。印度IT產業的發展,對中國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那麼,印度的IT產業究竟發達到什麼地步呢?我們具體看看幾個例子——

第一,班加羅爾被譽為「印度的矽谷」,中關村卻無此殊榮。

第二,美國矽谷的亞裔工程師中,印度人的比例佔到80%

第三,歐美互聯網公司的軟體程序,90%都由印度代工。

第四,印度把持了全球軟體外包市場的三分之二

印度軟體外包海外市場分布

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IT業如此發達的印度,為何沒在互聯網黃金十年(2005~2015)誕生出一批大型互聯網企業呢?

要知道,一直不受西方待見的中國互聯網行業都誕生出諸如騰訊、阿里巴巴、小米、華為等一大批世界頂級的互聯網企業。反觀IT業發達的印度,不僅沒有一家全球性的互聯網企業,反而還被中國摁著摩擦。比如——

1.在中國混的不太好的UC瀏覽器,居然是印度市場成了第一大瀏覽器。

2.2017年,印度貢獻了小米全球銷量的29.3%,是當前印度最火的手機。

3.去年騰訊進軍印度,驀然回首騰訊突然發現,他最強的對手不是印度本土企業,而是一家中國企業:阿里巴巴

小米4I在印度全球首發

可以說,印度這個號稱「第一大軟體國」的市場,幾乎快被中國互聯網企業吃得骨頭都不剩。究其原因,只有一點——

所謂的印度軟體產業發達,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

在吹捧印度IT的文章中,很多人都選擇忽視了「軟體外包」這個字眼。什麼叫軟體外包?它做的就是初級的軟體代碼堆砌,說通俗點,就是不畫圖紙不設計,就純粹的搬磚那種。

軟體的核心是架構和設計,堆砌代碼很容易,稍微培訓點編程語言就能幹。

說白了,印度的IT產業承接的就是西方IT業低端產業鏈,就像中國電子廠里的員工,流水線三天教會你如何生產組裝手機電視,但要他設計和規劃圖紙,完全不行。

當然,除了本質上的缺陷,印度沒有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原因還很多。

殖民地思維—印度IT「成功」的法寶

印度IT成功的最大關鍵,在於它曾是英屬殖民地。

我們都知道,IT軟體編程都是用字母寫的,而印度的官方語言是English,這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這種殖民思維讓印度津津樂道於只安心做西方的IT產業的低端代工廠。

Facebook剛進入印度的時候並非沒有對手,印度自己就有個社交軟體,另外還有個谷歌的Orkut。

當初Facebook忽悠印度,先一起幹掉谷歌,然後平分市場,印度信了。

結果,當Facebook幹掉谷歌后,立馬槍口對準印度本土企業。你想想Facebook可是世界級巨獸,印度哪家企業能幹得過?後果就是印度在Facebook的攻勢下全線崩潰,後來乾脆做西方企業的服務商,至少能喝點湯。

這種事兒擱中國會怎樣?答案肯定就一個:干他娘的!

2002年,全球電商巨頭ebay收購了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電商平台易趣網,並豪擲40億人民幣搶佔中國市場。

在佔據各類絕對優勢下,ebay為了扼殺一切潛在競爭者,又出巨款同新浪等主要門戶網站簽署排他協議,在線上徹底封殺淘寶網。

淘寶也沒慫,與ebay短兵相接背水一戰,直接把廣告打到馬路邊,公交上。

至此,中國本土企業與西方企業展開了長達數年的廝殺血戰。

四年後,淘寶網全面反超ebay,各類指標均高居國內第一,ebay從此銷聲匿跡,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僅此一點,就體現了中印的差距。

中國企業明白只有征服了中國市場,才能征服全球市場。只有先是中國的,然後咱再把它變成世界的;如果先是世界的,肯定沒中國的份。所以,在面對外來強敵時,咱中國人從來都是背水一戰,不勝則亡!

印度恰恰相反,殖民久了,西方的奴性思維深種骨髓。打仗,先打一波,干不過就投降,反正跟在西方屁股後面至少有口湯喝...

一個空調凸顯的中印差距

印度IT為啥沒有巨頭,答案之一是空調太少!

