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踢了貓一腳,他丟掉了皇位,宋朝人為什麼愛貓如命?
宋代從皇宮到民間,都盛行養貓。南宋孝宗皇帝當初被選為太子就與貓有關。
紹興二年,沒有親生兒子的宋高宗,為了早日確定繼承人,下令宗正官查找皇室七歲以下的皇子十人,人宮備選。從十人中挑選了二人,一胖一瘦,原想留下胖的,賜給瘦者三百兩銀子讓他回家。還未等走出殿門,又被高宗叫了回去,想再仔細觀察一番。命令二人叉手並立,忽然一隻貓從他們腳前超過,那個胖子便一腳將貓踢開了。
高宗很不高興的說:「這貓偶然經過,犯得著將他踢開嗎?輕率如此,怎能擔當重任?"於是決定留下瘦者而將胖者遣送回家。
這位瘦弱者,就是後來的孝宗皇帝。
由於宮中愛貓,即使臣下觸犯皇帝的忌諱,也不以為罪。宋理宗祀明堂時,間身旁的官員徐清叟,「貓兒捕鼠如何?"答道:「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理宗本命屬鼠,徐清叟頓感觸突聖顏,但理宗
絲毫未責怪他。由於皇帝愛貓,宦官近侍們為了邀寵,干方百計搜求名貴貓進奉。
那麼,為什麼宋朝人愛貓如命呢?
宋朝建立後,隨著絕對君權的建立與官僚體制的完善,文人士大夫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也逐步失去了盛唐人那種「致君堯舜上」的歷史條件。
君主高度集權需要的不是「賢臣」,而是「忠臣」。所以宋人進不能「治平」,便退而「修齊」,將唐人追求事魏的「外王」納入重個體修養的「內聖」之中。
同時,宋代封建經濟的發展水平遠超過唐代,中小地主日益興盛起來,商品經濟更加活躍,城市經濟繁榮發達,市民隊伍迅速壯大。整個時代風尚、社會氛圍與前期封建社會大不相同,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
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從盛唐的「黃河」、「白日」、「大漠」、「孤煙」,一變而為深庭小院式的細瑣平易,淺斟低唱,走進更為細膩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捕捉追求中,更加重視對日常狹小生活的興緻。
於是那深庭小院里的驕小動物——貓,便成為帝王將相、達官顯宦、文人墨客和市井俗人的寵物。
宋朝養貓熱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北宋開封和南宋杭州都有專賣貓食的市場,《東京夢華錄·諸色雜賣》說開封的市場上,「養貓則供貓食並小魚」。記載杭州的市場,「養貓,則供魚酋」,繁華熱鬧的國都里,專門有出售貓食的市場,恐怕在中國歷代帝京中是少見的,也可想見宋代人對貓的喜愛程度。


※他為了做皇帝,竟不惜把這個地方送給外國,一直到455年後才收復
※高密北宋進士鞠仲謀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