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為你想看到的改變

成為你想看到的改變

本周從同事那借來一本書《成為你想看到的改變》,初看書名,覺得有些拗口。但看到是古典老師主編,一下來了興趣,便有迫不及待的打開閱讀。

以前看過古典老師寫的《拆掉思維里的牆》、《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讀完驚嘆古典老師強大的整合能力以及所搭建的知識框架;不僅開闊了我的思維認知,同時也讓我對職業生涯有了更清晰規劃。

這是一本集合了主編古典、職場大神、名人的文章,以「思維-目標設定-努力方式-高效能--適應現實」五個主題層面將文章分類,書的五個主題層面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今天就這本書的第一個章節「走出思維的迷宮」分享一些金句,以及我的想法:

一、對成功的定義

王小波、羅素、宗薩欽哲仁波切……我把這些人歸為一類,他們一輩子就是為了追求心理和精神的自由、人生的有趣。

王小波說:「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成功並非只有發大財賺大錢和聲名顯赫,社會以及大部分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隘和單一。本書則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成功的全新定義以及各種成功的類型。

如果非要定義成功,就是「用持續有成就感的方式過一生」。有「成就感」的前提是,你要對這件事情「有感覺」;「持續」的前提是,你需要不斷地精進自己的能力;「過一生」意味著,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成就感不同,你的成功標準會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以及人生價值;不論是政客富商、巨賈名流,還是工匠手藝人,不論是第一名還是萬年老二,成功總歸是對社會貢獻和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成功沒有固定標準。那我們如何選擇自己的成功標準呢?

1、開眼界:多看些人,多看自己真心欣賞的人;「7+3",選方向,看比自己大7歲左右且欣賞的人;選技術,看比自己早做3年且成功的人。

2、多體驗:體驗才是成功模式的確認。探索成功模式這條路上,沒有直路,只有不斷試錯,體驗是必要的付出。

3、提能力: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與資源。

總體來說,就是多看人、多體驗,看的多了,嘗試的多了,自然能力提升了,知道社會這所大學的規則以及深淺,在此過程中也越來越了解自我,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喜歡什麼,反感什麼,從而建立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

二、如何發力成長?

文章《99%的人都沒有真正理解過二八原則》,從一個十分新穎的角度詮釋了二八原則---二八原則的頂級用法:二八三次方原則。

想像一下,我用20%的努力就可以拿到80分,那如果我在20%裡面,又挑出來最核心的20%的話,那麼我只需要付出20%的20%,也就是4%的努力,就能獲得80%的80%,也就是64分的回報。也就是說---這時候我只需要付出4%,就能獲得64分的收益了。

所以簡單來說,你應該不斷發現並追求在一個系統裡面更加精華的部分,這樣你的效能才會比別人高很多倍。

將自我的精力集中放在一個點上爆發,用更高效的時間聚集發揮更大的能量。提升自我的同時開拓眼界、獨立思考、保持開放。以前,我以為二八原則就是揚長避短,但是看了這篇分析,才發現二八原則的精髓在於將自我寶貴精力精進到一個極致額點,發揮出最高值。

成長的方式:721法則——你大概需要花70%的時間練,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10%的時間自己去學習。

也就是說,如果你花了1小時去學某樣東西,那麼你可能需要花2小時去跟別人交流、討論這件事情,還要花7小時獨立練習。這樣比例,才是一個從知識到技能的過程。所以,有些時候我們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沒有花時間去實踐、練習,所以最終這些道理也只是在我們的大腦,而沒有通過練習,最終也就沒有改變我們的行為。

成長的系統:導師&夥伴&競爭者

三人成長系統,導師可以在你遇到問題時指點你;夥伴能一直陪伴你,從天黑到天亮;競爭者,能夠不斷地刺激你,讓你更有動力、更有鬥志,思路更加清晰。迷茫時有導師指點迷津,失意的時候有夥伴常伴左右,懈怠時有競爭者刺激你前行。

三、如何做選擇

大部分人都有「選擇困難症」,當面對人生中的種種重要的選擇時,這種癥狀更為嚴重,要麼是腦袋一熱隨意選擇,要麼是將選擇大權交給身邊至親的家人、朋友,卻從未去認真思考,問問自己的內心到底是想要什麼?在這一部分,本書從指定原則和跟隨內心兩方面出發,指導大家應該如何做出選擇,不再糾結。

原則連接著你的價值觀與行動,它就像指引你行動的燈塔,幫你成功應對現實生活中的條條框框。

那麼,我們要如何建立自己的原則體系呢?

1、刻意背誦與模仿;

2、有意識地收集與完善自己的原則;

3、逐漸對自己的原則進行金字塔式分類;

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理性地制定原則、構建自己的原則體系,根據自己的原則體系作出選擇,這會極大地幫助我們減少「選擇困難症」。減少糾結。但是,很大多時間,我們沒有足夠時間準備、思考如何根據原則原則,此時我們就得跟從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

假如這兩個選項,過了兩三年以後,你分別都後悔了,那會是怎麼樣?你覺得哪個後悔更能忍受一點?

相當於是在倒逼自己去思考結果,以及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何?

假如,你不想讓那個特別後悔的後果發生,面對當下這兩個選項,你會做點什麼?

這兩個問題,會讓你很快找到自己的思考點以及你所能承受的範圍在哪裡?快速有效的幫助你作出對應的選擇,找到你自己的忍受底線,快速作出選擇。

GIF

四、養成有益的習慣

《牛人都是如何思考的?5個讓你受益終生的思維習慣》這篇文章中介紹了5個有益思維習慣的養成。

思維習慣一:放下固有成見,客觀冷靜地分析事物。

我們常常先入為主地認為:長的丑的人比較靠譜,有紋身的都是不良青年,長的美又穿的清涼的就作風不良等等。其實這都是一種標籤化的思維習慣,有時候能幫助到我們更加方便快捷的認知與判斷,但是更多的時候,會成為一種思維枷鎖,凝結成我們前行路上的阻礙。

思維習慣二:用盡辦法,迎難而上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條熱門提問:在情商高的人眼中,這個世界是怎樣的?

有一條回復剪短而深刻: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溝通的,沒有什麼矛盾是解決不了的。所謂迎難而上解決問題的意識,就是態度上樂於溝通,手段上要窮盡一切可能。

思維習慣三:富人思維

富人與窮人看待問題有什麼差別呢?

我們普通人是手裡有多少資源,才敢做多大的事情。而富人是腦子先想到要做什麼事情,目標定下來之後,才開始考慮要怎麼樣籌措資源。富人思維把「目標」和「資源」之間的邏輯關係倒轉了過來,使得他們不會被一些看似無法逾越的門檻限制住。

思維習慣四:用簡單的經濟學模型,理性決策

將我們經常聽到的SWOT分析法運用到生活中,可能我們經常會提到這個方法,但是可能很少用過。面臨決策時,你可以用到這個方法,增加一些更理性和平衡的結果。

思維習慣五:交換之前,先考慮對方的真實需求

假如你口渴難耐,忍無可忍,只需要一杯水。而你的好友對你感情至深,他起早貪黑為你蒸了整整一大鍋饅頭,走了十萬八千里路,磨破了900多雙鞋送到你的身邊,這對你來說是怎樣的體驗?

了解對方的需求很重要,親情、友情、愛情、工作、生活,各個角色、維度無時不刻需要考慮到這個問題,對方的需求。

延續《拆掉思維的牆》、《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的又一佳作,大家可以找來讀一讀。這個假期,希望你過得愉快!趕快留言告訴我,你假期的安排和感悟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茉莉時客 的精彩文章:

TAG:茉莉時客 |