按照《自然》雜誌的數據,除開中國,空調普及率高達50%以上的國家,人均GDP都高於2萬美元。

2017年,印度人均GDP1900美元,空調普及率不到8%。在中國,這個數值是60%。

除開軍隊、政府兩大系統及富豪所有,印度空調普及率不足千分之一。重點來了,印度所處的南亞地區常年高溫,人口工作的意願本來就低,像互聯網這種80%的人都坐在辦公室、沒空調誰願意頂著40度高溫給你工作?

空調這個點,就是印度製造業匱乏的縮影。而印度互聯網的失敗,與垃圾的製造業有莫大的關聯。

電商是互聯網產業一大標杆。有媒體說,印度有龐大的人口市場個廉價勞動力,未來電商必定超過中國。

扯淡!

你以為阿里、京東就是單純的電子商務平台?在他們的背後,是龐大的製造業產業鏈和發達的交通體系。

看看阿里和京東的位置,一個浙江、一個江蘇

中國是製造業中心,而江浙地區又是中國小商品集散中心,這就是阿里京東成功的先天優勢。你看淘寶旗下的店家,有80%都集中在浙江批發市場。

這種優勢印度有嗎?

你看印度前幾大城市,班加羅爾、軟體中心;新德里、政治中心;加爾各答、物流中心;孟買、金融中心。根本沒有一個跟製造業扯上關係的,就憑德里那幾家代工廠,你拿啥支撐數億人口的商品需求?

再說了,電商的第二大核心是什麼?交通!交通!!交通!!!

2017年,中國(國內)起降航班1024.9萬次航班;鐵路通車12.7萬公里,高鐵2.5萬公里;高速公路13萬公里,鄉村公路總里程400萬公里,公路通車全國90%的鄉村。交通便捷,是電商成功的關鍵。

印度物流

回頭再看看印度,高速公路里程5萬公里,鐵路10萬公里,高鐵0。更奇葩的是速度,印度列車平均60km/h,約等於中國T字頭一半、D字頭三分之一、G字頭五分之一!

印度就這種效率搞電商,恐怕只能做到新德里地區包郵,其他地方自取...

印度:1億人口和10億兩條腿的牲口

印度服務業產值佔GDP70%,這種經濟結構必然需要人力資源的支撐。

但是,印度13億人口的普及率超過了30%,每10個人就有3個不識字,這導致了兩個極端現象。

在國內,由於印度軟體外包業務擴展太快,人才供不應求,用工成本上漲。為了解決問題,各邦府直接把文盲抓過去培訓幾月就送去當程序員。

谷歌的印度工程師

在國外,由於印度硬體設備匱乏、IT長期處於低端產業鏈,很多出國的精英份子選擇留在國外不回去,這也是矽谷為何印裔工程師這麼多的原因。

2015年,印度留學生反國率不超過7%。同期,中國在30%以上。

與印度相比,中國人力資源還有一個天大的優勢,即國家重點戰略項目——千人計劃。說白了,就是挖牆腳,而且還不論國籍!

阿里有個達摩院,那學院的人有很多外國專家,不是跳槽就是被挖過來的。

馬里奧這個人也許你沒聽過,但在美國,他的大名如雷貫耳。作為兩次獲得哥德爾獎(計算機最高獎項)的世界頂級計算機專家,馬里奧被CIA、FBI、NSA等多家情報機構列為國家重點監護對象。為啥呢?怕被策反啊!

結果,他們還是沒防住...

2017年底,馬里奧接到一個來自中國的神秘電話。一個多月後,這位世界頂級計算機專家突然宣布——

辭去美國職務,正式加入中國阿里巴巴達摩院

中印在人力資源的區別,註定了印度人只能從事低端的IT代工,無法躋身中高端產業鏈。

編後語

印度軟體的確很發達,但根本無法與中國比。

首先印度沒有一家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而中國卻有BATJH這類世界級的行業巨鱷。其次,就算在印度引以為傲的軟體外包業務上,印度業無法與中抗衡。

2006年,中國的IT產值是印度的1.5倍。

2010年,中國的IT產值是印度的3倍。

2013年,中國IT產值是印度的5倍!

綜上所述,印度軟體比中國強大,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至於印度IT產業的發展對中國有不有意義,當然有——

龐大的印度市場,就是中國企業征服世界的第一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語環球視野 的精彩文章:

這些日本醫生殺害無數中國人,卻一直逍遙法外,獲得學位

TAG:華語環球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