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去世留遺囑:良田千畝供子孫衣食無憂,劉禪不解其意致亡國

諸葛亮去世留遺囑:良田千畝供子孫衣食無憂,劉禪不解其意致亡國

公元234年,諸葛亮統領10萬蜀漢大軍開始第五次北伐。諸葛亮這是似乎以意識到自己會有去無回,便在臨行前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奏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這份奏摺就像是一道遺囑,詳細羅列了諸葛亮生前的財產狀況以及死後的財產分配。諸葛亮在奏表中提到自己的的全部家產是薄田15頃,其中包括種有800棵桑樹的桑田。按漢代一頃為100畝計,每畝摺合現在是0.69畝,即諸葛亮擁有1035畝田產。作為一國丞相,一向以廉潔聞名於世的諸葛亮坐擁千畝良田,這正常嗎?

《晉書·食貨志》記載,西晉初年曾對官員的占田數量進行了明文規定:「品第一者佔五十頃,第二者四十五頃,第三者四十頃……」以下依次類推,「第八者十五頃,第九者十頃。」由此可見,諸葛亮雖然官居一品,位極人臣,但他的田產卻僅與八品小吏的占田數相當,這點家當連當時的「中產」也算不上。

以諸葛亮的權力和地位,揆於三國時期的許多達官顯宦以搜括民脂民膏增加私產為能事來說,這是相當廉潔和不貪了。當然,衡量一個官員是否廉潔,不是僅看他擁有財產的多寡,還要看其財產收入是否取之有道,看他對待財產的態度及所為是否符合法律道德規範。諸葛亮把自己的物質生活降低到八品官吏的水平上,其節儉自律、甘於淡泊的風範令人欽敬。

諸葛亮指出靠這些薄田桑樹,家人勤力其中,就足夠子孫衣食溫飽了;而他本人在外率軍作戰,平日隨身衣食,都靠官俸開支。諸葛亮還特別申明自己在外任上「無別調度」,即沒有利用帶兵在外的「職務之便」,巧立名目,另外徵調收取財物,也沒有授意或暗示別人給自己送錢送物;他平生「不別治生,以長尺寸」,即從不另外私下經營產業,來增加一絲一毫的家庭私產。

諸葛亮生前沒有以權謀利、損公肥私,死後自然不會「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也不會有怎麼分配財產的問題。《資治通鑒·魏紀》記載: 「卒如其所言。」諸葛亮謝世之後,朝廷了解到,他生前果然做到了如自己所說的那樣,家無餘財,可見他的自報家產,經得起問,經得起查,表明了他坦然無私的胸懷。

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他在臨死前寫這份奏表或者遺囑並非是為了標榜自己的清廉和崇高的道德,而是以身作則教育後主劉禪廉政治國,可是扶不起的阿斗哪能領會相父的這層意思。諸葛亮死後,劉禪漸漸脫離了束縛開始了驕奢淫逸的生活,最終葬送了劉備、諸葛亮辛苦支撐了20多年的江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軒軒有禮 的精彩文章:

匈奴胡巫施放的「詛咒」,霍去病暴斃的真正原因,覆滅漢朝的兇手
成吉思汗黃金家族2次險遭亡族滅種,蒙古女王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TAG:軒軒有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