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有無數的活法,為什麼只挑這一種?孩子篇

人生有無數的活法,為什麼只挑這一種?孩子篇

學校不錄取你,是他們的損失,該哭的應該是他們!

▲起跑線

Grace

 Great God Who Saves

Laura Story 

00:00/04:35

《起跑線》這部電影,我是和兩位媽媽一起看的,雖然是一部喜劇,可劇中的淚點還是蠻多的,我覺得這是一部理想主義現實派的電影。

電影講述了拉吉和米塔這對依靠賣衣服起家的中產階級的夫婦,為了讓女兒以後能有好的發展和美好的生活,不輸在起跑線上,而絞盡腦汁,用盡手段想把女兒送進名校(幼兒園)的故事。

為了爭取到入校名額,拉吉和米塔這對夫妻用了各種方法,他們試圖把自己偽裝成上流社會的人,試圖通過參加培訓班和諮詢顧問來投機取巧,試圖找關係,試圖用錢收買,最後甚至不惜住進窮人窟,偽裝成窮人來騙取特困生的名額。後來因被窮人朋友希亞姆的善良、無私而感動、愧疚,最終選擇放棄了已獲得的名額併當眾揭露了校長洛達的偽善。

這部電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很多人評論說這其實反應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也有人感嘆說,為什麼中國就拍不出這樣的電影?

和我一起看電影的媽媽說,雖然裡面說的是有道理的,但是現在社會的大環境就是這樣的,比如,大家都在給孩子報一堆的補習班,興趣班。看著總會不自覺的比較,會焦慮。

就像在影片的最後,當拉吉站在禮堂上面對所有的家長說了那番慷慨激昂的話後,卻無人回應,即使有幾個家長想鼓掌,也被伴侶制止了下來,唯一站起來鼓掌和支持的只有拉吉的妻子米塔。

也許大家都覺得對,但是都不敢真的去嘗試。

每個父母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起點究竟在哪裡?何時開始跑? 小學前?幼兒園前?還是在媽媽的肚子里?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其實都有能力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跑道,如果是這樣,本就在不同的跑道,本就不是同一條起跑線,又怎麼可能會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很多父母總是想把孩子往同一個跑道上拉,總是喜歡人為的划出一條線叫「起跑線」,覺得這才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選擇。 如果真的存在起跑線,那麼這條線只可能是父母。父母的品質、格局、思維和教養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所以折騰孩子還不如折騰折騰自己。

這部電影其實反應了很多的問題:國家的教育問題,教育早已變成了一樁樁生意;人是不是真的能夠享有平等的權利?什麼才是「分享就是關愛」?

其中每一個都值得去思考。有些我們有能力去改變,有些也只能暫時接受。

但這次藉由這個電影,以及這些年關於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種種心理問題,想來談一談關於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孩子篇

=Children=

之前看到一個綜藝片上說,父母為自己三歲的孩子報了6個補習班和興趣班,當時很讓我驚訝,隨後這位媽媽又說,她這還算是少的,很多同事都給孩子報了十幾個。

當時我覺得這個太奇葩了,一定是節目效果,直到後來問了身邊的幾個朋友才發現,事實還真的如此。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被安排上六七個甚至是十幾個的興趣班,想想真的覺得挺可怕的。

我不知道這些孩子以後會變成什麼樣?但我知道,他們的童年已經沒有了。

孩子究竟能學到多少東西呢?其實說白了,不過是家長圖個心安而已。

有些父母總是霸道的幫孩子做決定做選擇,然後又怪孩子沒有主見,不夠獨立,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

可是你是否知道任何事都是需要練習的?

如果一直以來,你總是替他做每一個選擇,

如果他每一個不成熟的想法都曾被你否定,

如果你總是要求他按照你的期望,做你認為對的事。

那麼他如何能培養出自己的主見和自信?

希望一個孩子從小就什麼都聽自己的,等到了某一天又希望他突然變的很有主見,有擔當。

這真是有點強人所難了,可這就是很多父母都存在的很幼稚的想法。

更何況,讓孩子聽你的,你能保證你的想法真的都是正確的嗎?

GIF

我們常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早熟,可是我們從不去思考誰才是真正的幕後推手,也不去思考是否可以做些改變?大家只會說,時代不同了,社會就是這樣。

事實真的僅僅如此嗎?

現在的父母們總是十分的焦慮,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因為現在落後就意味著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工作,最終被整個社會所淘汰。

就像電影中米塔總是一言不合就擔心女兒會吸毒:如果上不了名校,她就得不到好的教育,然後遇到挫折,然後對社會和生活失去希望,然後會跟人學壞,然後就會去吸毒,然後一生就毀了。

電影放到這裡,大家都哈哈的笑,覺得很可笑,但其實有多少父母心裏面真的就是那麼想的?

我媽也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即使在我已經有了工作,三十好幾以後,她還是在想著是不是要給我留一套房子,這樣至少保證我老了以後有地方住,有個保障。

我知道,這是她愛我的方式。

但這也讓我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總是擔心自己會不會有一天真的一無所有從而流落街頭。

父母做的很多事情,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緩解自己的恐懼和焦慮,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也許他們已經把這種焦慮帶給了孩子。

孩子天性敏感,對父母又天生有一份深深的依戀,他們潛在害怕讓父母失望,所以這種焦慮就會迫使孩子不得不更快速的「成熟」起來。

而這種催熟又導致了什麼?

很多孩子從小就背負著很大的心理壓力。

有一些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就害怕的不敢回家。還學會了各種撒謊、隱瞞。

也有一些孩子特別的懂事,懂事不像是一個孩子。我記得有次生病去醫院掛水,隔壁一個小姑娘在一邊掛水一邊寫作業,正在幫我吊水的護士,用眼睛斜斜那個小姑娘,對我說:「你看看,都燒成什麼樣子了,還在寫作業。上次有個小孩也是的,身上過敏的挺厲害,醫生讓他住院幾天觀察調理,他不願意,說還要上學。」

然後這個護士感嘆,這些小孩啊,命都不要了,還學習呢!

我笑笑沒說話,但心裏面挺難受的,真不知道是該表揚這些孩子懂事還是該覺得悲哀,雖然他們看起來還是那麼稚嫩,卻早已失去了孩子應有的童真。

還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已經對生活失去希望了,覺得生活太灰暗,曾有調查結果表示:現在的孩子變的更加脆弱、更加的叛逆。

也有新聞報道說有些孩子小小年紀便得了抑鬱症,甚至還引起了一些悲劇的發生。可能有些人會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太嬌氣了,經不起一點壓力。

但如果真的走進他們的內心看看,就會發現,他們長期承受著的並不是那「一點」壓力,而是各種壓力,各種負面的情緒在互相纏繞,只是最終終於承受不住了,爆發了出來。

其他的孩子呢?也許有一部分只是還沒有到那個臨界點,我們還看不見而已。

這也就導致現在很多的孩子缺乏責任感、過於依賴,沒有想法主見,也沒有什麼目標,更多的孩子沉迷遊戲,逃避現實。

這並不是個例,只是父母總覺得,那麼點孩子懂什麼呢?有什麼好灰暗的,有什麼心情不好的,吃喝拉撒又不需要你煩神,哪來的什麼壓力,好好的學習就行了,別成天胡思亂想。

前段時間一篇6年紀男生的作文在網路上火了起來,文章寫了對同班一個女孩暗戀的心情,很多人評價說寫的太好了,文筆好又觸動人,大家都在感嘆這段萌芽般的感情,有的人甚至陷入了青澀的回憶。

但是卻很少有人關注到這個孩子對自己的描述,以及他內心深處的渴望,我截取了兩段原文。

Letter:

「她將來一定會很有出息,既開朗又優秀,至少不會讓自己一生被芸芸眾生淹沒,反觀自己,我幾乎是她的反面,不努力,心裡陰暗。」

「兩個月過去了,我改變了許多,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只覺得我的心就像射進了一束光,那束光碟機散了我心中的陰暗。我開始有了沉思的習慣,思考自己的過失,思考現在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

看到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用陰暗來形容自己,那一刻,我是有些震驚的。

從這封信中能看到,這個孩子之前對自己是一種怎樣的認知:內心陰暗、不努力、沒有想法、對自己沒有思考和規劃。可是,無疑這個孩子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束光,來照亮他內心的陰暗,讓他開始學會思考、開始學著做自己。

可是,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遇到那一束光,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這樣的悟性。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要讓孩子到外面去找光,去碰運氣,為什麼不能讓這束光從小就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呢?

孩子永遠是最直接的,他們的內心往往是向外界打開的,不太會過濾也沒有太多的防備,他們沒有成人堅固的防禦機制,他們總是全然的去接受外在的一切事物,這就意味著:好的,壞的他們統統全盤接受

被誇獎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真的那麼好;被批評了,他們也覺得自己是真的那麼糟。

當他的生命中一直被充斥著否定,責備或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的時候,就會覺得沒有希望。

GIF

如果我們能換位思考一下,也許就能體會到那是一種怎樣的失落和絕望。

而這些真的是我們想看到的嗎?

無疑,每一個父母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他們願意為了孩子花費時間、金錢、精力甚至犧牲自己的夢想,尊嚴等,就像劇中的拉吉夫婦一樣,掏心掏肺,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但這不是我們控制孩子的借口,我們要給孩子的不是「最好的愛」而是他們真正「需要的愛」

真正的愛不是要把孩子禁錮在一個安全的大網中,也不是永遠把孩子庇護在自己的懷裡,而是要教他成長,讓他有一天能夠強大到可以離開父母,可以保護自己。這才是父母的責任。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來教育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給孩子一個真正美好的未來呢?我們將在下一章「父母篇」中,來討論這個問題。

其他可能

探索最真實的自己

玩出最精彩的劇情

長按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其他可能 的精彩文章:

TAG:其他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